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森美半导体(ON)
icon
搜索文档
ON Semiconductor: Short-Term Pain, Long-Term Upside Keeps Me Buying
Seeking Alpha· 2025-09-05 22:13
核心观点 - 安森美半导体公司股票在2月份被分析师评为买入评级 当时股价下跌但被认为市场反应过度 [1] 投资立场 - 分析师通过股票所有权、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持有安森美公司多头头寸 [2] - 分析内容基于客观和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 主要关注中小型市值公司 [1] 研究覆盖范围 - 研究重点通常集中于被多数投资者忽视的中小市值公司 [1] - 偶尔也会研究大型市值公司以提供更全面的股票市场视角 [1]
ON Semiconductor (ON)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9-04 03:12
**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 2025年9月3日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及行业背景** * 公司为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 属于模拟半导体行业[1][2] * 公司经历了惊人的转型 毛利率从低谷回升至接近40% 盈利增长近三倍[1] * 行业当前观点混乱 包括看好、看差、改善、恶化、中国好、中国差等多种矛盾信号[3] **二、 核心观点与论据:市场状况与展望** * 公司对市场看法一直保持一致 只基于所见而非所希望看到的情况进行判断[4] * 年初当市场普遍预期下半年复苏时 公司表示没有理由相信会出现下半年复苏 因此以稳定为目标进行管理[4] * 第一季度触底 第二季度是汽车业务的底部 下半年将比上半年表现更好[5] * 当前处于稳定阶段而非复苏阶段 稳定相较于之前的环境已是积极发展[6] * 下半年业绩仍将高于上半年 汽车业务在第三季度从第二季度的底部回升[7] * 公司专注于可控因素的执行 在利润和自由现金流方面表现良好 并利用现金回购股票为股东创造价值[7] * 复苏路径分为多个阶段:库存消耗、按自然需求发货、补库存周期、最终需求复苏[9] * 当前处于库存消耗后的稳定阶段 正在按更接近自然需求的水平发货 尚未进入补库存周期[10] * 工业市场已开始按自然需求发货 汽车市场的库存调整预计年底完成 目前有些客户库存已过低(仅2周)[11][29] * 除了按自然需求发货外 公司还有特定的积极因素推动下半年增长:工业领域的医疗业务、航空航天与国防业务表现积极 可再生能源预计小幅增长;汽车领域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获得份额增长和产品导入[13] * 稳定意味着发货更接近自然需求并带有季节性因素 而复苏则需要补库存和最终需求真正增长[15] * 营收肯定已过底部[17] * 本季度预订情况比前两个季度更好 本季度内所需临时订单更少 这增强了稳定感以及对下半年优于上半年的信心[18][19] * 能见度略有改善但依然不佳 交货时间短 客户因市场不确定性和关税问题而谨慎 只下即时订单[21][22] * 基于当前已知信息 关税对公司直接影响极小至没有 主要影响是客户的犹豫和冻结订单行为(次级影响)[23] * 客户除非为立即生产所需 否则不下订单 这抑制了补库存周期[24] * 短交货时间在此情况下是 uncertainty 的迹象而非复苏迹象 客户下最后分钟订单 公司认为当前是按最终需求发货[25][26] * 客户库存处于极低水平(如汽车 Tier 1 仅2周库存) 存在因需求突然增加导致停产的风险[29] * 定价稳定且正常化 公司通过常规的成本削减来抵消任何价格差异[31][33] * 公司对部分非核心、价格敏感型业务采取不参与激进定价的策略 这些业务利润率远低于公司平均水平且还在下降 公司计划退出该业务[34][37][39] * 公司未看到任何订单提前(Pull-in)的迹象 通过对比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与发货量来确认没有提前拉货[40][41][42] **三、 公司运营与财务状况** * 公司库存分为两部分:约121天的运营库存(处于甜点区)以及因晶圆厂转型和碳化硅(SiC)产能爬坡而形成的战略库存(将随时间消耗)[44] * 库存状况良好 无论复苏形态如何 产能利用率将与之匹配[45] * 产能利用率是短期毛利率的主要驱动因素 利用率改善约两个季度后体现在利润表上[46][53] * 大部分库存为晶圆(die bank)形态 可在几周内转为成品 处于应对需求的最佳可变现位置[49] * 公司处于比两年前更有利的位置以抓住上行和复苏机会[50] * 第一季度宣布重组并减值了12%的前端产能 目前已完成计划的三分之二 还有更多工作要进行[51] * 因产品价值提升(美元/晶圆更高) 在相似营收水平下所需晶圆更少 这将允许公司持续降低产能[52] * 即使营收持平 随着时间推移 利用率改善和重组也将带动毛利率改善(约两个季度的滞后)[53] * 当前产能利用率为68% 存在900个基点的未充分利用率(非现金支出)[55] * 毛利率驱动因素包括:利用率恢复、制造环节降本(几百个基点)、产品组合优化、2022年剥离4座晶圆厂后内化生产带来的约200个基点收益[56] * 毛利率目标(超过50%)没有改变[56] * 公司在美国、日本、欧洲拥有多元化制造基地 这为应对关税等不确定性提供了灵活性和可选性 能够帮助客户规划 scenario[58][60][61] * 公司正在退出约5%的2025年营收(约3亿美元) 这部分不会在2026年重复 包括:非核心业务退出(2025年退出2亿美元 剩余1亿美元于2026年退出)、图像传感业务 repositioning(0.5-1亿美元)、以及长期看会稀释毛利率的已停产(EOL)产品[87][88][89][90] * 所退出业务当前处于公司平均毛利率水平 因此其退出对2026年毛利率应无实质影响[92] **四、 终端市场与竞争优势** * 汽车业务表现符合公司预期 与部分同行评论的疲软不同[63][64] * 公司在多个领域获得份额增长:碳化硅(SiC)在中国、北美、欧洲均获得份额;在插电混动(PHEV)领域从IGBT转向碳化硅并获得大客户;通过Treo平台在混合信号模拟ASSP领域获得份额;新车型设计导入(如小米)[65][66][67][69] * 汽车业务优势来自电动汽车和碳化硅 但也包括其他业务[70] * 电动汽车增长虽从峰值放缓 但放眼三到五年维度 其渗透率仍在逐年提升 趋势未变[72][74] * 除北美外 全球电动汽车中碳化硅渗透率约为12%-14% 这为公司提供了额外增长动力[75] *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是全球性现象 产品出口至欧洲、南美、澳大利亚、阿拉伯世界等地区[76][77] * 公司认为欧洲OEM和中国品牌可以共存 公司与欧洲OEM和中国客户均保持良好关系并从中受益[78][79] * 公司已披露与中国前10大品牌中的多家合作 包括小米、理想、蔚来、比亚迪等[81] * 从地域经济看(撇除份额增长因素) 中国最为健康 欧洲略强于北美[84][85][86] * 碳化硅业务毛利率目前略低于公司平均水平 主要驱动因素是产能利用率(因提前投资产能) 产品利润率本身符合预期[93][94] * 碳化硅长期增长率暂难给出具体指引 因市场当前波动太大 待恢复线性增长后更容易判断其超越市场的增长[95]
美股异动|费城半导体指数跌超2%,美光、英伟达跌超2%
格隆汇· 2025-09-02 22:17
半导体行业指数表现 - 费城半导体指数下跌超过2% [1] 半导体公司股价表现 - 微芯科技股价下跌超过3.5% [1] - 恩智浦和安森美股价下跌接近3% [1] - 美光科技、阿斯麦、高通、英伟达和应用材料股价均下跌超过2% [1] - 博通和英特尔股价均下跌超过1% [1]
全球汽车半导体:周期势头持续Automotive semis_ cycle momentum continues
2025-09-01 00:21
**行业与公司** 行业专注于汽车半导体和模拟半导体领域 涉及的主要公司包括德州仪器(TI) 英飞凌(IFX) 瑞萨(Renesas) 安森美(ON) 和迈来芯(Melexis)等[1][6][3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模拟半导体收入增长在2025年第二季度转为正增长 同比增长1% 为自2023年第二季度(增长2%)以来首次转正 市场共识预计第三和第四季度将分别增长4%和14%[2] * 汽车半导体收入预计在2025年同比下降7%(此前预测为-9%) 2026年预计增长11%(此前预测为+9%) 上调原因包括更高的汽车产量预测和周期转向迹象[3] * 工业半导体收入在2025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2% 预计2025年全年增长8%(此前预测约6%) 2026年预计增长14%[3] * 中国地区汽车半导体需求在2024年增长21% 但预计2025年增速将放缓至4% 非中国市场预计持平 2026年中国和非中国市场预计均增长8%[4] * 领先指标显示行业前景积极 半导体库存天数在2025年第二季度持续下降 预计下半年将进一步减少 从第二季度的175天降至第三季度的162天[5][10] * 模拟半导体板块当前交易于2026年预期市盈率约20倍 高于10年历史平均的19倍 市场定价反映了2026年销量增长5-15%的预期 低于UBS预测的15-20%[6][24][26] * 最看好的公司为买入评级的TI 英飞凌和瑞萨 最不看好的是中性评级的安森美和迈来芯[6] **其他重要内容** * 存在下行风险 包括汽车产销量因关税增加而恶化 半导体定价压力 以及中国需求在强劲增长后于2025年下半年恶化[5] * 库存消化周期分析显示 该行业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库存消化阶段 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触底 并在下半年逐步改善[27][49][50] * 资本支出在2024年同比下降21% 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下降11% 表明产能扩张速度显著放缓[57] * 电动汽车(EV)销量预计在2025年增长25% 与2024年增速持平 欧洲 美国 中国和日本市场均贡献增长[61][62] * 按区域划分 考虑到份额损失给本土厂商 UBS预计全球 incumbent 厂商在中国市场的汽车半导体收入在2025年将下降1% 而非中国市场收入预计持平[16] * 各公司历史表现分析显示 英飞凌自2012年以来80%的时间表现优于行业平均 德州仪器为63% 亚德诺(ADI)为61% 安森美为46%[69][70][73][74]
ON Semiconductor (ON)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29 02:17
公司:OnSemi (安森美)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公司业务出现稳定迹象 但强调是相对改善而非全面复苏 当前环境并非典型周期 地缘政治因素持续影响需求[1][2][3][4] * 公司超过80%的业务集中在汽车与工业领域 产品组合和市场策略已发生根本改变 与2019年之前的历史可比性低[6][7] * 地缘政治和关税问题主要导致客户出现“瘫痪”行为 即下单非常短期化 公司凭借全球制造足迹(65%产品内部生产)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灵活性以应对关税[11][14][15] * 客户库存状况正在改善但尚未完全正常化 工业市场更接近自然需求 汽车市场存在分化 部分Tier 1库存仍高 部分仅剩两周库存[18][19][20] * 除特定即将量产的平台(如中国电动汽车)外 未见普遍的库存回补(replenishment cycle)行为[21][22] * 公司不担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因其战略聚焦于高价值、差异化产品(如Trail平台)并退出双源(dual source)产品 已为此剥离了4座晶圆厂[27][28][29][30] * 公司计划到2026年退出约5%的低质量收入 包括:约2亿美元的双源业务(因定价压力)、5000万至1亿美元的图像传感业务(从人类视觉转向机器视觉)、以及部分生命周期结束的产品[31][32][33][34][35] * 图像传感业务战略聚焦于为自动驾驶提供价值的“机器视觉” 而非价值较低的“人类视觉”(如倒车影像)[37][38][39][40][41] * 预计在2026年完成上述收入退出后 公司将于2027年恢复增长[43][45] 增长驱动与竞争优势 * **碳化硅 (SiC)**:竞争优势源于技术(如新推出的第四代沟槽技术)而非衬底来源 器件效率领先 已赢得北美主要客户插电混动平台订单 碳化硅在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约12%-14%)本身即是增长机会[46][47][48][49][50] * **Trail平台**:基于65nm的模拟混合信号平台 具有独特电压范围和应用能力 采用平台化设计 可将产品从概念到送样缩短至6-9个月 目标毛利率达60%-70% 已开始产生收入 上半年出货超500万单位[56][57][58][60][61] * **AI数据中心**:从高功率端(如电源单元PSU)切入 利用800伏技术优势 产品向GPU端延伸 相关收入同比增长一倍[63][64][65] 财务与运营指标 * 当前毛利率处于30%高位区间 与50%-53%的长期目标存在差距 其中约900个基点的压力来自产能利用率低下(非现金成本)[52][66][67] * 公司库存状况健康:渠道库存为9-11周(甜点区间) 公司自身库存为121天(目标为100-120天)[68][69] * 通往毛利率目标的路径包括:利用率恢复(贡献~900bps)、完成晶圆厂剥离(贡献~200bps)、更多晶圆厂优化活动(贡献~200bps)以及高利润率产品(如Trail)带来的有利组合[70][71][72] * 自由现金流利润率指引为25% 显示强大的现金流生成能力[67]
Investing $1,000 in Each of These Growth Stocks Could Go a Long Way for Patient Investors
The Motley Fool· 2025-08-24 17:4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重点推荐安森美半导体、Centrus能源和ASML三家高增长潜力公司 均涉及人工智能等前沿增长领域 投资逻辑基于长期行业趋势和当前估值吸引力 [1][2] 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 - 公司超半数收入来自汽车市场 尤其依赖电动汽车用碳化硅器件 [5] - 当前股价承压源于高利率环境抑制汽车消费 但公司盈利能力强劲 估值低于15倍2025年预估自由现金流 [6] - 长期增长驱动包括汽车客户支出复苏 以及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下一代数据中心技术 [7] Centrus能源核能业务 - 公司是美国唯一采用本土技术、供应链和工人的铀浓缩企业 直接受益于美国核燃料供应链本土化政策 [10]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 公司未交付订单达38亿美元 其中低浓缩铀业务占28亿美元 [11] - 当季总收入7310万美元 低浓缩铀业务收入5130万美元 订单收入比显示强劲增长潜力 [11] - 数据中心运营商转向核能应对AI算力高耗电需求 公司具备高 assay低浓缩铀(HALEU)生产能力 契合新一代核反应堆燃料需求 [12] ASML半导体设备 - 公司主导半导体光刻设备市场 极紫外光刻机(EUV)是台积电等厂商生产AI芯片的关键设备 [14] - 投资逻辑基于AI芯片需求持续增长 晶圆厂需扩产或新建工厂来提升输出能力 [15] - 短期业绩受贸易限制影响 荷兰政府禁止向中国出售最先进设备 中国是公司重要终端市场 [16] - 管理层预警2026年可能零增长 但长期前景强劲 当前估值合理且提供股息回报 [17]
Why Aren't More People Talking About This Big News About an Nvidia Partner?
The Motley Fool· 2025-08-16 15:43
核心观点 - 安森美半导体目前估值极具吸引力 是一家高盈利和强现金流公司 但股价因电动汽车市场疲软而承压 不过近期出现企稳迹象 且与英伟达的合作带来工业领域增长潜力 [1][2][3][12] 业务表现 - 公司核心市场为碳化硅芯片 终端市场以汽车行业和电动汽车为主导 [4] - 汽车相关终端市场销售额持续出现同比下降 [5] - 尽管同比数据仍为负值 但季度环比收入出现增长 显示复苏迹象 [8] - 第二季度汽车收入超预期 预计第三季度将继续增长 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 [9] 财务指标 - 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25%的收入转化为自由现金流 [11] - 基于分析师收入预测 2025年自由现金流将达到14.4亿美元 [11]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自由现金流倍数仅为14.5倍 [11] 战略合作 - 公司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下一代数据中心 [2] - 安森美是美国唯一提供智能功率半导体的综合电源半导体供应商 可显著提高功率密度并减少能量损失 [9] 市场前景 - 电动汽车市场目前面临挑战 但长期看车企必须发展电动汽车业务 [12] - 华尔街预计2026年公司收益将增长29% [13] - 新一轮投资浪潮最终将到来 利好公司核心市场 [12]
全球芯片TOP 20,最新榜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5 09:19
半导体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800亿美元,环比增长7.8%,同比增长19.6% [2] - 2025年第二季度为连续第六个季度同比增长超18% [2] - 2025年上半年强劲增长推动全年预测上调至13%-16% [8] 头部半导体公司排名与表现 - 英伟达以450亿美元营收位居榜首,三星和SK海力士分列二三位 [5] - 存储器公司增长显著:SK海力士环比增26%,美光增16%,三星增11% [5] - 非存储器公司中微芯片科技(11%)、意法半导体(10%)和德州仪器(9.3%)增幅领先 [5] - 五家公司收入环比下降,包括高通(-5%)和联发科(-1.9%) [5][6] 季度业绩与未来指引 - 前20大半导体公司加权平均收入环比增长7% [6] - 美光预计第三季度增长20%,铠侠预计30%,主要受AI需求驱动 [7] - 意法半导体预计增长15%,AMD预计13%,联发科因移动市场疲软预计下降10% [7] 行业驱动因素与挑战 - AI成为核心增长动力,多公司提及数据中心和内存需求强劲 [7] - 汽车市场表现分化:部分公司增长(如恩智浦),部分疲软(如英飞凌) [6][7] - 关税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被频繁提及,尤其影响智能手机进口(美国进口量下降58%) [11] 关税与贸易政策影响 - 美国对华半导体关税政策频繁变动,当前税率30%,部分企业获出口许可(如英伟达、AMD需缴纳15%收入) [10] - 智能手机供应链受冲击:中国对美出口量降85%,美国市场销量预计下半年大幅下滑 [11][12] - 中国半导体制造仍强劲,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产量环比增5% [12]
3 Leading Tech Stocks to Buy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25
The Motley Fool· 2025-08-12 15:21
科技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前三个月科技行业经历暴跌 但自4月初起出现强劲反弹 [1] - 近期反弹导致许多科技股估值达到合理或过高水平 [1] - 8月初科技板块仍存在值得长期投资的价值机会 [2] Meta Platforms投资价值 - 股价自2022低点上涨近九倍 但当前市盈率27.6倍仅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3][4] - Reality Labs部门上半年亏损87亿美元 核心广告业务创造467亿美元运营收入 [5] - 剔除Reality Labs亏损后 核心平台年化运营利润有望超1000亿美元 [6] - 核心广告业务上季度增长21.4% 当前1.9万亿美元市值相对于核心业务估值合理 [6] - 公司拥有强大网络效应 若元宇宙和AI超智能投资失败可收缩至核心平台业务 [7] - 若AI超智能研发领先同业 将带来显著上涨潜力 [8] Applied Materials投资价值 - 股价较去年夏季历史高点低近30% 2025年预估市盈率19倍 2026年18倍 [9] - 中国客户销售额占比达25% 中美紧张关系可能影响业务 [10] - 芯片制造商转向全环绕栅极晶体管结构 该创新更依赖刻蚀和沉积技术而非光刻 [11] - 作为最多元化的半导体设备商 公司能提供组合解决方案应对新技术挑战 [12] - 股息收益率1% 但近年持续提高股息 2023年增19% 2024年增25% 2025年增15% [13] - 派息率低于20% 未来有充足空间继续提高股息和回购股票 [14] On Semiconductor投资价值 - 财报后股价下跌 但公司营收超预期 调整后每股收益符合预期 Q3指引基本符合 [15][16] - 汽车和工业芯片终端市场经历1-3年下行周期 管理层确认已触底 [17] - 在碳化硅芯片领域领先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能源基础设施和AI数据中心 [17] - AI数据中心收入上季度同比近翻倍 尽管当前规模较小 [17] - 行业低迷期仍持续产生现金流 并实施低价股票回购 [18] - 长期看好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终端市场复苏后AI数据中心业务将带来额外增长 [17][18]
ON Semiconductor (ON)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12 01:02
公司及行业 * 安森美半导体 (ON Semiconductor) 电话会议纪要 [1] * 行业涉及半导体、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数据中心(AI)[7][43]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业务周期与需求 * 公司观察到业务出现稳定迹象 但尚未看到可持续的复苏 复苏需由终端需求驱动 引发补货 进而带动健康的订单模式 [2][4][6] * 第二季度汽车业务触底 第三季度预计将实现增长 [8] * 下半年业务预计将比上半年表现更好 但客户仍持谨慎态度 存在不确定性 [21][23] * 本季度所需的新增订单量少于上一季度 取消订单减少 订单预订模式改善 积压订单的积累速度比九十天前更快 [21][22][24] * 公司领先时间约为十四周 相对较短 [23] 汽车市场与战略 * 汽车市场表现更多是地域性讨论 中国市场表现强劲 欧洲和北美市场仍然疲软 [8][9] * 中国市场第二季度整体增长23% 主要由汽车市场驱动 特别是电动汽车 [9] * 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仍在逐年增长 尽管增速低于三年前的预期 [11][12] * 碳化硅(SiC)在现有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仍然非常低 但在新设计活动(RFQ)中渗透率高达90% 是公司的长期增长动力 [13][27] * 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并非零和游戏 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本土市场以外的全球化扩张(如澳大利亚、非洲、南美) [16][17][18] * 公司战略上不认为应只专注于中国市场 而是看好中国电动汽车的全球足迹带来的整体增量机会 [14][19] 碳化硅(SiC)技术与竞争 * 公司在碳化硅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其新一代沟槽式(trench)技术优于竞争对手的平面式(planar)和沟槽式技术 [30][35] * 技术优势体现在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电阻 从而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这是客户选择的关键 [35][37][38] * 中国存在碳化硅器件制造商 但公司拥有最优质的晶体管制造技术和知识产权(IP) [29][30] * 公司已认证中国及非中国的衬底供应商 并拥有内部衬底产能 这种灵活性提供了最佳的供应弹性和风险缓解能力 以应对关税等不确定性 [31][32] * 竞争对手近期的财务困境并非客户转向公司的触发因素 客户因其两年前出现的产能爬坡和执行问题而开始寻求多元化供应 [41][42] 数据中心与AI业务 * AI数据中心业务同比增长一倍(100%) [43][60] * 公司从高功率端切入市场 如电源单元(PSU)、电池备份系统等 并逐步向核心(如POL、SPSs)扩展 提供完整的“电源树”解决方案 [43][45][46] * 相关产品已投入生产并正在进行样品测试 [49] * 公司与NVIDIA等客户在架构层面进行深度技术合作 共同开发下一代产品 [50][51][52] 财务与业务调整 * 公司计划退出或淘汰部分低利润业务 预计这将影响2025年约5%的收入(约3亿美元)在2026年不会重复 [55] * 这部分包括图像传感业务(ISG)的5000万至1亿美元收入 计划退出的约1亿美元业务 以及因产品生命周期结束(EOL)的约1亿美元 [56][57][58] * 图像传感业务正重新定位于机器视觉领域以提升价值 [60] * 尽管存在上述收入逆风 但高增长、高利润业务(如AI、碳化硅)正在驱动公司向价值型公司转型 [60][62] * 公司致力于产生强劲的自由现金流并加大股东回报 年初至今已执行107%的股份回购计划 并承诺未来100%的自由现金流用于回购 [63] 其他重要内容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推出5x5 SPS等新产品 并已应用于生产 [45][49] * 800伏系统转型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每千瓦价值的提升($ per kilowatt) 而非单纯的更高平均售价(ASP) [39][40] * 公司的Trio产品已产生首笔收入 毛利率高达60%至70% [60][61] 运营与供应链 * 公司通过分析满足率(fill rate)、所需新增订单(turns needed)、订单模式变化等多种数据指标来综合判断周期状况 [3][4] * 地缘政治因素(如关税)曾在第二季度初引起客户订单暂停 但随后恢复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