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搜索文档
走进电梯,与艺术相遇(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10:18
城市微更新与艺术社区建设 - 上海市新小区通过"艺术电梯"计划实现老旧社区改造,将海派绘画作品融入电梯空间,打造"电梯美术馆",提升社区文化氛围[1][2][3] - 2023年项目启动阶段,社区枢纽站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虚谷的《白猫》《春波鱼戏图》等2件作品植入电梯,设计融合蝴蝶翅膀、礼花等当代视觉元素[2] - 2024年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中华艺术宫联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引入林风眠、吴冠中等18位艺术家的自然风景、花卉题材作品,覆盖市新小区与东园二居民区18台电梯[5][6] 艺术传播与社区参与机制 - 项目采用"展览+教育"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如《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蓝晒艺术工作坊、"邻里讲解员"机制等,推动居民从被动观展转向主动参与创作与传播[7][8][9] - 艺术内容呈现方式创新:电梯内作品附导览文本与二维码,居民可扫码获取画家生平、作品背景等信息,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达[6] - 社区共创成果显著,居民参与装点小区白色花箱、楼道蓝晒作品陈列等,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8][9] 项目规模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4年底,市新小区建成26台"艺术电梯",加装覆盖率达62%,形成全国首个"电梯美术馆群"[10] - 项目入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美术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结合的创新案例[10] - 居民自发参观中华艺术宫展览并反馈需求,体现社区与艺术机构的双向互动,如2024年"中国式风景"展览作品最终进入小区电梯[11] 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 - 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垂直通道",通过艺术改造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使海派绘画史"飞入寻常百姓家"[3][5] - 林风眠、吴冠中作品以高清制作呈现,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形式语言的融合,如《绣球花》《都市之恋》等引发居民对城市景观的思考[6] - 项目重塑社区文化气质,金属电梯厢体被赋予审美温度,艺术成为连接居民情感与公共讨论的媒介[5][6][11]
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开班
科技日报· 2025-05-21 08:50
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在江苏理工学院开班 为期60天 目标为乡村公共环境艺术美化 文化艺术活动组织 文化创意产品策划孵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1] - 项目2024年6月申报 2025年1月立项 2月28日启动全国报名 最终从135名报名者中录取50名学员 [1] 培训内容与师资 - 江苏理工学院聘请乡村振兴 公共艺术行业权威专家及高校学者 通过专题授课 交流参访 讲座研讨等形式授课 [1] - 课程涵盖艺术乡建 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价值探讨 旨在提升学员历史责任感 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及文化视野 [1] 区域战略定位 - 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城市 在江南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领先江苏 培训围绕"艺术乡建""公共艺术创作"两大主题 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 - 项目探索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 被视作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案例 [2]
《亚洲新声》定档 5月23日,畅饮加多宝唱响亚洲新声
中国食品网· 2025-05-20 12:46
节目概况 - 亚洲首档跨国歌手文化交流节目《亚洲新声》定档5月23日 以音乐为载体促进亚洲多元文化融合 [1] - 节目核心理念为"后浪奔涌 新声可畏" 创新采用邮轮巡演模式 覆盖上海、日本、越南等亚洲多地 [3][12] - 赛制以"音乐丝路"为概念 打造跨国音乐交流平台 通过竞演形式实现文化碰撞 [12][15] 品牌合作 - 加多宝作为独家冠名商 深度绑定节目IP 延续"凉茶+音乐"的营销策略 [1][3] - 品牌通过节目场景植入 将"怕上火 喝加多宝"的养生理念与各国美食、音乐文化结合 [12][15] - 合作旨在构建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范式 强化凉茶文化符号的年轻化表达 [17] 导师与选手 - 集结跨世代跨国界导师阵容 包括Jessie J、张靓颖等国际巨星及越南、摩洛哥等新生代音乐人 [6][11] - 导师覆盖流行、R&B、摇滚等多音乐领域 形成专业评审矩阵 [6][11] - 选手来自亚洲各国 通过邮轮巡演实现以歌会友的文化交流 [15] 制作与播出 - 爱奇艺作为节目出品方 采用邮轮实景拍摄 突破传统舞台限制 [7][12] - 节目内容包含地域特色音乐表演与文化展示 形成视听双重体验 [15] - 播出将结合线上平台与跨国巡演场景 实现多维度曝光 [12][17]
西湖:艺术感+智慧化,家门口的“菜篮子”焕新
杭州日报· 2025-05-20 10:42
经过数月的升级改造,位于西湖区转塘街道的转塘南街菜市于近日正式亮相。这个由中国美术学院 团队操刀设计的菜市,不仅打破了传统菜市的封闭格局,更以开放的空间、多元的业态和艺术化表达, 成为西湖区又一处兼具烟火气与艺术感的民生新地标。 来到转塘南街菜市,映入眼帘的是金属做旧的背景墙和低饱和度的外立面,上面点缀着明亮的彩色 编织设计。"菜市视觉设计以'菜篮子'为核心理念,以编织为基础设计元素,多彩的颜色反映了菜市的 多元性。"菜市视觉形象及视觉氛围设计师隋焕臣介绍,这里的每个设计都藏着巧思,就连停车场的地 标,都是由一个个彩色篮箱堆叠而成。 走进焕然一新的转塘南街菜市,传统菜摊与花店比邻而居,三文鱼简餐店旁飘来咖啡香。"我们特 意保留了老商户,同时引入年轻业态,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各得其所。"菜市运营副总何灿琳介绍。 邻近美院象山地铁站的地理优势和约1400平方米的宽敞建筑面积,赋予转塘南街菜市无限可 能。"过去这里像一个封闭的盒子,现在我们要让它成为连接社区、学校和地铁的活力枢纽。"菜市建筑 师、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张雯和李颂赞说。 面对原场地1.5米的高差阻碍,团队通过打造阶梯式下沉广场,将生硬的台阶转化为可休息、可展 ...
复旦大学艺术馆开馆,直面社会议题探索新文科建设
第一财经· 2025-05-19 17:16
展览概况 - 复旦大学艺术馆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揭幕,首展"日月复光华"为建校12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展期从5月24日至10月10日 [1] -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涵盖传统与当代、个体与集体、差异与共生、技术与魔法等话题,邀请41位国内外艺术家参展 [1] - 展览空间突破传统白盒子模式,部分展厅与校园景观互动,作品融入咖啡区、图书室等场景 [7] 展览内容与主题 - 第一单元"重山复水"聚焦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王天德用香火烫制技法重构水墨语言,胡向前将棍术轨迹转化为二维图像,庄辉通过行为艺术连接自然与个体 [3] - 第二单元"复其见天地之心"探讨个体与集体关系,李明《ME|WE》以影像互动引导观众参与,冯骏原借用极简主义形式唤起集体记忆 [5] - 第三、四单元"万物以复""一阳来复"引入生物学与AI技术,李山用基因编辑玉米创作,皮埃尔·于热记录非人类生命体自主发展 [5] 学术与跨学科价值 - 展览呼应新文科建设愿景,强调哲学、科学、艺术与技术的跨界共生,突破学科界限 [1] - 以王蘧常《秦史手稿》开篇,贯穿朱东润、周谷城等复旦前辈作品,展现文史哲艺术融通的学术传统 [3] - 浦英玮《世界图书馆》以陶瓷书籍象征知识载体的永恒性,体现艺术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7] 艺术馆定位与规划 - 复旦大学艺术馆联动校内学术资源与国内外艺术机构,定位为"活化传统、对话世界、探索科技"的文化平台 [9] - 计划每年举办3-5个展览,结合学科发展与学生培养,同时面向公众开放 [9] - 艺术馆将与新工科互动,推动艺术在科技领域的价值探索,促进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与创新 [9]
曾梵志:中国当代第一个突破亿元的艺术家
经济观察报· 2025-05-19 14:52
艺术家曾梵志的市场表现 -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1亿港元刷新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纪录 [2] - 2025年中国嘉德春拍上,其作品《星空》以368万元人民币(51.18万美元)成交 [3] - 作品总成交额超过35.8亿元人民币,常年占据中国当代艺术家榜首 [9] 艺术创作风格演变 - 表现主义时期(1990-1994):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创作《协和医院》《肉》系列,用腥红色彩隐喻生命残酷 [5] - 面具系列(1994-2004):转向象征主义,通过面具人物反映都市人际关系疏离 [6] - 乱笔时期(2004-2015):右手受伤后改用左手创作,形成抽象与写意结合的乱笔风格 [7] - 东方美学探索(2015至今):将宋元山水意境融入抽象语言,如《江山如此多娇》系列 [7] 艺术市场现象 - 早期西方藏家低价购入作品,后成为中国新富阶层身份象征与文化投资标的 [10] - 2008年《面具系列1996 No.6》以7536万港元创纪录,2013年《最后的晚餐》1.81亿港元,2022年《协和医院系列之三》4845万港元 [8][10] 艺术创作理念 - 创作核心始终围绕"人的生存状态",从医院题材到面具系列都在解剖人性 [3] - 将中国传统书法用笔融入油画创作,强调笔墨承载的心性修为而非西方表现主义的情感外显 [3] - 近年尝试将金属粉末融入油彩,创造随光线变化的"闪烁绘画"效果 [10] 行业影响与评价 - 构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话语体系,面具符号被解读为全球化下的身份焦虑 [10] - 艺术史学者认为其作品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价值超越商业范畴 [10] - 频繁跨界合作,如与冯小刚共创油画、为刘德华绘制海报、与马云合作《桃花源》 [10]
(文化中国行)千年瑰宝甘南藏族唐卡“破圈”成新宠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20:34
行业概况 - 甘南藏族唐卡拥有1000多年历史 是藏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传统唐卡以宗教题材为主 尺寸较大 主要用于祭拜和家居装饰 近年来题材拓展至生态理念等现代主题 尺寸也出现微型化趋势 [5] - 行业正经历创新转型 出现唐卡研学 民宿体验套餐 饰品等衍生形态 使用场景从寺院拓展至旅游消费领域 [1][5] 市场发展 - 夏河县打造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拉卜楞唐卡小镇 吸引数十家工作室和企业入驻 形成产业集群 [7] - 唐卡作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被美国 日本 加拿大等多地收藏者收藏 [7] - 五一假期后甘南旅游升温 唐卡成为游客热门消费项目 画室推出佛眼小唐卡体验课程满足定制需求 [5] 技术创新 - 行业探索数字化保护传承 计划开发线上课程 举办虚拟展览 通过新媒体扩大传播 [7] - 画师走访村落记录濒危技艺 建立唐卡图案符号数据库 推动技艺保存 [7] - 矿物颜料等传统材料工艺与现代晕染技法结合 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3] 人才培养 - 专业画师需经过8年系统训练 涵盖理论 度量经 白描等课程 培养周期长 [3] - 唐卡小镇为年轻画师提供交流平台 资深传承人担任引路人角色 [7] - 31岁画师扎西当知布成立个人画室后 作品获全国多地邀约 显示新生代力量崛起 [3] 产品创新 - 推出方寸大小的微型唐卡 色彩鲜亮的佛眼小唐卡等轻量化产品 降低体验门槛 [1][5] - 开发"唐卡+酥油茶"等文旅融合套餐 拓展消费场景 [1] - 唐卡饰品等衍生品受到游客喜爱 形成新的产品线 [1][5]
回归艺术的本源与纯粹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油画艺术的本源与纯粹性 - 写实油画的核心魅力并非单纯复制客观物象,而是通过艺术家对形象的观察、理解及情感选择进行艺术创造,形成富有肌理美感的绘画性表达[1] - 展览通过85位油画名家的139件作品,探讨油画写实性与图像复制的本质区别,强调艺术家在再现过程中的人文思考与重新赋形赋色[1][3] - 油画语言艺术的纯粹性体现在对油色感的追求,排斥其他画种语言的滥用,保持油画本体的独特性[2] 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脉络 - 展览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包括"乡土写实绘画"、"八五美术新潮"、"新古典主义"等流派,呈现艺术回归本真的路径[2][3] - 靳尚谊、艾轩、杨飞云等艺术家坚持写实油画创作,认为需回归欧洲传统寻源以推动中国油画发展,形成艺术至纯至诚的标杆[3] - 中国油画对写实的演绎体现在笔触写意与物象意象性再造,并与欧美现代艺术流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深度联结,形成中国经验与风貌[3] 油画艺术的当代价值 - 写实油画通过手绘创造价值,对抗机器图像或AI图像对视觉审美的同质化,彰显材质与形色的人文精神[3] - 展览以历史视角呈现改革开放后几代油画家的探索,强调写实油画在深度挖掘真实与诗性转化中的持久生命力[2][3]
打开更辽阔的审美场域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行业数字化升级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突显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影响,美术馆面临与时代共振的挑战[2] - 浙江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起草的《公共美术馆数字化服务规范》经文旅部批准实施,明确数字化服务基本要求、技术支撑等标准,为全国美术馆数字化提供支撑[2] - 行业普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和区块链等技术对藏品、展览、教育等活动进行数字处理与业务重构[3] 领先机构实践案例 - 浙江美术馆自2016年起将数字技术融入展览、典藏等领域,包括"东方智慧"系列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字智能,建设全国首个跨省通用"藏品云"数字平台[3] -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专门设计独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成为传统美术馆推进数字化服务的典型实践[4] 技术艺术融合趋势 - 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使作品互动性增强,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创新形式[4] - 美术馆需打破公共文化服务固有认知,通过技术赋能让"年轻态"服务触达更广泛受众,形成新的知识生产方式[4] 审美教育核心价值 - 美术馆数字化服务需强调审美意识唤醒,以中华美学精神(如"天人合一")塑造技术时代人文价值[5] - 审美教育是系统性人格建设过程,美术馆通过日常美育活动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美、创造美,促进思想认知成长[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审美成为数字时代重要生产力,既对抗技术异化又激发文明创新,如青年艺术家用算法重构《诗经》意象体现美学传承[7] - 行业需在数字建构的新时空中探索更辽阔的审美场域,强化艺术与教育融合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6][7]
平陆运河风物志㉗ | 以贝之美雕山河
广西日报· 2025-05-17 09:54
海天浩渺,湛蓝如洗。海面上,数条中华白海豚纵身跃出,与振翅群鸥相遇……钦州三娘湾一家小 店里,一面生动鲜活的彩绘外墙,引来不少游人驻足欣赏、拍照。 店内,80岁的店主杨永琪正以贝壳为材料,精心雕琢着一枚枚海豚胸针。砂轮轻旋,钢刀游走,在 他巧手下,小海豚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跃入海洋。 如今,贝雕魅力愈发彰显,一批原北海工艺美术总厂的老匠人悉心传授技艺,外来匠人积极融入创 新,新生代接续传承,共同推动北海贝雕事业创新发展。2021年,北海贝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作品唯有记录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焕发出璀璨光芒与无穷生命力。"利成世感慨道。 海上丝路、建党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次重大主题创作中,北部湾的广袤与包容都 激发着艺术家们的灵感。他们匠心创作的贝雕佳作屡获全国大奖,让北部湾贝雕在全国沿海地区独树一 帜。 利成世的家乡钦北区青塘镇,正是平陆运河蜿蜒而过之处。目睹运河建设的宏大场景,他满怀豪 情:"以贝之美,雕画山河壮丽;以心之诚,传承千年技艺。贝雕孕育于海,必将随浪起舞、与潮共 鸣,在这向海图强的新时代里绽放异彩。" 在北海传艺贝雕家居文化馆,该馆负责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