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速速收藏!黄仁勋给了年轻人这些实用建议
天天基金网· 2025-07-18 14:17
AI发展阶段 -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非常快 每三到五年就有一次重大突破 经历了感知智能和生成式AI两个阶段 目前处于推理型AI阶段 [4] - AI下一阶段是物理型人工智能 能力将应用到机器人等物理机械中 [3][4] - 公司认为AI即将达到通用人工智能水平 在大多数测试中表现将超越人类 [4] 中国市场地位 - 中国是全球最大市场之一 具有神奇活力和独特优势 拥有阿里巴巴等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 [2] - 中国客户能利用公司产品创造令人惊叹的服务 [2] 开源技术发展 - 中国在开源工程方面表现突出 DeepSeek R1 通义千问 Kimi等是全球顶尖多模态推理模型 [6][7] - 中国研究人员在arXiv发表的论文数量全球最多 [7] - 开源是推动AI发展最安全的方式 能提高研究质量和安全性 [7] 硅技术演进 - 硅技术将持续进步 主要体现在三维晶体管结构 面板级封装和模块互联三个方面 [8] - 晶体管将从纳米片技术发展到GAA 再进化到堆叠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8] - 封装技术从单芯片处理发展到多芯片堆叠 CoWoS技术已实现量产 [8] - 硅光子技术将实现光子与电子直接连接 构建更大规模系统 [9] - 公司技术路线图已规划未来十年 预计该领域还有二十年发展空间 [9] 人才培养建议 - 年轻人需要掌握与AI互动能力 保持数学 逻辑思维和编程等基础技能学习 [12] - 应尽早接触和使用AI 这是新一代计算机技术 能力强大且易于使用 [10][12] - 当代年轻人是伴随AI成长的全新世代 具有独特发展优势 [12]
瑞萨放弃SiC计划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30 09:55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 : 内容综合自日经等 。 据日经新闻不叨叨,日本芯片制造商瑞萨电子已放弃使用新材料(SiC)生产功率半导体的计划, 不再计划于"2025 年初"在其位于群马县高崎的工厂投产。 日本半导体巨头瑞萨电子此前宣布,将于2025年开始生产使用碳化硅 (SiC)来降低损耗的下一代功 率半导体产品。按照计划,瑞萨电子拟在目前生产硅基功率半导体的群马县高崎工厂实现SiC功率 器件的量产,但具体投资金额和生产规模尚未确定。 ▲点击上方名片即可关注 专注半导体领域更多原创内容 ▲点击上方名片即可关注 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向与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 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不过,据相关报道,瑞萨电子此前已经宣布与全球碳化硅技术主导者Wolfspeed达成协议。瑞萨电 子将交付20亿美元定金以确保Wolfspeed供应碳化硅裸片和外延片的10年供应承诺。高品质碳化硅 晶圆的供应,为瑞萨电子于2025年开始了碳化硅功率半导体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此次签 ...
3年亏超8亿元!基本半导体递表港交所,经营现金流持续“失血”
深圳商报· 2025-05-27 21:22
公司上市申请 - 深圳基本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5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中信证券、国金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中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专业从事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总部位于深圳 在北京、上海、无锡、香港及日本名古屋设有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17亿元、2.21亿元、2.9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59.9% [2] - 同期亏损分别为2.42亿元、3.42亿元、2.37亿元 累计亏损8.21亿元 [2] - 2022-2023年毛利率为-48.5%和-59.6% 销售成本占收入比例从148.5%升至159.6% [3] - 研发开支占总收入比例从2022年50.8%降至2024年30.5% 但绝对值从5940万元增至9110万元 [7] 销售渠道 - 分销渠道收入占比约30% 2022-2024年分销收入分别为4180万元、6860万元、7580万元 [3][4] - 分销商数量从2022年169家降至2024年141家 呈下滑趋势 [4]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32.2%升至2024年63.1% 客户集中度显著提高 [5] 现金流与研发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从2022年3.07亿元收窄至2024年2406.8万元 [6]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为4537.1万元 [6] - 截至2024年底拥有163项专利 已提交122项专利申请 [7]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为汪之涵、深圳青铜剑科技及雇员激励平台 汪之涵为创始人 拥有剑桥大学电力电子博士学位 [6] - 核心研发团队成员均毕业于清华大学 [6]
近20家终端企业看好SiC,充电模块应用加速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7 18:14
碳化硅行业动态 - 碳化硅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加速,渗透率持续提高,尤其在充电模块领域需求与日俱增[3] - 国内近20家企业集中布局碳化硅电源模块,包括中申交营、蜂芒能源、闪充聚能等[10][11] - 碳化硅衬底与外延、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参编企业包括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20余家[2] 优优绿能碳化硅布局 - 公司与英飞凌深化合作,采用CoolSiC™ MOSFET等解决方案,充电模块效率提升至97.5%以上[4] - 正在研发多款SiC电源模块,包括40KW液冷模块、22KW V2G模组等,部分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7] - 通过碳化硅技术实现更高功率平台拓展、电能转换效率提升及双向充放电技术成熟[6] 碳化硅技术优势 - 满足电源模块耐高压高温、大功率、小型化需求,单个模块功率由20KW发展至60KW,功率密度提升至60W/in³[14] - 可提高充电效率1.5%-2%,以480kW充电桩为例,三年可节省电费约21.2万元[17] - 160千瓦充电桩采用碳化硅技术后,单桩年省电1250度,20桩充电站年省电2.5万度,减碳12吨[17] 行业应用案例 - 超充桩领域:华为数字能源兆瓦级方案、中建科工600千瓦桩、永泰数能600kW终端均采用碳化硅技术[11] - 充电模块领域:闪充聚能60kW模块效率>97%,永联科技40KW模块功率密度达51.4W/in²[11] - 科士达、英可瑞等企业40kW模块采用SiC设计,峰值效率≥97%[11]
十年磨一剑!丰田发布SiC插混车型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6 17:51
碳化硅行业动态 - 天科合达、天岳先进等20余家企业确认参编《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及《2025碳化硅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1] - 丰田第六代RAV4插电混动车型首次采用碳化硅技术 实现PCU体积缩减80% 能效提升10%[2][3][4] - 丰田SiC技术应用历程:2015年首次在Prius试制车测试 2020年用于Mirai燃料电池车 2023年扩展至纯电车型RZ[8][10][11] 丰田SiC战略突破 - 新RAV4插混版采用SiC后 PCU功率密度提高19% 电池低温续航衰减减少26% 两驱版油耗降至4.2L/100km[4] - 丰田2024年全球销量1082万辆(同比-3.7%)连续5年全球第一 混动车型占比达45%(HEV 414万辆 PHEV 16.1万辆)[12] - 公司计划2026财年将PHEV销量提升至20.9万辆 中国区PHEV销量2.68万辆[12][13] 碳化硅市场前景 - 2024年Q1纯电SiC车型销量约100万辆 混动SiC车型8万辆 预计2025年混动+增程SiC车型销量达40万辆[18] - 当前5款插混SiC车型Q1销量1.92万辆 智界R7等16款800V混动SiC车型陆续上市[16][20] - 行业趋势呈现大电池纯电化+800V快充化 SiC技术可减少电池容量并提升充电效率[18][20] 车企技术布局 - 比亚迪、红旗等车企已在插混平台导入SiC技术 标志从硅基向碳化硅过渡[16] - 丰田从IGBT转向SiC的突破将推动整个混动汽车市场技术升级[8][13] - 雷克萨斯RZ采用电装开发的碳化硅逆变器 丰田bZ4X等纯电车型已批量应用SiC[10][11]
小米SiC新车型亮相,有望搭载多家国产碳化硅?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3 18:00
小米YU7车型发布 -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全系采用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将于2025年7月上市[1][7] - YU7分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三个版本,均搭载800V碳化硅平台,续航里程分别为835km、770km和769km[9] - Max版本支持5.2℃最大充电倍率,10%-80%充电最快仅需12分钟,优于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和保时捷Macan Electric Turbo[9] - 搭载V6s Plus超级电机,配备自研SiC电控,转换效率高达99.85%,最高转速22000rpm,峰值扭矩528N·m,峰值功率288kW[11] - 相比SU7的400V/800V混合平台,YU7实现全系800V碳化硅高压化,显示公司对碳化硅技术路线的坚定投入[13] 碳化硅供应链情况 - YU7主驱SiC供应商为汇川联合动力和联合汽车电子[16] - 汇川联合动力采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安森美的SiC MOSFET芯片[17] - 联合汽车电子采用博世的第二代沟槽型SiC芯片,最高运行温度200℃,单位面积Rdson缩减30%[22] - OBC供应商为富特科技,SiC MOSFET芯片来自Wolfspeed[22] - 空调压缩机控制器由致瞻科技提供,与意法半导体合作SiC MOSFET[23] - YU7的SiC MOSFET用量可能超过SU7的64颗(单电机)和112颗(双电机)[23] 行业动态 - 多家企业确认参编《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和《2025碳化硅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1] - 国内厂商如芯联集成、林众电子、瞻芯电子等正在或即将进入小米供应链,有望实现国产替代[25] - 行业正加速碳化硅技术创新,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推进技术成熟与落地应用[25]
英诺赛科(02577.HK)涨近15%,公司从事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产品销售业务,报道指纳微半导体与英伟达合作中氮化镓和碳化硅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
快讯· 2025-05-22 10:16
公司股价表现 - 英诺赛科(02577 HK)股价上涨近15% [1] 业务与技术合作 - 公司主营业务为氮化镓功率半导体产品销售 [1] - 纳微半导体与英伟达合作中 氮化镓和碳化硅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 [1]
65亿美元债务压顶!碳化硅巨头濒临破产,股价闪崩70%
格隆汇· 2025-05-21 22:17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正准备在数周内申请破产,股价开盘暴跌超70%,市值从百亿美元缩水至个位数,年初至今累计下跌超90% [1] - 公司面临高达65亿美元的债务压力,其中包含一笔5.75亿美元、2026年5月到期的期末整付可转债,截至3月底现金储备仅为13亿美元 [3][4][6] - 2025财年第三财季营收同比下滑7%至1.85亿美元,净亏损28550万美元,未提供第四财季业绩指引,经调整后每股亏损72美分 [9] - 公司预计2026年营收为8.5亿美元,远低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9.587亿美元 [10] 业务与市场环境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和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公司,长期占据碳化硅衬底市场领先地位 [4] - 财务困境源于工业和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关税不确定性以及与主要客户(如瑞萨电子)的供应协议压力 [4] - 特斯拉减少碳化硅芯片使用的技术调整对公司业务造成冲击 [5] 资本与战略调整 - 公司曾获得由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牵头的7.5亿美元融资,并有望从2022年《芯片法案》中获得额外7.5亿美元资金,但债务再融资受阻导致资金未到位 [6] - 过去一年公司解雇了CEO,关闭一家工厂并裁员20%,以应对股价自疫情期间峰值暴跌90%以上的情况 [12] - 知名投资机构Jana Partners在股价崩盘前清仓抛售,此前曾推动公司考虑出售以提振股价,并在2024年底减持约19%股份 [11] 行业与竞争 - 公司因激进扩张和行业竞争加剧陷入债务危机 [4] -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公司归宿基本只有破产或被收购两条路 [14]
400+SiC从业者齐聚上海,探索数字能源与交通新未来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15 18:48
行业活动与参与企业 - 第3届"电动交通&数字能源SiC技术应用及供应链升级大会"在上海举办,吸引超400位精英代表参会,包括比亚迪、吉利、丰田等车企及三菱电机、意法半导体等碳化硅产业链企业[4] - 三菱电机作为总冠名商展示车规级SiC模块解决方案,其半导体业务已有68年历史,产品覆盖变频家电、电动汽车等领域[62] - 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18家企业确认参编《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及《2025碳化硅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1][57]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意法半导体重庆8英寸碳化硅晶圆厂创下20个月"奠基到通线"纪录,预计2025年四季度量产,8英寸晶圆综合成本较6英寸降低30%[17] - 天科合达8英寸导电型衬底实现小规模量产,厚度优化至350μm,同步启动12英寸衬底研发,外延参数达全球领先水平[37] - 大族半导体突破激光剥离技术,实现12英寸导电/半绝缘晶锭量产,砂轮损耗降低40%以上,剥离面粗糙度≤2μm[39] - 香港大学黄明欣教授开发铜烧结技术,材料成本仅为银烧结1/50,导热与机械性能提升2倍以上[21] 产品应用与市场趋势 - 三安半导体开发SAPKG-9L顶部散热封装技术,热阻降低50%以上,功率密度提升30%,已实现650V/750V/1200V全电压平台产品应用[45] - 芯长征碳化硅功率模块已应用于超100万套电驱系统,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并降低能耗[68] - 2025年SiC行业将迎来结构性机遇,包括SiC镜片AR设备缓解产能、国际供应链重塑及A股IPO收紧倒逼资本路径创新[13] - 碳化硅技术应用向电动船舶、轨道交通、航空及数字能源领域延伸,驱动产业边界持续拓宽[52] 产业链协同与本土化发展 - 中电国基南方展示新能源汽车用SiC芯片及模块方案,强调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产SiC量产上车[65] - 元山电子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功率全碳化硅模组生产线,通过多物理场协同优化攻克超低杂感设计难题[24][71] - 国瓷功能材料展示氮化硅基板等产品,建成大陆规模最大全制程封装陶瓷基板工厂[79] - 季华恒一开发SiC单晶生长系统等装备,合盛新材料建成6/8英寸碳化硅衬底与外延片产线,共同推动国产宽禁带半导体发展[82][84]
聚焦SiC超充赛道,华为、中建、安世博等加速布局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14 14:11
碳化硅技术应用进展 - 华为数字能源发布兆瓦级全液冷超充解决方案,搭载自研SiC芯片,能量密度是传统硅基器件的3倍,最大功率1.44兆瓦,每分钟补能20度电,15分钟补能350度电,效率提升4倍[6] - 华为与物流企业合作部署5000辆适配兆瓦超充的电动重卡,并推动超充联盟2.0建设,计划2025年研发30-50款车型[6] - 中建科工研发600千瓦超级充电桩,采用SiC液冷散热技术,响应速度提升95%,枪线重量降低50%,功率密度提升25%,充电效率96.34%,5分钟续航300公里[7][9] 企业碳化硅产品动态 - 深圳科华40kW SiC电源模块充电效率达97%,工作温度范围-40~75℃,支持150-1000V超宽电压输出[11] - 永联科技40kW隔离单向DC/DC充电模块采用全SiC设计,功率密度51.4W/in³,适配光伏、储能等超高压场景[14] - 安世博50kW风冷高效模块采用全SiC设计,800V满载效率97.3%,峰值效率97.6%,功率密度50W/inch³[23] 超充站建设与效率提升 - 中建科工武汉超充站配备600kW液冷超充桩,占地2500平方米,65个充电车位,单日服务能力千辆次[9] - 英飞源测算显示,采用SiC模块的480kW充电站可提高效率1.5%-2%,三年节省电费21.2万元[3] - 永泰数能600kW液冷超充终端年省电近20000度,最大输出600kW,实现"一秒一公里"充电[26]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宇视科技AI视频充电桩采用SiC技术,峰值效率97%,支持600A/800A/1000A定制电流[17] - 蜂芒新能源SiC电源模块效率达97.5%,功率密度提升30%,体积缩减40%,适配兆瓦级充电系统[25] - 安易行兆瓦闪充产品采用SiC模块,单枪1MW功率,双枪1.2MW,5分钟续航400公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