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财产品收益率“注水”
第一财经·2025-11-11 10:00

文章核心观点 - 银行理财产品存在显著的“收益率刺客”现象,展示收益率与实际收益存在较大落差 [3] - 部分机构通过突出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虚高数据、隐藏近期真实收益指标、参与“打榜”短期拉升收益等方式美化业绩 [3][5][8] - 复杂且隐蔽的“超额业绩报酬”收费规则进一步侵蚀投资者实际收益,且信息披露不清晰 [3][9][11] 展示利率雾里看花 - 理财产品收益率展示缺乏统一标准,方式多达十余种,常见有“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一年年化收益率”及“业绩比较基准”等 [5] - 展示收益与实际表现出现明显偏离,部分R2级理财实际年化收益已降至2%以下,但展示端仍突出较高数值,部分产品偏差超过1个百分点 [5] - 投资者查询实际年化收益路径隐蔽,需点击“更多”才能查看近三个月等短期数据,例如某产品展示成立以来年化2.93%,但近三个月年化仅1.05% [6] 理财刺客频繁出现 - 部分理财公司通过“打榜”操作,短期内人为推高年化收益率以吸引客户,待产品规模扩大后业绩回落至市场常态水平 [8] - R2、R3类理财产品会收取投资者份额持有期区间超额业绩报酬,业内一般以业绩比较基准区间中枢为标准,对超出部分按20%比例提取 [9][10] - 收费条款理解难度大,展示方式不一,甚至出现产品说明书条款与客服解释相矛盾的情况,增加投资者理解难度 [11] 行业收益水平与监管动态 - 2025年9月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68%,较上月回落35个基点,现金管理类、纯债类、“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27%、1.88%、1.48% [14] - 三季度封闭式固收类产品到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3%,跑输业绩比较基准0.12个百分点,开放式固收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54%,低于基准0.28个百分点 [14] - 中国银行业协会已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2025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相关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要求不得片面夸大过往业绩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