Workflow
麦当劳(MCD)
icon
搜索文档
一场正在重塑中国快餐版图的资本大迁移:中资密集接盘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
搜狐财经· 2025-11-15 10:15
核心观点 - 中国快餐与咖啡市场正经历显著的“操盘手更替”,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等国际连锁品牌的中国业务相继出现中资大举入股、控股乃至主导经营的案例 [1] - 这一趋势反映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以及中资在消费服务领域话语权的迅速上升 [3] - 市场正从“外资时代”迈向“合资时代”甚至“中资时代”,形成“外资授权 + 中资持股 + 本地运营驱动”的新格局 [17][20] 典型案例分析 - **星巴克**:将其中国零售业务最高60%股权以40亿美元对价出让给中资基金博裕资本,星巴克保留40%股权,模式转为“中资主导 + 外资授权” [4] - **汉堡王**:与CPE源峰成立合资公司,中资持股83%,母公司RBI仅保留17%,并签订长达20年的开发协议,开启“中资全权时代” [5][6] - **麦当劳**:中国业务早在2017年售予中信集团、凯雷等,2024年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进一步收购相关股权,已成为“中资运营、外资授权品牌”的成熟样本 [7] 国际品牌出让股权的原因 - 面对瑞幸、库迪、塔斯汀、华莱士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国际品牌需借助本地资本和团队实现深度本地化以维持增长 [8] - 经济放缓、消费趋理性及成本上升使得扩张难度加大,出让部分股权给中资是更稳健的市场策略,可分摊经营风险 [9] - 跨国企业可通过出售部分中国业务获得现金回流,并将精力集中于核心市场或数字化转型 [10] - 中资基金正从制造业、地产撤出,转向寻找餐饮连锁这类“刚性需求 + 长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与外资品牌需求匹配 [11][12] 中资接管带来的影响 - 中资更敢投入且更了解下沉市场,预计将提升门店扩张速度,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 [13] - 中资运营团队善于本地创新,菜单与运营本地化将更强,例如推出辣味产品、地方特色饮品等 [14] - 供应链本土整合将增强,更多中国供应商进入国际品牌体系,推动本土供应链规模扩大和标准化提升 [15] - 品牌调性可能发生微妙变化,需平衡外资品牌“原汁原味”的全球化风格与本地资本的激进扩张节奏 [16] 市场格局与资本逻辑 - 新模式让跨国品牌降低风险、稳定盈利,同时使中国资本在全球品牌版图中占据更高话语权 [17] - 资本流向背后的共同逻辑是对中国消费市场的长期看好,尽管存在短期波动,但中国市场仍是全球最大、最复杂、最有潜力的快餐市场之一 [18][19] - 这一进程是全球化另一种意义上的深度演化,并非外资撤退,而是市场发展的自然进程 [20][21]
中资密集接盘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4 20:12
行业趋势:国际餐饮品牌引入中资股东 - 近期出现国际餐饮品牌通过引入中资股东或出让控股权来重塑在华发展路径的趋势,涉及品牌包括星巴克、汉堡王、达美乐和麦当劳等[2][3] - 该趋势的背景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3] - 引入中资被视为外资方用“未来增长期权”换取“当期现金流”,并将重资产环节转给更懂本地规则的合伙人,实现“去风险化”[6] 具体交易案例 - 百胜集团于2016年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4] - 达势股份于2017年拿下达美乐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4] - 中信资本于2023年8月与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4] - 博裕投资近期与星巴克成立合资企业,将持有运营中国零售业务的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3] - CPE源峰宣布与汉堡王股东成立合资企业,交易完成后将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3] - 市场传言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有意竞购Costa咖啡,但相关讨论尚处早期阶段[2] 引入中资后的市场扩张成效 - 麦当劳在中国门店数量突破7100家,是8年前的三倍,全球一半新开的麦当劳餐厅都在中国[4][5] - 麦当劳以每天2-3家新店的速度扩张,每年顾客量超过13亿人次,并计划以每年1000家店的速度迈向2028年的万店目标[5] - 麦当劳约50%的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改变了早期聚焦一二线的布局[5] - 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净增992家店至1.26万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近4成[4] - 百胜中国旗下的肯悦咖啡门店总数截至2025年三季度已突破1800家[4] 中资接盘的动因与模式 - 出手接盘的中资主要分两类:地产系(如中信、融创)手握商圈资源需引流品牌;私募系(如厚朴、安宏)需成熟现金流的“西式故事”给基金退出[7] - 中资的共同点是人民币负债低、政府招商谈判能力强、能将餐饮牌照打包进城市综合体获取低息贷款,形成“杠杆+政策”套利模型[7] - 国际品牌出售区域业务可缩短决策流程,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在采购、费用使用等管理标准上更灵活[9]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3年第二季度瑞幸单季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2025年瑞幸仍处于行业第一位置[8] - 创立于2022年的库迪咖啡已开出超14000家门店,本土咖啡品牌快速崛起[8] - 为应对竞争,星巴克开启常态化优惠,原价35元至40元一杯的咖啡在平台上可低至25元或不到30元两杯[8] -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发展不顺利,门店数量持续缩减,面临肯德基、麦当劳等老牌巨头和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的双重压力[8] 本土化运营调整 - 麦当劳中国在组织架构上实现本土化董事会,管理团队向本土董事会汇报,一半董事为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中国人,决策沟通更高效[5] - 麦当劳中国通过本土化采购盘活中国供应链生态,并与本土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同时进行IT自研创新以更快响应顾客需求[5] - 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后,可能不受总部太多约束,资本方或进行大规模经营策略调整,需创造“咖啡+”的新商业模式而非单纯产品竞争[10] 本土品牌的竞争优势 - 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为1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GAAP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1.8%达17亿元人民币[9] - 瑞幸二季度净新开门店21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26206家[9] - 本土品牌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运营和营销方面已实现全面超越,中国市场进入“本土品牌的时代”[7] - 本土品牌产品创新反应速度更快,价格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消费者[9]
中资密集接盘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
第一财经· 2025-11-14 19:0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餐饮巨头正通过向中国资本出售控股权或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重塑在华发展路径[4] - 这一趋势的本质是外资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对“风险外包”与增长效率的权衡[4] - 中资接盘后普遍推动品牌下沉市场扩张并加速本土化决策[7][8] - 国际品牌面临本土品牌在数字化、产品创新和价格上的激烈竞争,市场影响力下降[10][16] 国际品牌引入中资的案例与成效 - 百胜集团2016年将中国业务出售给春华资本和蚂蚁集团后稳步发展[6] - 肯德基2025年前三季度净增992家店至1.26万家,近四成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7] - 旗下肯悦咖啡门店数突破1800家[7] - 达势股份2017年获得达美乐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上市[7] - 中信资本2017年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后门店数量突破7100家,是8年前的三倍[7] - 麦当劳中国约50%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每年新开约1000家店目标2028年达万店[7] - 麦当劳中国每天新开2-3家店年顾客超13亿人次2025年全球一半新开麦当劳在中国[7] - 星巴克与博裕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持有至多60%股权[4] - CPE源峰与汉堡王股东成立合资企业持有汉堡王中国约83%股权[4] - 大钲资本被指有意竞购Costa咖啡相关讨论处于早期阶段[3] 中资接盘背后的驱动因素 - 外资品牌用“未来增长期权”换“当期现金流”把半衰期资产卖给更敢赌下沉市场的玩家[8] - 外企选择合资是“把风险外包把增速留下”将重资产环节转给合伙人保留轻资产收租点[9] - 中资分为地产系和私募系共享“杠杆+政策”套利模型为商场引流或为基金增信[9] - 国际品牌中央集权模式导致区域市场自主权有限决策周期长反应慢[13] - 全球统一管理标准在区域市场本土化过程中存在水土不服问题[14] - 外资品牌希望凭借积累的品牌势能实现体面的“价值变现”[10] 国际品牌面临的市场竞争挑战 - 瑞幸2023年第二季度单季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咖啡公司[10] - 瑞幸2025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1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15] - 瑞幸2025年第二季度GAAP营业利润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8%[15] - 瑞幸二季度净新开门店21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26206家[15] - 库迪咖啡创立于2022年门店数已超14000家[10] - 星巴克为应对竞争对非咖产品降价平台售价低至25元甚至不到30元两杯[10] - 汉堡王门店数量持续缩减面临肯德基麦当劳压制及华莱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崛起[11] - 本土品牌在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运营和营销方面已实现全面超越[10] - 快咖啡品牌产品创新反应速度更快价格优势明显削弱星巴克第三空间价值[16] 本土化运营与未来策略调整 - 麦当劳中国管理团队向本土化董事会汇报一半董事为中国人决策沟通更高效[8] - 麦当劳推动供应链本土化与本土供应商合作并自研IT系统加快定制速度[8] - 资本接盘后可能使中国区业务摆脱总部约束采取差异化策略[16] - 星巴克需创造“咖啡+”新商业模式改变消费者认知而非单纯产品竞争[16] - 在快咖啡价格战背景下通过传统第三空间战略实现2万家开店难度很大[16]
Like Dividends? 3 Dividend Aristocrats Worth a Look
ZACKS· 2025-11-14 09:06
股息投资策略 - 股息提供被动收入流,并有助于限制其他持仓的下跌幅度,提供多种盈利途径 [1] - 具有持续增加派息历史的公司更值得关注,这反映了其回报股东的承诺 [1] - 股息贵族以其可靠性著称,股息支付股票通常天生波动性较小 [2][7] 可口可乐 (KO) - 公司不仅是股息贵族成员,也是股息之王成员,凸显了其股息的可靠性 [3] - 股票当前年化股息率为2.8%,五年年化股息增长率为4.8% [3] 卡特彼勒 (CAT)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建筑设备制造商 [6] - 股票当前年化股息率为1.0%,但五年年化股息增长率高达8.2% [6] 麦当劳 (MCD) - 公司是知名的餐饮巨头 [9] - 股票当前年化股息率为2.3%,五年年化股息增长率为8.2% [9] 投资结论 - 对于寻求具有稳定派息历史的公司的投资者,可口可乐、卡特彼勒和麦当劳均符合标准 [12]
叮咚买菜Q3收入66.6亿元;山姆在华开出第60家店
搜狐财经· 2025-11-14 07:16
叮咚买菜业绩 - 第三季度收入66.6亿元,GMV达72.7亿元,均创历史季度最高 [1] - 该季度Non-GAAP净利润1亿元,净利润率1.5%,GAAP净利润0.8亿元,净利润率1.2% [1] - 公司已实现连续十二个季度Non-GAAP标准下盈利,和连续七个季度GAAP标准下盈利 [1] 山姆会员店扩张 - 山姆会员商店扬州店开业,成为全国第60家门店 [3] - 近两个月内在江苏连开两家门店,江苏门店总数达10家 [3] - 山姆已与近90家江苏优质企业合作,共同打造400余款商品 [3] 菜鸟与淘宝闪购物流服务 - 菜鸟服务淘宝闪购仓配"小时达"已覆盖全国12个重点城市 [5] - 淘宝闪购在浙江舟山开通国内首个海岛无人机航线,设置4个索降点 [8] - 消费者可通过淘宝闪购购买3C数码、服饰、美妆等日用品及天猫超市生活必需品 [5] 京东物流财报 - 第三季度总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24.1% [5] - 经调整后净利润20.2亿元,对比2024年同期为25.7亿元 [5] - 三季度毛利50亿元,毛利率9.1%,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45.8% [5] 海外电商与双11表现 - 海外双11首日,速卖通在西班牙、英国、巴西等多国iOS下载榜超过亚马逊 [11] - 速卖通和Temu在2025全球电商访问量排行榜中占据前三名中的两席 [11] - Shopee在11.11购物节前12小时销售额已超过2024年黑色星期五全天业绩 [13] 国内电商平台双11战报 - 抖音电商双11期间销售额破亿元单品数同比增长129% [14] - 抖音美妆品类直播销售额破千万元品牌数量同比增长313% [14] - B站千元以上消费品GMV同比增长63%,投放带货广告客户数同比增长109% [15] 辛选集团双11业绩 - 双11期间销量突破3000万单,累计观看人数突破5亿 [18] - 开播188场次,上架产品链接超2.2万个,其中7成为国货,民生产品占比超30% [18][20] - 共有10场直播销售额破亿,8个品牌销售额破亿,84个品牌销售破千万 [18] 餐饮与食品行业动态 - 麻六记美国洛杉矶首店因食安问题被关停,将对11月1日至3日期间顾客提供退款 [19] - 黄记煌推出全新门店"黄记煌焖小馆",主打焖锅、焖菜与焖炒小锅 [21] - 麦当劳随心配1+1上新"牛蘑王"芝士蘑菇双牛堡,售价14.9元 [24] 消费品公司与资本市场 - 沪上阿姨股价上涨28.63%,报116.5港元,公司宣布采纳为期十年的H股激励计划 [23] - 恒天然CEO称不出售中国安佳品牌是正确决策,部分出售所得将用于发展中国市场 [23] - 喜力在巴西Passos的新啤酒厂投产,项目投资额超过4亿欧元(约33亿元人民币) [24] 快递行业数据 - 双11旺季(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日均揽收量达6.34亿件 [27] - 旺季单日业务量峰值达7.77亿件,刷新单日业务量纪录 [27] - 广东省同期揽投快递包裹43.78亿件,其中揽收25.93亿件,投递17.85亿件 [12] 全球市场与品类趋势 - 2025年全球葡萄酒产量预计约为232亿升,比2024年增长3%,但已连续三年低于平均水平 [27] - 韩国GS25便利店数据显示,百奇节相关产品销量较去年增长30.5%,达到1000万件 [25] - 洽洽食品旗下"魔芋公主"推出麻酱味魔芋素毛肚新品 [24]
外资餐饮品牌正加速拥抱中国资本 汉堡王与麦当劳的中国东家皆有“中信渊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22:48
汉堡王在华发展历程与现状 - 汉堡王与麦当劳同为美国现代快餐行业奠基者,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出现水土不服 [1] - 近期中国投资机构CPE源峰与汉堡王母公司RBI成立合资公司汉堡王中国,CPE源峰持股约83%,RBI保留约17%股权 [1] - 汉堡王目前在华门店约1250家,相比2019年的1300家,6年间净减少约50家,增长乏力 [1] 主要竞争对手市场表现 - 肯德基在华门店数在2025年9月底突破1.2万家,自2019年以来净增超5000家 [1] - 麦当劳中国门店在2024年达6820家,并计划在2025年新增1000家 [1] - 本土品牌塔斯汀门店从不足1000家飙升至近9000家 [1] 汉堡王在华发展滞后的原因 - 2005年进入中国时已错失西式快餐教育市场的黄金期,当时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寡头格局已基本成型 [4] - 早期主打高品质牛肉汉堡,定价较高,品牌路线与当时主流需求存在差异 [4] - 初期采用远程管理模式,由设在新加坡的亚太区总部管理,难以及时适应高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4] - 起初坚持直营模式,不开放特许经营,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4] 特许经营模式带来的转变与资产价值 - 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获得中国市场独家特许经营权后,通过加盟模式在6年内将门店从约50家增至1000家 [5] - 尽管在华发展不及对手,但汉堡王中国对RBI集团仍是重要资产,其在华门店1474家,仅次于美国本土的6701家,其他海外市场均未过千家 [5] - RBI集团于2025年2月斥资1.58亿美元从TFI手中收回全部股权,为后续交易做准备 [6] 中资入主后的战略与资源注入 - RBI集团在2024年年报中明确寻找新控股股东,核心战略是与经验丰富的本土运营商合作 [7] - 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用于餐厅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及运营提升 [7] - 合资公司获得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拥有在中国市场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 [7] 麦当劳本土化成功案例 - 2017年中信资本联合体成为麦当劳中国控股股东,推动其进入金拱门时代 [8] - 入主8年间,通过加速门店扩张、数字化运营、供应链本土化,麦当劳中国餐厅数量增长至7000余家,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 [8] - 麦当劳全球在2023年底增持中国业务股权,显示出对中国市场及中信资本运营能力的信心 [8] - 本土化团队获得决策权,快速调整策略,并通过数字化推动管理变革,突破增长瓶颈 [9] 中资机构青睐外资餐饮IP的原因 - 国际餐饮IP积累的品牌信任度与用户基础构成难以复制的护城河,例如汉堡王覆盖近1.5亿人次消费群体 [9] - 标的资产估值具有吸引力,例如星巴克中国单店估值约50万美元,远低于其全球门店超200万美元的平均价值 [10] - 中资机构具备本土化运营能力,能解决外资品牌的水土不服问题,并产生产业协同效应 [10] - CPE源峰投资过的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企业的供应链与渠道经验可导入汉堡王,博裕投资可为星巴克对接美团、京东等线上流量 [11] - 外资餐饮品牌中国业务存在独立上市的巨大想象空间,百胜中国独立上市即为成功先例 [11]
“McDonald’s (MCD) Had A Very Good Quarter,” Says Jim Cramer
Yahoo Finance· 2025-11-13 02:08
公司股价表现 - 麦当劳公司股价年初至今上涨2.5% [2] 公司经营业绩 - 公司最新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3.6% [2] - 公司最新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未达到分析师预期 [2] 行业环境挑战 - 餐饮行业面临价格敏感型顾客和牛肉行业动荡的多重压力 [2] - 所有餐厅在此期间都面临挑战 [3] 公司竞争优势 - 公司凭借其规模效应能够降低价格以应对消费者困境 [2] - 公司正在大幅降低价格并且策略有效而其他连锁品牌因缺乏规模和实力难以效仿 [3] - 其他连锁品牌不愿承认其定价过高导致现金紧张的消费者无法承受 [3]
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外资餐饮为何在华密集“换老板”
搜狐财经· 2025-11-12 21:14
文章核心观点 -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因本土化运营不足和战略失误导致增长乏力,近期通过将控股权转让给中国投资机构CPE源峰,以借助本土资本和运营经验重振业务 [1][2][9] - 中国快餐市场竞争逻辑已从外资品牌光环转向本土化运营能力较量,多家外资餐饮品牌通过引入中国资本来应对挑战 [2] - 中资机构青睐收购连锁消费巨头在华业务,看中国际品牌的价值、估值吸引力、产业协同效应及独立上市潜力 [12][13][16][17]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005年进入中国时已错失市场教育黄金期,肯德基和麦当劳已形成双寡头格局 [4][6] - 早期坚持直营模式、远程管理、高端定位导致发展缓慢,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6] - 2012年授权土耳其TFI集团特许经营后快速扩张,6年内门店从约50家增至1000家 [8] - 目前在华门店约1250家,较2019年的1300家净减少约50家,增长陷入停滞 [1] - 汉堡王中国是RBI集团在美国以外门店数量较多的市场,截至2024年底有1474家门店 [9] 竞争对手市场表现 - 肯德基在华门店突破1.2万家,2019年以来净增超5000家 [1] - 麦当劳中国门店达6820家,预计2025年新增1000家 [1] - 本土品牌塔斯汀门店从不足1000家飙升至近9000家 [1] 资本交易与战略调整 - RBI集团于2025年2月斥资1.58亿美元从TFI手中收回汉堡王中国全部股权 [9] - CPE源峰持有新合资公司83%股权,RBI保留17%股权 [1] - 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用于门店扩张、营销创新和运营提升 [9] - 合资公司获得20年中国市场独家品牌开发权 [9] 本土化运营成功案例 - 麦当劳中国在中信资本入主后8年内,餐厅数量增长至7000余家,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 [12] - 本土化措施包括决策体系重构、数字化运营升级、供应链本土化改造 [12] 中资机构投资逻辑 - 国际餐饮IP拥有品牌信任度和用户基础,如汉堡王覆盖近1.5亿人次消费群体 [13] - 估值吸引力大,星巴克中国单店估值约50万美元,远低于全球超200万美元平均水平 [13] - 产业协同效应显著,CPE源峰可将其投资的蜜雪冰城等企业的供应链资源导入汉堡王 [16] - 独立上市提供退出渠道,百胜中国独立上市后获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投资 [17]
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汉堡王外资餐饮为何在华密集“换老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2 20:31
汉堡王在华发展现状 -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增长乏力,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约1300家减少至目前的约1250家,净减少约50家 [1] - 同期竞争对手扩张迅猛:肯德基门店突破1.2万家,2019年以来净增超5000家;麦当劳中国门店达6820家,预计2025年新增1000家;本土品牌塔斯汀门店从不足1000家飙升至近9000家 [1] - 汉堡王中国业务被其母公司RBI出售控股权,CPE源峰将持有合资公司约83%股权,RBI保留约17%股权 [1] 外资餐饮品牌在华战略转变 - 中国市场竞争逻辑从“外资品牌光环”转向“本土化运营能力”的较量 [2] - 外资餐饮品牌正加速拥抱中国资本,例如肯德基引入春华资本、麦当劳牵手中信资本、星巴克联合博裕投资 [2] - RBI集团为汉堡王中国寻找新控股股东的战略核心是与经验丰富的本土运营商合作,并保持特许经营模式 [6] 汉堡王入华历程与早期挑战 - 汉堡王于2005年进入中国,首店落地上海,但已错失西式快餐教育市场的黄金期,当时肯德基(1987年入华)和麦当劳(1990年入华)已构建了消费者认知和双寡头格局 [4] - 品牌主打高品质牛肉汉堡,起初定价较高,定位与当时的麦当劳、肯德基存在差异 [4] - 早期采用远程管理(亚太区总裁设在新加坡)和坚持直营模式,导致发展缓慢,难以适应高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4] 所有权变更与运营模式调整 - 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获得汉堡王中国市场独家特许经营权,通过放开加盟模式,6年内将在华门店从约50家增至1000家 [5] - 2025年2月,RBI集团斥资1.58亿美元从TFI手中收回汉堡王中国全部股权 [6] - 2025年11月,CPE源峰收购控股权,并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初始资金,用于餐厅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及运营能力提升,并签署了20年中国市场独家品牌开发权 [6] 中资机构收购逻辑与协同效应 - 中资机构青睐国际餐饮IP源于其积累的品牌信任度与用户基础,例如汉堡王覆盖近1.5亿人次的消费群体 [8] - 标的资产估值具有吸引力,例如星巴克中国平均单店估值约50万美元,远低于其全球门店超200万美元的平均价值 [9] - 中资机构的核心优势在于本土化运营能力,可通过其投资生态实现产业协同,例如CPE源峰可能将其投资的蜜雪冰城等企业的供应链资源与下沉渠道经验导入汉堡王 [10] - 外资餐饮品牌中国业务的独立上市为资本留下巨大想象空间,已有百胜中国独立上市的成功先例 [10] 麦当劳中国的成功范例 - 2017年,中信资本成为麦当劳中国控股股东,推动其本土化发展,8年间门店数量增长至7000余家,使中国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及发展最快的市场 [7] - 成功关键包括放权本土化团队快速决策、进行数字化升级以搭建高效运营体系、以及专人负责的组织再造 [8] - 麦当劳全球在2023年底增持中国业务股权,显示出对中国市场和发展成果的认可与信心 [7]
还有不到一周!参与活动领门票,麦当劳为“鸿蒙星光盛典”打Call
财富在线· 2025-11-12 15:40
活动概览 - 麦当劳作为知名国际连锁餐饮品牌与鸿蒙星光盛典合作推出两大趣味活动 [1] - 活动一为购买鸿蒙星光盛典专享套餐可参与抽奖 奖品包括晚会门票和麦当劳周边产品 [3] - 活动二为在小红书平台带话题发布指定门店海报可有机会获得四小福冰箱贴 [6] 市场反响 - 活动吸引大批粉丝和科技爱好者涌入麦当劳大运餐厅 现场排起长队氛围热烈 [8] - 在社交平台掀起一波吃麦当劳赢门票的热潮 [8] 技术合作 - 麦当劳是首批启动鸿蒙应用开发的全球餐饮品牌 通过与鸿蒙系统深度融合推动用餐体验智慧升级 [8] - 具体技术应用包括外卖实况窗 使用户可在手机多个页面实时查看订单状态和备餐进度 [8] - 应用华为账号一键登录功能 省去重复输入密码或验证码的步骤使登录更便捷流畅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