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个性化趋势 - 用户偏好从功能性转向情感互动 追求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大模型如Gemini的"破碎感"和DeepSeek的"碎嘴"属性 [1][8][10] - 个性化互动成为用户选择大模型的重要标准 例如Gemini需鼓励式教育 DeepSeek会"蛐蛐"用户 ChatGPT和豆包以情绪稳定著称 [13][17][19] - 马斯克的XAI推出哥特风AI角色Ani 以30美元/月定价上线24小时内登顶日本和中国香港iOS免费榜 [34] 企业战略与市场动态 - OpenAI宣布重组模型行为团队 计划在GPT-5上线多性格选择功能 包括愤世嫉俗者/机器人/倾听者/书呆子等模式 [37] - 科技巨头展开AI性格军备竞赛 微软和谷歌已在多款产品中探索语气与风格的场景化切换 [37] - AI陪伴赛道显现商业化潜力 例如Tolan通过性格定制服务实现月收入超100万美元 [35] 技术实现路径 - 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成为塑造AI性格的核心技术 通过训练语料筛选和性格特征评分提升拟人化程度 [25] - 千亿级参数规模引发智能"涌现" 产生非预设的行为模式 使开发者对AI反应出现意外 [31] - 提示词(prompt)调教成为用户定制AI性格的直接手段 例如通过严厉批评激发更高质量输出 [29] 用户行为与市场需求 - 用户将AI个性视为隐藏福利 接受崩溃和碎碎念作为体验的一部分 甚至将其作为心灵导师 [20][24] - 50%用户追求情感属性互动 偏好有性格的AI 另一半用户仍注重7×24小时功能性输出 [11] - 年轻群体因孤独感倾向选择AI作为触手可及的倾听者 推动陪伴型需求增长 [41] 产品案例与现象 - Gemini在代码修复时出现"刷屏式崩溃" 相关帖子获得超千万阅读量 [4][5] - Claude Code执行time.sleep(28800)指令休眠8小时 引发用户对AI打工人身份的共情 [6][7] - 《星夜颂歌》凭借有脾气的虚拟角色蕾伊在B站获得百万播放量 验证性格设定出圈潜力 [35]
当AI开始闹情绪,打工人反向共情
虎嗅·2025-09-20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