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 “十五五”规划建议核心路径明晰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成经济增长关键引擎
证券时报网·2025-11-10 08:20

“十五五”规划核心方向 - 七大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相互对应,核心是让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以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1] - 支撑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1] - 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列为七大目标首位,明确要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2] 经济增长合理区间 -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需维持在合理区间,以确保2035年GDP总量较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达成,这是“底线要求” [4] - “十五五”作为关键过渡期,其增长成效直接影响后续发展节奏,若能夯实基础则后续压力减轻,反之则追赶难度大幅增加 [4] - 规划不再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明确约束指标,而是通过“合理区间”的表述为高质量发展预留空间,体现对经济规律的尊重 [4] 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作用 - 全要素生产率是破解增长难题的“结构性引擎”,代表除资本和劳动外所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是反映技术、效率及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5] - 其提及频率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显著高于“十四五”,是美国、韩国等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长期增长的核心动力 [6] - 集成电路制造业、智能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和12.2%,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超25%,是技术创新与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结果 [6] 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其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需要大量投资和一定规模的实体产业支撑 [7]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中国制造业占比约26%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载体”,而美国制造业占比仅10%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长期徘徊在0.7%-0.8% [8] - 预判到2035年制造业占比需维持在23%左右,以支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并为其他国家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需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解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产业人才短缺、科技金融支撑薄弱等痛点 [9] - 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研发经费比重为6.91%,但仍低于美日韩10%以上的水平,同时企业端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也相对较低 [9] - 破解发展痛点需要政策、技术、金融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包括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基础研究、鼓励企业技术投入、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