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重复使用
icon
搜索文档
新型胶粘剂实现可见光固化、微波拆解
新华社· 2025-06-12 11:31
测试显示,材料经过30秒微波处理后可回收90%以上,且在多次粘合与拆解后仍保持原有机械、热学和 光学性能。这一胶粘剂同时具有优异的光学透明度与高折射率,适用于分束器等光学装置。研究还发 现,在使用自来水的条件下,由于离子交换作用,粘合强度反而有所增强。 这一研究成果为可重复使用的消费电子产品、可持续包装、光学设备乃至湿组织生物胶粘剂的研发提供 了新方向。团队下一步将致力于工业化回收路径探索以及微波诱导脱粘机制的深入研究。 新华社耶路撒冷6月11日电(记者王卓伦 冯国芮)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胶粘剂,可在几乎整 个可见光波段内快速固化,使用家用微波炉即可实现脱粘,无需任何溶剂、紫外线或高温辅助。 传统胶粘剂多为热固性材料,如环氧树脂和硅胶,一旦固化即无法逆转。这类材料难以回收利用,易造 成环境污染。尽管可逆胶粘剂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仍需依赖高温(150摄氏度以上)、有毒溶剂或深紫 外光源,且回收往往以牺牲性能为代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11日发布公报介绍,该校科研人员领衔的 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α-硫辛酸(ALA)的动态聚合物TetraALA。 据公报介绍,在波长400至650纳米的可见光下,这种动态聚合物可 ...
全链条协同突破 商业航天加速迈向“百箭千星”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1 01:18
商业航天发展态势 - 2025年6月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4组卫星 5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火箭等密集发射 显示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1] - 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商业卫星、火箭、测控企业快速涌现 全产业链商业化落地推进 生态持续完善 [1] - 2025年将迎来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新型商业火箭首发 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大规模低轨星座部署启动 进入"百箭千星"发射高峰期 [1] 政策驱动因素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提出推动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释放高质量发展信号 [2] -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出台商业航天测控规范 上海发布培育商业航天集群措施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 - 政策引导与产业集群效应降低企业商业化压力 助推产业化提速 [2] 核心技术突破 - 中天火箭突破大喷管及摆动喷管技术 试制多个型号并试车成功 "十四五"期间将形成年产6000台中小型喷管产能 [3] - 可复用火箭技术成为行业质变点 天辰合创研发火箭控制测量一体化技术 其POWERLINK环网测量系统将在朱雀2E火箭首飞 属国内首创 [4] - 斯瑞新材攻克铬铜/铬锆铜合金推力室内壁材料 填补国内空白 启动产业化项目 达产后年产300吨锻件及1000台套火箭发动机组件 [5][7] 市场与资本动态 - 2020-2024年行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22.9% 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6] - 2024年融资138起 金额超200亿元创纪录 卫星应用(50起)、火箭制造(32起)、卫星制造(29起)为三大吸金领域 [6] - 2025年深蓝航天完成5亿元B4轮融资 星际荣耀获数亿元D轮融资 [6] 商业化路径 - 北京"南箭北星"与上海千帆星座形成产业集群 实现"制造-发射-应用"全链条协同 [6] - 卫星互联网全球覆盖需求、低空物流/载人交通应用构成长期驱动力 [6] - 魔方卫星产能预计2025年Q2-Q3翻番增长 反映下游需求旺盛 [7]
美“星舰”第九次试飞爆炸失控
南方都市报· 2025-05-29 07:09
星舰第九次试飞结果 - 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发生爆炸 未能按计划溅落在墨西哥湾 [2] - 火箭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后失控 未能部署模拟卫星且出现燃料泄漏 [2] - SpaceX确认失去对飞船控制 预计残骸落入印度洋水域 [2][3] - 舱门未完全打开导致姿态失控 燃料舱系统泄漏是主因 [2] - 飞行器最终失联 SpaceX结束直播 [3] 技术进展与改进 - 首次使用经飞行验证的超重型助推器 该助推器曾在第七次试飞中使用 [5] - 主发动机关机程序成功完成 较上次试飞取得重大进步 [3] - 上升阶段未出现大面积隔热瓦脱落现象 [3] - 滑行段与再入阶段因燃料泄漏导致主贮箱失压 [3] - 未来三次试飞节奏将加快 计划每3至4周执行一次发射 [3] 火箭设计与任务目标 - 火箭总长120米 直径9米 由可重复使用的两级组成 [4] - 第一级助推器长约70米 第二级为星舰飞船 [4] - 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和火星 [4] - 计划2026年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登陆火星 [4] - 载人火星任务最早可能于2029年实施 [4] 测试内容与改进措施 - 测试8颗模拟星链卫星试验载荷 [6] - 移除大量隔热瓦以验证易损区域承受能力 [6] - 测试多种金属隔热瓦材质 包括主动冷却选项 [6] - 优化隔热瓦边缘以解决热点问题 [6] - 增加氮气吹扫系统 改进推进剂排放系统 [9] 军方应用前景 - 具备向全球运送作战人员和物资的潜力 [7] - 美太空军密切关注其实用化进展 [7] - 预计将基于大运载能力服务军事后勤与太空行动 [8] - 目前依赖猎鹰9火箭发射军事载荷 [8] 历史试飞情况 - 第七次和第八次试飞中助推器均成功回收 [4] - 第八次试飞船失控原因系发动机硬件故障 [9] - SpaceX已完成100多次发动机长时点火测试 [9] - 未来将引入猛禽3发动机提高可靠性 [9]
爆炸、失控!“星舰”第九次试飞失败,马斯克发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16:44
星舰第九次试飞情况 - 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第九次试飞未成功 第一级助推器发生爆炸 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后失控[1] - 试飞失败原因包括舱门未完全打开导致模拟卫星无法部署 燃料舱系统泄漏引发姿态失控[1] - 飞行器最终失联 SpaceX结束直播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未回应是否影响民航[1] 技术进展与改进 - 主发动机关机程序成功完成 较上次试飞取得重大进步 上升阶段未出现大面积隔热瓦脱落[1] - 滑行段与再入阶段因燃料泄漏导致主贮箱失压 但获取大量有效数据可供分析[1] - 后续试飞节奏将加快 计划每3至4周执行一次发射任务[1] 火箭结构与设计目标 - "星舰"火箭总长120米 直径9米 由第一级70米助推器和第二级飞船组成 两级均可重复使用[1] - 设计目标为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及火星[1] 历史试飞记录 - 第七次和第八次试飞中 第一级助推器成功实现发射塔回收 但第二级飞船均在上升期间解体[2]
5月14日早餐 | 英伟达大涨
选股宝· 2025-05-14 08:06
海外市场动态 - 道指跌0.64%,标普500指数涨0.72%,纳斯达克涨1.61%,欧洲STOXX 600指数收涨0.12% [1] - 美国4月CPI同比2.3%,为2021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 [1] - 芯片股表现强劲,芯片指数涨超3%,英伟达连续两日收涨超5% [1] - 特朗普政府撤销拜登任内AI芯片限制规定,美国商务部宣布加强全球半导体出口管制 [1] - 美国考虑允许阿联酋进口超过100万高级英伟达芯片 [1] 国内政策与行业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9] - 央行与巴西央行签署金融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并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9] - 工信部印发《通信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和安全生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部署16项重点任务 [7]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完成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次整机试验 [6] 公司动态 - 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跳舞"视频,并申请注册"TESLAOPTIMUS"商标 [5] - 马斯克预计到年底将有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投入使用,目标四年内实现年产百万台 [6] - 英伟达提高几乎所有产品官方价格,游戏显卡涨5%-10%,AI GPU涨15% [5] - 综艺股份拟收购功率半导体企业吉莱微延 [8] - 宁德时代香港IPO吸引1610亿美元散户认购 [9] 资本市场表现 - 印度股市跌超1%,因反击特朗普关税措施 [2] - 光大证券分析沪指逼近3月高点,预计短期震荡休整 [4] - 国航远洋(833171)涨23.54%,鑫磊股份(301317)涨20%,大湖雪(838262)涨14.03% [11] - 美心翼申5月14日解禁市值7.25亿元,解禁比例37.44% [12] 行业趋势 - 山西证券预计人形机器人行业2025年进入量产元年 [6] - 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催生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等万亿级市场 [6] - 银河证券认为AI技术为通信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7] - 中证报表示可复用火箭成为各国争夺太空主导权的关键技术 [7]
10米级不锈钢贮箱,是中国对星舰式体系的正面回应
观察者网· 2025-05-01 09:37
航天技术突破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功研制国内首个10米级直径不锈钢贮箱样机,标志着中国在重型火箭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 - 10米直径是航天工业的重要门槛,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一技术水平 [1] - 该技术突破将为中国未来运载体系提供关键支持,可能应用于下一代重型火箭如长征九号的可重复使用构型 [6] 技术细节与优势 - 不锈钢贮箱相比传统铝合金材料具有更高强度、更好耐极端温度性能以及更低制造成本,适合可重复使用火箭系统 [5] - 10米直径贮箱能够显著提升火箭运载能力,超越中国现役长征五号(5米直径)和美国SLS火箭(8.4米直径)的承载极限 [3][5] - 样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未来可通过延长中段筒体实现完整箭体贮箱结构,当前"短胖"形态仅为工艺验证阶段 [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超重型火箭市场正面临重构,美国通过NASA的SLS系统和SpaceX的星舰(9米直径)形成双重技术路线 [12] - SpaceX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星舰高频次发射,可能垄断未来地月运输和深空探索市场 [16] - 中国此次技术突破是对SpaceX主导的新航天工业范式的直接回应,旨在建立自主的超重型火箭制造体系 [15] 战略意义 - 10米级贮箱技术不仅代表单件产品突破,更意味着中国已具备下一代火箭制造所需的完整工业基础(生产/检测/运输能力) [15] - 该技术将支持中国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火星载人任务等深空探索目标,弥补现有5米平台的能力不足 [3][6] - 航天工业正从"可靠稳妥"的传统模式转向"高频迭代"的工业化模式,10米贮箱标志着中国参与新竞赛的起点 [15][17]
可重复使用的长征九号计划2030年首飞
快讯· 2025-04-26 16:54
智通财经4月26日电,我国正研制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作为火箭中的"大力士",它是载人登 月、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不可或缺的运载工具。可重复使用的长征九号也在进一步规划。长征九号重型 运载火箭一级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0年首飞,两级完全重复使用构型计划2033至2035年首飞。 可重复使用的长征九号计划2030年首飞 ...
打破商业火箭价格高、产能低难题,「宇石空间」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36氪首发
36氪· 2025-03-04 18:38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商业火箭行业面临千亿级别市场规模和巨大运力缺口,星网集团和垣信卫星计划发射近三万颗卫星,为商业火箭公司提供十年难得一遇的机遇 [2][6] - 国内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组网建设将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需要一箭多星至少约7吨运力,小型固体火箭难以满足需求 [9]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宇石空间专注于大运力低成本快速复用液体火箭研发,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液氧甲烷动力+"筷子"捕获臂回收技术路线,目标是打造国内最低成本的大型液体可复用火箭 [3][6] - 不锈钢材料价格仅为铝合金的1/4,通过更薄材料和动力结构一体化设计,火箭结构重量与铝合金基本一致,显著降低火箭结构成本 [6] - 液氧甲烷发动机解决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结焦和积碳问题,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频率,更适合火箭重复使用 [7] - "筷子"捕获臂回收方案使火箭结构更简单、维护更容易,运载能力提升15%以上,成本更具优势 [7] - 核心产品AS-1号火箭直径4.2米,一次性运力15吨以上,回收运力10吨以上;一次性发射成本低至2万/千克,回收发射单价1万/千克,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9] - AS-1号火箭能将一子级复用周期缩短至10天,远低于行业30天的平均水平 [9] 商业化布局与团队 - 公司采用"To B奠基、To G突破、To C蓄势"阶梯式发展策略:ToB市场为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企业提供"专车"发射服务,年均需约百枚火箭;ToG市场为国家工程项目提供解决方案;ToC市场是未来生态入口 [10] - 团队拥有全国首个实现不锈钢火箭技术路线的整建制团队,涵盖火箭总体、结构、动力、回收领域顶尖人才,创始人唐文博士拥有14年液体火箭动力及结构工作经验 [10] - 公司核心产品AS-1号火箭的二子级贮箱将于月底完成生产,年底前计划完成二子级静态点火、首飞箭一子级结构制造及"筷子"捕获系统地面验证试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