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在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带来机遇,如育种、种植、养殖、产供销等,但也面临数据复杂、成本高、未形成可复制商业模式等挑战,未来农业将依赖智能装备,农民角色或转变为管理者 [2][9][10] 分组1:AI在育种领域的应用 - AI赋能育种,搭载国产AI种业大模型“丰登”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可在田间对作物观测判断,初筛潜在优质基因植株,替代育种学家部分工作 [2][3] - 智能育种机器人每小时能完成2.5亩农田检测,成百上千个同时作业可实现量的飞跃,还能帮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查找优势植株共性基因片段,缩短育种周期 [4] - 育种对农业发展重要,借助AI加速育种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5] 分组2:AI给普通农户带来的改变 - AI为普通农户带来人力解放和产量提升,如江苏镇江无人农场借助北斗+5G高精度定位技术和AI智能算法,使农机自主规划路径、自动避障,AI还能快速准确获取虫情和作物长势 [5] - AI成为农业“新农具”,农业无人机装配AI功能可承担多项工作,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作业面积超4亿亩,农户可租用无人机服务降低成本 [6] - AI大模型降低农村群体信息获取门槛,提高村民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合作推出“耕耘者振兴计划”开展免费AI工具培训 [6] 分组3:AI对农业产供销全链路的赋能 - AI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如广西灵山荔枝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分级分选、匹配订单与库存,在农产品深加工环节合理安排工作 [7] - 电商平台引入各类AI工具,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8] 分组4:AI与农业结合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 - AI与农业结合面临挑战,农业数据复杂,开发维护AI系统成本高,应用多在试验示范阶段,未形成可复制商业模式,产供销全链路应用未全面整合 [9] - 国家相关部门着手减少农业数据要素开发利用障碍,推动AI全面整合农业产供销全链路需多方协作、长期投入,还需资金与政策支持 [10] 分组5:AI参与农业带来的变革 - 未来农业将进一步依赖智能装备,农民角色将转变为管理者,负责监督和协调机器人工作 [10]
AI能否“爆改”农业?(“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3-31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