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

搜索文档
康比特(833429)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28 20:45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和其他(现场和线上会议) [3] - 活动时间为2025年4月24日至2025年4月28日,地点为公司会议室和线上会议 [3] - 参会单位众多,包括华源证券、易方达基金等多家机构 [3][4]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公司董事长白厚增先生和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吕立甫先生 [4] 产品相关 客户类型与竞争优势 - 数字化体育科技产品客户主要为训练基地、体校、职业院校、高校等,公司依托技术成果、实践经验和数据优势,提供个性化方案,有较强核心竞争力 [4] 体重控制产品 - 公司有左旋肉碱类体重控制产品和蛋白棒类代餐产品,未来将继续创新开发 [6] 新品研发试产 - 建立完善市场调研方法体系,采取自主研发模式,通过流程制度规范研发流程,研发设计阶段包括项目立项、产品小试、产品中试 [8] 便携装产品 - 公司目前有便携式独立小袋装蛋白粉,可满足多种场景即时需求 [9] 销售渠道 - 蛋白增肌产品目前主要线上销售,公司已逐渐增加线下销售推广,未来会加大投入 [10] 成本与供应 - 蛋白粉原料成本上涨是周期性的,公司产品多样可规避风险,已与多家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还将寻找新伙伴,多元化采购渠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调整采购策略,把控价格 [5] 技术与专利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98项,包括发明专利103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外观专利35项,运用专利技术形成较高壁垒,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11] 公司计划 股份与激励 - 公司于2025年3月25日完成股份回购,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后续安排以公告为准 [12] 分红情况 - 公司以总股本扣除回购专户股票后的股票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 [13] 经营战略 - 2025年公司坚持品牌建设等战略不动摇,采取坚持高品质定位、加强消费者洞察、加强渠道开发建设、组织人才转型升级等经营策略 [14]
一年卖17亿,腾讯启明投过户外品牌伯希和,要港股上市了
搜狐财经· 2025-04-28 19:40
公司概况 - 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4月28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香港为联席保荐人 [3] - 公司创立于2012年,专注于户外运动及装备的创新设计与研发,最新估值达28亿元人民币 [3][10] - 公司身后集结腾讯、启明创投、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腾讯投资及启明创投分别持股10.70%和5.35% [3][11] - 创始人刘振、花敬玲夫妻持股比例合计63.17%,对公司发展方向起关键决策作用 [11] 业务发展 - 公司2013年建立PT-China平台,专注于户外服装技术突破,已孵化多项专有科技 [4]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设计与研发部门由40名专业人员组成,平均拥有逾10年行业经验 [4] - 2019年产品登陆巴黎及米兰时装周,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5] - 产品矩阵包括巅峰系列、专业性能系列、山系列及经典系列,其中经典系列2024年收入占比82.7% [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79亿、9.08亿、17.6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116% [5][6] - 同期毛利率从54.3%提升至59.6%,净利润从2430万增长至2.83亿元人民币 [5][6]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达3.04亿元人民币,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5] - 2024年及2025年公司分别宣派股息1060万元和4200万元人民币 [13]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公司跻身中国国内三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市场份额达5.2% [5] - 2024年天猫双十一期间,公司在户外活动、登山等品类GMV排名第三 [8] - 中国功能性服饰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2970亿元增长至2024年4843亿元,预计2029年达8231亿元 [13] 销售渠道 - 线上DTC渠道是主要收入来源,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87.5%、82.8%、76.5% [7] - 线下DTC渠道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达1.69亿元人民币,占比提升至9.6% [8]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经营14家自有门店及132家合作门店,主要位于一二线城市 [8] 融资情况 - 2023年完成A轮融资4900万元人民币,投后估值11.9亿元 [10][11] - 2024年完成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创新工场等跟投,投后估值28亿元 [10][11] - 2025年腾讯投资以3亿元人民币认购公司股份,进一步巩固资本支持 [10]
麦澜德:生殖康复表现亮眼,多品类蓄力,未来可期-20250428
信达证券· 2025-04-28 16: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文档未提及报告公司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外延 + 内研”双轮驱动,生殖及运动康复表现亮眼,2024 年实现收入 4.25 亿元,同比增长 24.57% [2] - 新品推广加大,毛利率短期承压,但多品类蓄力,未来成长可期,丰富新品储备和在研项目推进为业务发展提供动力 [2]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97、5.84、6.9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7.0%、17.7%、18.5%,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36、1.65、2.0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3.4%、22.0%、21.4%,对应 2025 年 4 月 25 日收盘价,PE 分别为 20、16、13 倍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4.25 亿元(yoy +24.57%),归母净利润 1.02 亿元(yoy+13.10%),扣非归母净利润 0.82 亿元(yoy+14.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3 亿元(yoy - 10.52%);2025Q1 实现营业收入 1.18 亿元(yoy+13.36%),归母净利润 0.40 亿元(yoy+9.85%)[1] - 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497、584、693 百万元,增长率分别为 17.0%、17.7%、18.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136、165、201 百万元,增长率分别为 33.4%、22.0%、21.4% [2][3] - 2024 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 72.25%(yoy - 2.40pp),其中盆底康复毛利率为 68.56%(yoy - 6.18pp),生殖康复毛利率为 79.34%(yoy - 8.27pp),运动康复毛利率为 70.64%(yoy - 3.41pp);预计 2025 - 2027 年毛利率分别为 72.1%、72.2%、72.5% [2][3] 业务分析 - 盆底康复领域:随着 PI - ONE 系统上线,竞争实力得以夯实,2024 年实现收入 1.67 亿元(yoy+3.02%)[2] - 生殖康复业务:表现出色,2024 年营收达 1.10 亿元(yoy+126.56%),得益于产品升级、市场拓展和并购小肤科技 [2] - 运动康复领域:已构建整套康复系统,2024 年运动康复磁系列销量增长,带动业务收入增长 40.76%达 1806 万 [2] 产品储备 - 新一代盆底超声智能诊断系统处于开发阶段,全新一代雷达磁刺激仪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 [2] 研究团队 - 唐爱金为医药首席分析师,有浙江大学硕士学位,具备药物化学专业背景和医药市场经营运作经验,曾就职于多家机构 [5] - 贺鑫为医药分析师、医疗健康研究组长,有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硕士学位,5 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 [5] - 曹佳琳为医药分析师,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2 年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历 [5] - 章钟涛为医药分析师,有暨南大学国际投融资硕士学位,1 年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历 [5] - 赵丹为医药分析师,有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2 年创新药行业研究经历 [5]
麦澜德(688273):生殖康复表现亮眼,多品类蓄力,未来可期
信达证券· 2025-04-28 16: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文档未提及报告公司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麦澜德“外延 + 内研”双轮驱动,生殖及运动康复表现亮眼,新品推广使毛利率短期承压,但多品类蓄力未来成长可期,预计 2025 - 2027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有增长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4.25 亿元(yoy +24.57%),归母净利润 1.02 亿元(yoy +13.10%),扣非归母净利润 0.82 亿元(yoy +14.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3 亿元(yoy -10.52%);2025Q1 实现营业收入 1.18 亿元(yoy +13.36%),归母净利润 0.40 亿元(yoy +9.85%) [1] - 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97、5.84、6.9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7.0%、17.7%、18.5%,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36、1.65、2.0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3.4%、22.0%、21.4%,对应 2025 年 4 月 25 日收盘价,PE 分别为 20、16、13 倍 [2] 业务分析 - 2024 年盆底康复实现收入 1.67 亿元(yoy +3.02%),生殖康复业务营收达 1.10 亿元(yoy +126.56%),运动康复业务收入增长 40.76%达 1806 万 [2] - 2024 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 72.25%(yoy -2.40pp),其中盆底康复毛利率为 68.56%(yoy -6.18pp),生殖康复毛利率为 79.34%(yoy -8.27pp),运动康复毛利率为 70.64%(yoy -3.41pp) [2] 产品储备 - 新一代盆底超声智能诊断系统处于开发阶段,全新一代雷达磁刺激仪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 [2] 研究团队 - 唐爱金为医药首席分析师,具备药物化学专业背景和医药市场经营运作经验;贺鑫为医药分析师、医疗健康研究组长,覆盖多个细分领域;曹佳琳负责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研究;章钟涛主要覆盖中药等;赵丹主要覆盖创新药 [5]
世界羽联新任主席巴达玛:要让羽毛球运动触达全球社区
新华网· 2025-04-28 08:40
世界羽联新任主席巴达玛的施政方向 - 核心目标是发展和推广羽毛球运动,使其触达全球社区 [1] - 首要任务是创造明星运动员,以吸引更多人关注羽毛球 [1] - 关注运动员福祉,合理设计赛事以延伸羽毛球的影响力 [1] - 增强运动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计划与学校合作将羽毛球纳入课程体系 [1] - 拥抱新技术,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创新以扩大运动受众 [1] 羽毛球计分规则改革 - 世界羽联宣布自5月7日起在部分三级赛事和国家级锦标赛试行"3局15分制" [1] - 巴达玛个人完全支持计分改革,但强调需长期认真考虑 [2] - 秘书长托马斯·伦德指出改革基于30年比赛数据分析,认为较短比赛能增加关键分并提升运动员专注度 [2] - 更短比赛理论上有利于运动员健康,减少伤病并延长运动寿命 [2] - 具体效果需通过各方反馈评估 [2]
多城推进城市更新 打造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4-27 08:05
城市更新与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建设 - 近年来部分城市将城市更新区块改造为集运动、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虽牺牲部分土地出让收益但获得综合效益提升[1] - 2021年国家发布《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1] - 此类空间补齐公共体育短板,让市民就近享受运动休闲生态一体化服务[1] 经济效益与城市价值 - 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有助于周边居民楼保值增值,因地理位置和配套设施成为小区评价加分项[1] - 完善民生类基础设施可稳房价、稳地价、聚人气,同时改善城市形象和品位[1] 建设与运营模式 - 相比大型体育场馆,此类空间建设维护成本低、距离市民近、使用率高且覆盖全年龄段需求[2] - 需通过制度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降低财政压力并通过市场化运营回报投资者[2] - 空间定位需融合体育与景观功能,突出趣味性、吸引力、放松感以形成沉浸式体验[2] 用户需求与规划细节 - 需分区规划儿童趣味运动、青少年体能训练、中青年竞技、老年康体等区域并有序管理[3] - 需科学设置开放时间、照明及降噪措施以减少对周边居民和商务楼宇的影响[3]
「瑞士军工」的鞋,能有多“硬核”?
凤凰网财经· 2025-04-26 21:12
有 没 有 发 现 , 出 现 在 大 众 视 野 的 户 外 活 动 越 来 越 多 , 无 论 是 各 大 媒 体 平 台 还 是 自 己 的 朋 友 圈 , 户 外 的 趋 势 都 在 逐 步 的 上 升 。 为了获得更好的户外体验,一双质量过关、舒适合脚的鞋必不可少。 然而如何挑选一双适宜的户外鞋,困扰着许多初入户外的朋友。 鞋子没选对,磨脚、打滑、破损都还是小事,不合适的鞋子不仅会伤脚、伤膝盖,还会增加户外的安全 风险。 据新闻报道发布的一些户外摔伤事故,不难发现受伤者几乎都是穿着旅游鞋、板鞋等去爬山。 要知道坡度稍微陡的地方旅游鞋是很不好站稳的。如果遇到下雨湿滑的路段,滑倒在所难免。 徒步靠得是脚下功夫,鞋子选不对大概率都要遭罪。 就像跑步要穿跑鞋,篮球羽毛球网球等都需要专门的运动鞋。 而想要在户外安全的行走,还是要靠 户外鞋 来保障。 对于许多都市打工人而言,户外不仅是身体的锻炼场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他们通过户外活动寻找精神寄托,缓解工作压力和生活焦虑。 打工人们热衷于在大自然中释放情绪、疗愈自我。 他们通过 抱树、徒步摆烂大赛、骑行显眼包 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和生活态度。 面对这股热潮 ...
Science Robotics见证中国无人机完爆人类顶尖飞手!浙大出品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26 17:50
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高飞教授团队研发的创新算法系统使普通四旋翼无人机在特技飞行中表现远超人类顶尖飞手,成功率高达100%,而人类飞手仅为12.5% [1][16] - 该研究颠覆了"硬件决定天花板"的传统认知,通过智能算法弥补硬件短板,突破传统飞行极限 [3][5] - 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 [6] 技术突破 - 从自然界猎鹰和蝙蝠的飞行智慧中汲取灵感,在动力学极限边缘寻找最优解 [7] - 构建两套标准:动作-意图转换标准和风险-收益评估标准 [9][12] - 在规划算法上做乘法,而非硬件上做加法,优化动作编排 [9] 实验验证 - 在非结构化超大室外环境中实现220米自主飞行,连续完成三个经典特技动作,动力限制在普通商用水平(1.5g净推力和4弧度每秒角速度) [13] - 在仅3.5米高的狭窄障碍空间里,完成倒飞穿过直径80厘米的圆环、隧洞中连续蛇形机动等动作,最高7米/秒速度穿越障碍时保持15厘米内跟踪精度 [14] - 与人类飞手对比测试中,连续穿越6道1.2米窄门,系统5次飞行全部成功(100%),人类飞手24次尝试仅成功3次(12.5%) [16] 应用前景 - 火山监测:实现喷发口边缘的探针抛投部署 [17] - 灾害救援:快速探测坍塌建筑内狭窄缝隙 [17] - 太空探测:为航天器在太空陨石密集区的安全机动提供理论参考 [17] - 传感器视场受限场景中,通过复合动作轨迹最大化数据采集质量 [19] 未来展望 - 进一步探索处理未知和动态环境的方法,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 [20] - 通过算法优化显著提升系统能力,为硬件受限情况提供经济高效的突破路径 [19][20]
全球首发“线控运动控制”技术 耐世特上海车展打造未来出行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4-26 17:35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专注于安全关键型运动控制领域的全球创新企业,在中国和全球市场都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2] - 公司目前在运动控制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创新产品和技术组合为底盘的"线控运动控制"提供助力 [2] - 公司产品包括电动助力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线控转向和后轮转向系统等 [2] - 公司为电气化、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等行业面临的运动控制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2] -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0余家客户 [2] 技术展示 - 公司在上海国际车展展示了最新的运动控制创新成果,参观者可通过模拟驾驶体验下一代安全、舒适和性能的突破性创新 [2] - 公司展示了转向、制动、驱动系统和软件技术的无缝集成,以实现高性能、高舒适、高效率和高可用 [2] - 展示的具体技术包括模块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高输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优质半轴、紧凑型三销节、八钢球等速万向节、球花键轴杆半轴等 [2] 市场策略 - 公司与中国领先的整车厂并肩成长,助力并协同全球众多整车厂洞察市场趋势、敏捷响应变化 [3] - 公司凭借兼具卓越品质与突出价值的前沿技术,快速实现产品的市场投放 [3] - 整车厂选择公司的原因是远见、迅驰和价值对于在竞争极其激烈且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3]
半程马拉松后,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冷思考”!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4-22 15:32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事件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20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队伍参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是唯一表现值得肯定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2] - 比赛结果暴露了人形机器人在户外运动中的集体"失速"和"窘态",被认为是一次"祛魅"时刻,显示人形机器人进入现实场景仍面临巨大挑战[4] -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在比赛中表现"拉胯",两支使用该机器人的队伍开跑即摔倒,引发网友差评和流量反噬[15][12] - 魔法原子的"小麦"机器人在赛前退赛,星动纪元虽未参赛但其STAR1机器人曾展示3.6m/s的奔跑速度,创下电驱人形机器人速度纪录[18]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企业专注于前空翻、快速奔跑等运动层面的"炫技",而忽视大模型等AI能力的建设[8] - 宇树科技是硬件派的代表,其H1机器人登上春晚、G1机器人通过跳舞和720度回旋踢等视频走红,但也陷入"炫技"死循环[10] - 行业公司可分为三类:硬件背景团队专注控制和电机;软件背景团队关注智能化和泛化能力;大模型背景玩家较少[13] - 许多公司将教育、科研和展示场景作为主攻赛道而非工业场景,ToG市场规模远小于ToB和ToC[18]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控制算法从LIPM+ZMP发展到MPC+WBC,目前正向IL+RL演进,但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18] - 商业化面临四大"可达"挑战:移动可达、操作可达、语义可达、价值和智慧可达,目前多数仅实现遥控可达[18] - 行业受资本和政策扶持但出现"揠苗助长"趋势,技术突破和场景探索才是关键,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问题[19] - 人形机器人赛道共识是长周期和广大前景,但需克服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和工程化等多方面挑战[19][20] 行业乱象与企业动态 - 宇树科技回应比赛表现称不同团队操作会影响机器人表现,但网友不买账,"不参赛就不会输"的评论刷屏[17][18] - 行业存在将科研院校作为主要客户的乱象,这种模式可持续性差且难以产生真正技术突破[18] - 多家顶尖科技大厂进军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具身智能赛道吸引车企、产业链公司和智驾领域从业者涌入[25][28] - 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认为全栈自研是唯一出路,小鹏面临核心团队离开但仍可能成为最早实现L3量产的厂商之一[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