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
搜索文档
倒计时8个工作日!聚焦膜分离/吸附/吸收、CCUS/特种分离工艺、材料与装备!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4 23:50
行业趋势与政策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推动气体分离技术发展 [1] - 《巴黎协定》6.4条款即将启动全球碳市场,加速CCUS技术商业化 [1]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化难题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江苏油田CO2驱油现场和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展示实际应用案例 [1] - 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MOFs材料吨级以上量产,创新工艺在常温常压下合成 [52] - 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低能耗CO2捕集技术,显著降低能耗 [51] 学术研究与产业化 - 清华大学李俊华团队在燃煤电厂、工业炉窑等领域实现NOx和VOCs减排技术工业化应用 [28] - 浙江大学鲍宗必团队在高性能吸附分离材料设计构建方面取得突破,成果实现产业化 [30] -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李南文团队孵化企业完成多轮融资,发表130余篇高水平论文 [35] 企业实践与示范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45] - 中国石油首个应用于催化裂化烟气处理的碳捕集装置通过验收 [46] - 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建成中国华电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 [50] 产业链协同 - 大会汇聚EPC企业、业主单位及龙头企业,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合作 [1]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提供高端分析仪器研发制造服务 [51]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等 [54] 青年人才培养 - 青年科学家论坛集聚全球青年力量,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1] - 东南大学刘中云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在气体分离膜领域取得突破 [61] - 南京工业大学刘国振副教授在MOF膜材料研究方面发表多篇顶刊论文 [62]
中国绿发开展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启动第二个生态文明行动月活动
经济观察网· 2025-04-24 18:20
公司活动与战略发布 - 公司于4月22日启动持续1个月的生态文明月行动 包括党建学习、实践体验、植树造林及生态保护等20项活动 倡导全民参与[1] - 公司连续4年在世界地球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报告从"守正创新、绿色赋能、民生温度"三个角度呈现企业管理、绿色发展和民生福祉进展[2] - 公司发布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之道丛书《中国绿发:绿色发展引领型社会责任管理》 系统介绍绿色发展引领型社会责任管理模型[2] 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 - 公司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发展理念 坚持"低干扰、高品质 轻开发、重保护"投资理念 积极打造首家生物多样性领跑企业[3] - 在海南文昌开展宝陵河湿地公园红树林抢救性保护 累计复育形成约20万平方米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3] - 发布3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团体标准 涵盖光伏发电、居住社区、生态旅游领域 并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落位全国生物多样性研学示范基地于千岛湖华美胜地[3] 科技创新与能源体系 - 公司通过自同步电压源友好并网技术打造主力电源型新能源场站 采用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建设高原储能"充电宝"以提高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4] - 研发高温固态储能电池关键技术 生产耐高温长寿命高安全的储能电池产品 在船舶车辆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4] - 形成"海陆齐发、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海西州多能互补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达7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伏40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及储能5万千瓦) 为世界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一体化项目[5] 低碳城市建设 - 新建项目100%实现绿色建筑认证 济南国际中心获碳中和证书 文昌淇水湾度假区成为海南首个零碳示范项目[5] - 发布《低碳建筑产业链倡议书》引领行业技术标准升级 并将生态保护专篇纳入新项目可研审核内容 实现全生命周期生态管控[5] 文旅康养与产业拓展 - 发布"新疆华美胜地路书"打造多条新疆旅游线路 并与新疆日报社、新疆广播电视台、携程等5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文旅+"发展路径[6] - 济南华美颐养中心示范区正式开放 配备200余项全域适老化设计 提供以认知症照护为特色的康养服务[6] - 厦门国际中心正式开业 集办公、商业、酒店、公寓于一体 引入国际顶级业态资源打造全维商务生态圈[6] 企业战略定位 - 公司通过战略引领、产业协同、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和党建融合 构建"绿色发展引领型"企业范式 成为国家"双碳"战略践行者与创新者[7] - 绿色发展被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公司未来将以科技创新驱动深化绿色产业布局[7]
海尔空调AI智慧节能技术获国际领先鉴定,10 小时不到1度电
金投网· 2025-04-24 16:55
技术成果鉴定 - 中国节能协会组织专家鉴定会确认海尔空调行业首创AI空调智慧节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鉴定专家委员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领衔 包括山东科技大学 中科院自动化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 [1] 技术创新特点 - 首创AI智慧节能技术从压缩机低频运行 环境自适应控制 智能运维三方面实现空调全生命周期节能 [1] - 压缩机以极低6Hz频率运行匹配房间最低负荷需求 减少频繁启停导致的能耗高及噪音问题 [3] - 利用运行状态数据智能识别空调运行状态 准确率高达98%以上 自寻优化故障状态下最优控制参数 [3] - 基于AI的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可根据用户居住环境进化学习 自动匹配最适配最省电模式 [3] 节能性能表现 - 实现10小时耗电量不到1度电 显著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1] - 三年为百万用户省电456.31亿度 节省电费91.26亿元 [5] - 减少4548.97万吨CO₂排放 相当于植树1.8亿棵 [5] 行业影响价值 - 技术成果创新性显著 是实现空调领域节能减排的优秀解决方案 [1] - 对我国电力资源保护 节能降耗有重要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助力国家双碳战略推进 [5] - 在空调行业智能化 绿色化关键节点重新定义行业价值标杆 推动产业升级 [5]
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4-24 04:3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生产食品、饮料等快速消费品金属包装的领先企业,产品包括金属两片罐及配套易拉盖、包装印铁产品和新材料包装等,是国内快速消费品高端金属包装领域的领导者和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 [7] - 公司定位于先进包装材料应用综合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引导新产品发展方向,创新包装材料新运用,开拓金属包装新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 [8] - 公司商业模式聚焦金属包装,持续推动从制造到服务的业态升级,在现有的B2B商业模式外,寻求创新和突破,尝试、探索B2b、B2C等新业态新模式 [9] 行业概况 - 金属包装行业在包装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加固性、密封保藏性、阻隔性、抗氧化能力均表现优异,且便于运输和回收利用,环保性能突出 [2] - 金属包装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涵盖食品、饮料、医用、日化等诸多领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行业需求持续上升 [2] - 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耗饮料罐约40罐,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0-300罐,啤酒罐化率也显著低于成熟市场平均水平,显示行业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3][4] 财务表现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3.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3.05亿元,其中金属饮料罐收入78.58亿元,包装彩印铁收入4.47亿元 [1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2亿元,净经营性现金流入11.83亿元 [10] - 2024年度拟共计派发现金红利87,350,945.25元(含税),占2024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50.67% [2][35] 发展战略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品高端化多样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国内法人子公司"绿色工厂"全覆盖;坚持数字化转型,形成行业内最佳数字化底座和实践案例 [10] - 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制造,不断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 [5] - 公司愿景是引领金属包装,践行共享共赢,创造绿色价值,成为先进包装材料创新应用的引领者 [6] 会计与财务事项 - 2024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2,147.04万元,减少公司2024年度利润总额2,147.04万元 [44][46] - 公司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8号》变更会计政策,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 [71][73] - 本次会计政策变更不会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77]
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24 04:07
行业概况 - 2024年我国工业硅行业呈现供需双增格局,全年产量达472万吨,同比增长27.6%,出口量72.5万吨,同比增加28.5% [5] - 国内工业硅消费总量同比上涨22.1%,其中多晶硅和有机硅需求增速约25%,铝合金行业需求增速超10% [5] - 有机硅行业产量持续增长,全年出口54万吨,同比增长34%,需求受建筑、电力电子和汽车制造等行业拉动显著 [6][7] - 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277.57GW,同比增速28.3%,多晶硅产量稳步提升带动工业硅需求 [7] 公司业务 - 公司是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中业务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硅、有机硅和多晶硅 [9]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工业硅产能122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173万吨/年 [9] - 工业硅产品是下游光伏材料、有机硅材料、合金材料的主要原料,有机硅产品有约8,000多个品种应用在各个行业 [10] - 多晶硅产品主要用于光伏与半导体行业,其中光伏行业为主 [10] 经营模式 - 采购模式:工业硅原材料主要在当地采购并签署长期协议,有机硅和多晶硅的工业硅原料由子公司直接供应 [11] - 生产模式:工业硅矿热炉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有机硅生产围绕合成反应进行规划,多晶硅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工艺 [12] - 销售模式: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客户构成分散避免单一依赖,销售地域集中在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 [13] 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6.92亿元,同比增加0.4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0亿元,同比减少33.64% [16] - 2024年度每股收益为1.48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0元(含税),共计拟派发现金红利527,594,635.35元 [3] - 2025年1-3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原后)为1,945,757,131.25元,去年同期为-1,111,488,100.69元 [51] 未来发展 - 2025年工业硅需求增速预计放缓,有机硅行业新兴领域或成为核心增长驱动力 [8] - 有机硅行业扩产周期已近尾声,市场逐步消化新增产能,行业供需趋向平衡 [8] - 公司子公司新疆东部合盛硅业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增资9亿元 [54]
日程更新!聚焦化学吸附+CCUS+膜分离+吸附分离+特种分离工艺、材料与装备
DT新材料· 2025-04-24 00:01
气体分离产业大会核心内容 - 2025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1-12日在江苏扬州举办,聚焦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量产突破及全球碳市场启动背景下的技术发展[1] - 大会设置全体论坛、应用专题、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环节,涵盖CCUS技术、多孔材料、膜分离等前沿领域,汇聚300+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1][2][3] - 活动包含实地参观、墙报展示等产学研对接形式,旨在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合作[1] 技术前沿进展 - MOF材料规模制备取得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已实现吨级量产,创新工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数十种MOF产品[3][41] - 气体分离膜技术快速发展,中科院团队开发出超微孔调控技术、聚酰胺酰亚胺聚合物等新型材料,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3][46] - 低能耗CO2捕集技术成为焦点,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捕集技术,能耗较传统方法降低30%以上[40] 产业化应用案例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连续运行周期创国内纪录[31] - 中石油CPECC北京分公司自主研发多元复合胺溶剂,在佛山1万吨/年烟气CO₂捕集项目中稳定运行超150天[35] - 华电句容发电完成中国华电首套CCUS示范工程,产出纯度99.9%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38] 企业技术突破 - 精微高博作为国产氮吸附仪开拓者,开发出静态容量法氮吸附仪等高端分析仪器,填补国内空白[40] - 金宏气体建成电子气体领域唯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超纯氨、高纯氢等产品打破进口垄断[42] - 四川天人化学在变压吸附领域实现理论突破,完成工业炉窑气资源化等20余项工程应用[43] 学术研究动态 - 浙江大学团队在Science等顶刊发表MOF材料研究,开发含氟特气吸附分离纯化技术[3][16] - 西安交通大学开发柔性多孔框架材料,乙烷乙烯分离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47] - 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创新电化学驱动空气碳捕集技术,获Nature系列期刊报道[52]
兆讯传媒发布2024年年报 构建高铁商圈双重媒体网络
证券时报网· 2025-04-23 17:56
财务业绩 - 2024年实现营收6.7亿元 同比增长12.2% [1]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563万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63亿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86万元 [1] 业务布局 - 高铁数字媒体网络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 [2] - 签约铁路客运站529个 运营4957块数字媒体屏幕 [2] - 年触达客流量超过20亿人次 [2] - 深度渗透长三角 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域 [2] - 布局城市商圈裸眼3D大屏业务 构建高铁+商圈双场景联动生态 [2] - 在广州天河路 成都春熙路 北京王府井等核心商圈落地地标级大屏 [2] - 商圈大屏日均触达数百万人次 [2] 技术应用 - 深度应用AIGC 5G AR等技术提升传播效能 [3] - 数字内容制作团队利用AI生成技术优化创意流程 [3] - 通过裸眼3D技术呈现内容 如《TakeHome》项目 [3] - 采用智能刊播系统优化能源使用效率 [4] - 使用LED屏幕替代传统喷绘广告减少物料废弃 [4] 社会价值 - 构建公益广告传播矩阵 精准触达20亿人次高铁旅客 [3] - 在春运 国庆等客流高峰期间推出安全出行 反诈宣传等主题广告 [3] - 将公益理念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3] - 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运营能耗 践行绿色经营理念 [4] - 2024年荣获信息技术最具成长上市公司奖项 [4]
日程更新!聚焦化学吸附+CCUS+膜分离+吸附分离+特种分离工艺、材料与装备
DT新材料· 2025-04-22 22:55
新型分离材料与碳捕集技术发展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吨级量产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工艺在室温常压下可高产率合成数十种MOF产品[43] - 低能耗CO2捕集技术取得进展,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捕集技术及水合物法技术,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开发特殊填料降低能耗[42] - 气体分离膜技术持续创新,中科院团队开发天然气提氦膜组件并建立工业试验装置,太原理工大学实现聚酰亚胺膜材料规模化制备[26][30] 产业应用与工程实践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并启动国内首个燃煤电厂万吨级吸附碳捕集示范[33][32] - 中石化碳科公司作为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提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服务[35] -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自主研发多元复合胺溶剂在佛山1万吨/年CCUS项目中稳定运行超150天[37] 学术研究前沿 - 浙江大学团队在电子特气吸附分离领域发表顶刊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含氟特气纯化技术[18] - 南京工业大学团队通过缺陷工程构筑高配位数MOF膜实现分子尺度分离[14] - 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研究电驱动碳捕集技术,成果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54] 行业生态与平台建设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汇聚300+专家学者,设置CCUS技术、膜分离等专题论坛[1][2][3]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开发系列吸附分析仪器服务于材料表征领域[42] - 金宏气体建成电子特气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包括超纯氨、高纯氢等特种气体[44]
华自科技2024年业绩下滑显著,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承压
证券之星· 2025-04-22 06:34
经营概况 - 202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9.09亿元,同比下降19.39% [2] - 归母净利润-3.93亿元,同比下降118.61% [2] - 扣非净利润-4.19亿元,同比下降114.53% [2] - 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4.82亿元,同比上升64.76% [2] - 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下降23.89% [2] 盈利能力 - 毛利率15.88%,同比下降14.04个百分点 [3] - 净利率-22.16%,同比下降165.73个百分点 [3] - 每股收益-1.01元,同比下降114.89% [3] - 三费占营收比21.59%,同比增加28.45% [5] 现金流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1.15元,同比下降652.25%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655.68% [4] - 货币资金4.41亿元,同比下降32.89% [4] - 有息负债12.24亿元,同比增加41.52% [4] 资产质量 - 应收账款12.13亿元,占营业总收入63.52% [6] - 应收账款同比下降29.44% [6] 行业前景 - 新能源和环保领域持续发力 [7] - 新能源行业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快速发展 [7] - 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变化带来挑战 [7]
东莞市奥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22 04:4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65亿元,并推出每10股派现9元的高分红方案,分红总额达2.46亿元,占净利润比例97.24% [18][19] - 公司在充储电领域持续技术突破,覆盖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三大赛道,全球化产能布局包括6大智造基地和5大研发中心 [3][5][12] - 控股子公司智新控制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累计配套150万套,服务30余家主机厂,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实现商业化落地 [10][11] 业务布局与技术突破 - 智能终端充储电领域开发65W超薄充电器(厚度11mm)、650W大功率无线充电器,完成主流快充功率段全系列布局 [6][8]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形成"1+3+N"技术体系,涵盖MCU、BMS、VCU及电源系统,混动双电控产品市占率跻身行业前十 [10][11] - 光伏储能领域逆变器单月产能突破50MWh,数字能源产品获国际认证数量同比增长120%,服务器电源功率覆盖550-8000W [12][13] 财务与分红数据 - 2024年归母净利润4.65亿元,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3.08亿元,以总股本2.73亿股为基数派现2.46亿元 [18][19] - 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7.42亿元,超过年均净利润30%,2024年现金分红与股份回购总额占净利润97.24% [19][20] - 公司及子公司拟申请不超过127.6亿元人民币及1.38亿美元银行授信额度,为资产负债率超70%子公司提供担保10.1亿元 [25] 产能与客户拓展 - 全球布局6大智造基地(东莞、武汉、吉安、印度、印尼、越南),服务AI终端、动力工具、服务器及智能汽车领域客户 [3][5][7] - 数字能源产品进入头部互联网企业供应链,服务器电源导入AI服务器厂商,单机柜供电能力突破30kW [12][13] - 无线充电技术通过Qi2.0 MPP认证,智能手表充电器获头部品牌认证,电动工具电源系统获国际权威认证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