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73个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申少铁)记者日前从第五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获悉:目前,我国每千人 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已达到4.73个,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 4.5个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共有12.6万家托育服务机构,提供的托位总数 达到665.7万个。近年来,我国出台一揽子生育支持政策措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在服务支持 方面,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持续开展母婴安全行动,加强儿科建设;在经济支持方面,建立实施育 儿补贴制度,目前已有3170多万条申请,各地已于2025年11月中旬陆续开始发放育儿补贴。 ...
甘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舞韵生辉、掌声雷动。11月14日晚,在甘肃敦煌市常态化演出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好评 如潮。 放大演艺"流量",创造游客"留量"。今年以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跟着艺术游甘肃"等系列品牌 活动,举办20多项大型系列活动、60多场文艺演出。今年前10月,全省共接待游客4.57亿人次,实现旅 游花费35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13.3%。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甘肃加力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品牌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源活起来—— 夜幕降临,嘉峪关关城光影璀璨。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以关城原址为载体,运用激光投影、实景 演艺等形式,吸引众多游客。 白天登关城,晚上"赏"长城。"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发利用长城资源。"嘉峪关市文化和旅 游局局长赵淑敏说,去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游客突破379万人次,同比增长34.74%。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 业。""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 ...
我国探明千吨级超大型金矿床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朱隽)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内首个千吨级、低品位超大型金矿床 ——大东沟金矿,日前在辽宁省成功探明。目前该矿已通过开发利用经济性论证,预期效益良好。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单体金矿床,该矿共探明金矿石量25.86亿吨,金金属量1444.49 吨,平均品位0.56克/吨,是继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成矿带大型露天开采矿山和已采完的浙西—闽西成矿 带大型露天矿山后,又一超大型低品位露天金矿。在找矿过程中,该项目首次在千枚岩地区成功安装变 频装置,实现基于岩性硬度钻速与压力的动态调控,并全面应用三维建模技术展示矿体赋存状态,开创 国内"短周期、高质量"的金矿勘查先河。此项目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国家黄金资源战略储备,也 为原有资源基地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了成功范例。 ...
大范围寒潮来袭,供暖保障如何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再看地热供暖,中国石化已全面启动今冬地热供暖服务,可为超过120万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这个供 暖季,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达1.26亿平方米,创历史新高,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 620万吨。 煤炭方面,10月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持续处于1200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统调电厂存煤可用天 数约35天。国家能源局将持续跟踪煤炭生产、进口、需求等重点指标变化趋势,切实保障电煤需求。 电力方面,2022年至2025年我国雨带和覆冰逐年北抬,华北、东北等地冬季出现大面积输电线路覆冰灾 害情况可能性增大。在北京,11月15日进入正式供暖阶段,这个采暖季电网最大负荷预计将达到2900万 千瓦,较冬季历史最大负荷增长超8%,其中采暖负荷占比约为46.55%。电力部门制定电网运行方式调 整措施,重点关注新增"煤改电"负荷情况,在易覆冰区段优化布设观冰站、拉力传感监测等,实现66条 易覆冰线路监测全覆盖。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强化电煤产运储需衔接协调,保障电煤供应价稳、质优、量足。指导督 促有关地方和电力企业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应对日内应急突发情况和极端寒潮、雨雪冰冻灾害,及时抢 修复电。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 ...
体育为媒,塑造城市“性格”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11月15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在主新闻中心举行"城市体育性格"专题新闻发布会。广州、 汕头、肇庆、清远、潮州等市政府代表通过实物展示、现场讲解等形式,集中呈现各地依托特色体育文 化与产业打造的城市新名片,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融合、各具魅力的风貌。 "一杯工夫茶,一局黑白棋",潮州将这一生活图景生动再现。作为全国围棋之乡,当地不断推动围棋走 向大众。"我们融合英歌舞、工夫茶等非遗项目,拓展围棋的休闲与文旅价值。"潮州市副市长周茹茵表 示。 各城市以体育为媒,塑造差异化城市品牌,不仅提升了赛事吸引力,更彰显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 代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各城市展台前人潮涌动。广州展台推出的十五运纪念球备受关注。这套纪念品由 19颗乒乓球组成,每颗球面印有不同城市地标与体育项目图案。"19颗球象征大湾区19座城市,通过丝 带串联,寓意大湾区城市携手共进、融合发展。"双鱼体育企业文化宣传人员邓怡晖介绍。 在汕头展台,17岁的郑梓欣身着传统英歌舞服饰亮相。她学习英歌舞已有两年,她说:"看到全运会开 幕式融入英歌舞元素,我 ...
中企助力巴西农业主产区土地更新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正午的阳光洒落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棉花田里,中国中化集团旗下先正达集团可持续发展协调员加布 里埃尔·莫拉双手各持一份土壤样本——一份是修复后疏松肥沃的"健康土壤",另一份是退化板结的牧 场土壤。这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这片土地"更新"的成效。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该土地更新项目由先正达联合金融和环保机构在2019年发起,目前正在巴西农业主产区推进,目标是在 2030年前修复100万公顷退化牧场土地,将其转化为高效的生产性土地。该项目通过提供农艺技术和长 期融资,让修复退化牧场土地成为一种既可持续又有盈利的选择,使农户在扩大生产时倾向于修复并使 用现有土地,而不是开垦新的耕地,破坏原生植被。截至今年10月,先正达在当地27.9万公顷土地上开 展修复工作,项目覆盖巴西11个州、3个生态区。 在苗圃区,每年培育的3.5万株树苗既保护农场水源,也构建了一条生态走廊。管理员罗尼尔森说:"这 些树苗将用于修复46条溪流沿岸的植被。"先正达还在农场应用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数字农业解 决方案,技术负责人阿尔贝蒂诺说:"实时更新的虫害热力图让防治工作有的放矢,高精度卫 ...
烟火气 动人心(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没有闪亮的明星,没有华丽的舞美,"村光大道"上,农民开麦、群众上台,唱的演的,都是生活。也许 音色不够完美,技巧还需磨练,但台上的他们,自信、质朴、热情,因热爱而欢唱,为生活而放歌,升 腾着最真实的烟火气。 透过"村光大道"的火热,更易读懂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源 于"此人""此事""此景",串联起乡间的"风土""风味""风情"。繁荣和发展乡村文化,我们需要更多这样 贴近生活、贴近泥土、贴近心灵的舞台和作品。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4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看罢"村光大道",不禁让人感慨:山乡舞台,何尝不是乡亲们生活的延伸。打动人的,恰是这股脚踩大 地的力量。 ...
凝聚行动共识,加速绿色转型(寰宇平)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共同未来。只有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好我们 唯一的地球家园 10年来,从完成实施细则谈判到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再到198个国家同意"转型脱离化石燃料"、首 次明确能源转型方向……全球气候合作在曲折中前行。法国前总理、COP21主席洛朗·法比尤斯表示, 得益于《巴黎协定》,全球气温上升预期已大幅降低。这一积极趋势反映出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的重 要意义。 然而,雄心与现实之间仍有巨大落差。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水循环日趋紊乱、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攀 升……近期多份研究报告警示,气候危机并未缓解,全球减排"窗口正在迅速关闭"。地缘政治冲突、经 济复苏乏力以及科学议题政治化干扰等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合作动力趋缓。一些发达国家气候政策摇 摆、力度减弱,更为全球气候治理增加不确定性。COP30主席多拉戈指出,全球北方国家失去了应对气 候危机的热情,而全球南方国家却在持续前进。 (二) "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的疾呼,警 示国际社会必须以更强雄心和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正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河南郑州,有一家"60多岁"的老企业,曾造 出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如今,企业瞄准产业需求,持续发力创新,不断挺进新赛道,充分体现科 技创新主体地位。 ——编 者 走进河南郑州梧桐街121号院,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矗立在园区。60多年前,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 石,从厚重的钢铁腔体内淬炼而出。这台"功勋压机"作为我国超硬材料工业发展的见证,退役后保存在 其研发地——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所")。 1981年入职第一天,鲁涛便被老师傅带到车间,学习压机操作要领。当时,他只知道金刚石很贵:"1克 (5克拉)够我1个月的工资。"老师傅说,要让金刚石发挥更大作用,还要把它做成砂轮等磨削工具。 超硬材料产品长期被用作传统磨具、刀具,服务于机械工业领域。改革开放后,新需求涌现,三磨所也 开始拥抱市场、尝试变革。 "老厂的转型很艰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改制,我们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鲁涛回忆,当时 科研资金短缺、员工工资减少、技术骨干流失,"走在车间,听到的都是连片叹气声。"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部件。用这个大块头合成的金刚石,就是工 ...
强化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的协同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气候危机、技术滥用等全球性议题,也成为创作者聚焦的主题。生物技术的思辨、可持续设计与生态哲 学的思考,成为展览"生态重构"板块的重要内容。国内艺术家邢尚美的《后昆虫图鉴——鞘翅预言》等 作品,通过基因编辑美学反思生态危机,呈现了生态重构的艺术想象。这也预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 前沿科技,既可能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工具,亦可能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引人思考。 自古以来,艺术与科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至新阶 段,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愈发深入。作为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国(杭 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以"天地人机"为主题,汇聚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位艺术家和科学 家等创作的作品,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回应良渚论坛"文明重光:文 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杭州,是良渚文明曙光初现之地,也是创新活力之城。这种艺科融合基因,向外展现为一种从容自信的 对话姿态,向内沉淀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实践之中。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不仅仅是一场 艺术展览,更是前沿思想的实验地与未来的感知场域。展览以"联结·具身交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