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宏观经济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观察)从四中全会关键表述看中国经济动向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21:26
长期发展目标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1] - 到2035年实现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 经济基本面判断 - 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1] 实体经济发展方向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1] -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2]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2] - "十五五"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 - 持续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2] 内需与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2]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3] 宏观经济治理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3]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3] 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4]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4] -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4] 绿色低碳转型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5]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5]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5]
《求是》杂志评论: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证券时报· 2025-10-15 11:37
文章核心观点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需注重供需平衡调控和预期管理,以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和提振社会发展信心 [1][3] -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受未来预期影响强烈,当前市场预期偏弱问题明显,需促进预期稳定与信心增强 [4] - 稳定市场预期需通过增强政策可预期性、加强中长期规划、完善制度体系及提升经济宣传水平等多方面举措 [5][6][8][9] 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举措 - 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并增强政策可预期性,根据形势变化实施精准有力的宏观政策,统一评估经济与非经济政策的一致性 [5] - 以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加强中长期预期管理,通过规划明确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目标,引导社会资源配置 [6][7] -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以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包括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颁布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优化营商环境 [8] - 提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加强宏观政策解读,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引导社会全面理性看待发展机遇与挑战 [9]
《求是》杂志: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搜狐财经· 2025-10-15 11:14
宏观经济治理核心观点 - 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及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1]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需注重供需平衡调控和预期管理与引导 [1] - 目标为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并提振社会发展信心 [1] 稳定市场预期的具体措施 - 及时回应市场关切以增强政策可预期性 [1] - 以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加强中长期预期管理 [1] -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以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1] - 提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 [1]
大国财政的担当:“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治理成效回顾
粤开证券· 2025-09-18 18:03
财政治理成效 -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到10.5万亿元[5]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降至16.3%,较2020年下降1.4个百分点[5]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28.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5.8%[5] - “十四五”时期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均值为3.3%,广义赤字率均值为6.5%[6] - 2024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升至39.7%[8] - 2024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82.1万亿元,较2020年年均增长15.2%[9] 财政治理逻辑变化 - 2025年财政赤字率升至4.0%[11] - 2025年中央赤字占比达85.9%,较202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16] - 2023-202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连续三年超10万亿元[16] - 2024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7.5%[14]
金观平:加力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经济日报· 2025-08-29 12:26
国民经济运行态势 - 前7个月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1] - 7月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 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环比下降 内需放缓势头加剧[1] 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 宏观政策持续加码 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 实施"两重""两新"政策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1] - 政策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瓶颈 企业经营诉求和重点领域风险隐患 坚决防范"跑冒滴漏"以最大化政策效力[2] - 强化政策效果评估机制 将实施效果作为政策调整修正延续或终止的重要依据[2] 政策协同与创新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破除封闭小循环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3] -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与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3] - 商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市场渠道 通过跨境电商对接新兴市场[3] 政策预期与效应 - 提升政策前瞻性实效性和系统性将塑造积极市场预期 转化为有序经济行为[3] - 通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精准匹配 实现组合效应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3] - 政策红利直接送达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 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动力[3]
经济日报金观平:加力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经济日报· 2025-08-29 06:11
核心观点 - 前7个月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新动能成长壮大 宏观政策积极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1] - 7月份部分经济指标波动 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下降 内需放缓势头加剧[1] - 政策效能提升需注重前瞻性 实效性和系统性 通过动态调整和创新治理塑造积极市场预期[2][3] 经济运行表现 - 前7个月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1] - 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 更大力度实施"两重""两新"政策[1] -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1] - 就业政策通过稳岗减负和扩岗挖潜保持总体稳定[1] - 促消费与惠民生结合增强提振消费内生动力[1] 经济指标变化 - 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环比下降[1] -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环比下降[1] - 内需放缓势头有所加剧[1] 政策导向与要求 - 宏观政策需要更加积极有为 提升实施效能[1] - 政策要关注经济运行波动 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导向[2] - 常态化开展政策预研储备 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2] - 适时进行精准性 针对性调控[2] - 支持性政策需精准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2] - 政策需回应企业经营关切诉求和重点领域风险隐患[2] 政策评估机制 - 政策出台需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2] - 强化政策效果评估 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 评估结果作为调整 修正 延续或终止政策的重要依据[2] 政策协同创新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3]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破除封闭小循环[3] - 加强财政 货币 就业 产业 区域 贸易 环保 监管等政策协调配合[3] - 商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市场渠道[3] - 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对接新兴市场[3] 政策预期效果 - 前瞻性 实效性 系统性提升将塑造积极市场预期[3] - 良好预期转化为有序经济行为 促进长期性创造性活动[3] - 实现政策组合效应 叠加效应 乘数效应[3] - 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十四五"收官提供动力[3]
理论视野丨为什么五年规划能发挥这么大作用
五年规划的作用机理 - 通过中长期工作的阶段性安排实现发展步骤的循序渐进 五年周期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 既适合宏观经济治理需求 也符合政策工程实施的时间连续性要求 同时便于根据新形势进行规划调整[3] - 通过规划理念更新实现发展路径优化 规划编制过程创新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治理理论 并吸收全球经济社会理论创新成果 从"一五"到"十四五" 规划理念持续演进 如"十三五"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与当前发展需要紧密融合[4][5] - 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实现目标导向指引 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其中约束性指标强化政府责任 如"十一五"规划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要求减少10% 通过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并严格跟踪考核 有力扭转污染加剧状况[6] 战略指引与任务部署 - 通过发展任务的结构性安排实现对各领域战略指导 近几个五年规划在任务结构上均有重大创新 "十二五"增加民生和社会治理板块 "十三五"将创新作为第一任务 "十四五"新增国内市场 数字化 乡村振兴等板块 任务结构采取条状形式但暗含新发展理念的块状顺序[7] - 通过重大举措谋划引导资源配置 规划任务部分的每条举措都是未来五年领域发展的重点 特别注重全要素生产率作用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中蕴含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意图 规划还持续关注人力资本提升 通过教育 科技 人才等板块打造强大人才队伍[8][9] 规划实施与落地机制 - 通过重大工程推进实现规划有效落地 采用正文加专栏形式 正文阐述发展方向 专栏列出重大工程和政策 "十三五"规划有165项 "十四五"规划有102项重大工程项目 均建立专门机制进行动态跟踪督导 并对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重点保障[10] - 通过规划体系传导实现上下步调一致 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 空间规划为基础 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三级四类"规划体系 横向通过专项规划细化领域部署 空间规划落地重大布局 区域规划协调跨区域任务 纵向通过指导地方规划编制督促国家任务落实[12] 民主参与与意见征集 - 通过建言献策实现集思广益 规划编制过程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 "十一五"规划收到上万条意见建议 "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累计收到超过101.8万条建言 重点关注民生保障 社会治理 经济发展等领域 同时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并听取党外人士建议[11]
应对低利率:机遇与挑战 | 新刊亮相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08 16:54
低利率环境的成因与特征 - 利率下行受结构性因素(技术进步放缓、人口红利消失)和周期性因素(产出缺口、通胀缺口)双重驱动,未来可能长期维持低利率状态 [3][10] - 全球利率趋势性下行背景下,中国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可能上升,同时伴随汇率贬值压力 [5][10] - 低利率导致经济主体行为变化:企业信贷需求下降、家庭储蓄倾向增强且风险偏好降低 [6] 政策应对与宏观调控 - 需采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政策,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而非相互掣肘 [5][9] - 需平衡物价、利率、汇率三者关系,提高汇率弹性以保持合理均衡水平 [5] - 建议灵活把握货币政策"适度"与"宽松"的平衡,必要时降准并加强国债协同管理 [14] 金融机构转型路径 - 银行需从资产负债管理、成本控制等维度系统应对低利率风险,借鉴国际经验实现韧性发展 [14] - 券商资管需顺应监管定位,在资产端发力抓住时机窗口 [14] - 保险行业应推动准备金评估机制改革以提升利率波动适应能力 [12] 重点领域发展机遇 - 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7] - 科技金融需通过全周期服务抬升资产回报率,不同类型机构可形成竞合关系 [7] - 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快调整资产配置结构,锚定财富管理平台目标 [14] 国际经验与市场影响 - 日本资管机构通过产品服务创新应对低回报市场环境 [14] - 美国国债收益率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资产定价,需关注其安全性变化 [16] - 人民币国际化可借稳定币发展契机拓展数字货币应用场景 [15]
从一粒小麦感受中国经济新脉动(人民时评) ——半年报里看信心③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03
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 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发挥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创造新质生产力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1][3] - 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农业领域,从科技育种到智能收割,实现"数实融合"的效率革命,储粮损耗率从5%降至1%以下 [3] - 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库机械臂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生产高效化和风险预警精准化 [2][3] 农业科技与精准治理 - "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天基卫星、无人机、土壤传感器)实现农田数据可视化,支撑精准滴灌和防灾决策 [2] - 中央财政直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配合智慧平台实时调度农机,夏粮亩产同比增加0.1公斤 [2][1] - 雷达卫星台风路径预测精度达百米级,宏观经济治理从"被动应对"进化为"主动管理风险" [2] 全链循环与产业升级 - 粮食从单一商品向高附加值产业元素转变,如强筋小麦对接高端烘焙市场,秸秆进入生物质能源加工 [4] - 国内大循环模式构建"田野到餐桌"价值链,稳定下游食品加工、餐饮零售成本预期,对冲输入性通胀 [4] - 2025年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历史第二高位),凸显农业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1][4] 经济韧性新优势 - 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化学反应,形成更具协同效应的产业生态,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1][3][4] - 精准治理与科技赋能使经济体系响应速度更快、应对策略更精细,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提升 [2][4]
《清华金融评论》封面专题:“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前瞻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9 17:26
"十四五"经济成就 - GDP规模连续突破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3]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最终消费贡献率56.2%,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3] -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30%[4][12] - 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50%,增量1.2万亿元,强度达2.68%[17]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清洁发电占比达33%[20] 创新驱动发展 - 实现国产电磁弹射航母、大型邮轮、LNG运输船等船舶工业突破[17] - 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空间站全面建成[17] - 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17] - 高铁运营里程达其他国家总和2倍,"十四五"新增超1万公里[18] 民生改善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新增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8] - 长期护理保险参保1.8亿人,托位数574万个增长125%[18] - 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每5年增长1岁[18] - 建成全球最大教育/社保/医疗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5%[18] 产业升级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3]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民营企业达5800万户增长40%[19] - 钢材原料20%来自废钢循环利用[20] - 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黑龙江+河南耕地面积[21] "十五五"战略方向 - 聚焦形成内生动力,扩大国内需求[4][8] -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6][7] -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应对人口老龄化[6][7] - 增强宏观经济政策一致性,完善治理体系[9] - 发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6] 国际影响力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11.6%,减碳11亿吨[22] - "一带一路"合作覆盖150多国,雅万高铁带动5.1万人次就业[22]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力基础设施,装机占全球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