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价格战”趋缓 车市活力持续释放
前4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 "价格战"趋缓车市活力持续释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61.9万辆和259万辆,环比小幅回 落,同比保持近9%的增长。今年1—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据统计,1— 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其中,新能源汽 车产销量分别完成442.9万辆和4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 车总销量的42.7%。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车市"价格战"举 措稍显温和,但是诸如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依然层出不穷。具体而言,在降价车型 数量方面,4月仅有14款车型降价,相较于去年4月的41款以及2023年4月的19款,降价车型数量大幅减 少,这充分体现出降价潮明显降温的特点。另外,4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幅度为22.2%,较上月增长了 0.1%,且燃油车促销幅度已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企更倾向于通过"增配不加价"的策略 ...
奥迪只卖13万多了
盐财经· 2025-05-18 18:05
奥迪A3降价策略 - 奥迪A3系列车型在5月推出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两厢版A3 Sportback起售价12.49万元,三厢版A3L Limousine起售价12.79万元,降价幅度达4万~5万元[5][7] - 中配车型A3 Sportback裸车价降至13.2万元,落地价约15.2万元(不含利息),贷款方案为5年期年利率5%,满2年可提前还款无违约金[8] - 部分4S店推出更低价格,如两厢版起售价低至12.18万元,三厢版中配车型落地价约16万元(含赠品)[5][8] - 降价引发老车主不满,部分车主反映3月购买价格比现价高近1万元,半年内贬值近4万元[9] 奥迪A3市场表现 - 奥迪A3于1996年推出,2014年国产化后成为BBA中首款国产紧凑级轿车,初期指导价18万~29万元[13] - 2017-2018年面临宝马1系和奔驰A级竞争,终端起售价降至15万元左右[14] - 2021年第四代A3上市,轴距加长50毫米,2024年中期改款再次加长轴距并换装1.5T发动机,指导价降至16.59万元起[14] - 销量数据显示:2016年销量峰值8.48万辆,2024年降至5.32万辆,2025年1-4月月均销量约4600辆[16] - 2025年1-3月紧凑级轿车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1.1%,豪华品牌燃油轿车受众收窄[17] 奥迪战略转型 - 奥迪加速新能源布局,推出基于PPE平台的A6L e-tron、Q6L e-tron等纯电车型,上汽奥迪新品牌AUDI首款车型E5 Sportback亮相[19] - 燃油车领域推出基于PPC平台的全新A5L(现款A4L换代车型)和新Q5L,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20] - 智能化方面与华为合作开发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采用双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实现无图L2++级辅助驾驶[20] - 新车型采用E³ 1.2电子架构,提升算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同时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能驾驶方案[20] - 市场对Q6L e-tron预期定价36万~43万元,消费者心理价位低于40万元[21]
库克扯下苹果遮羞布,直接玩“阳谋”,国产机左右为难
搜狐财经· 2025-05-18 10:49
苹果价格战策略 - iPhone16 Pro 128G版本直接降价至5999元,叠加国补后低至5499元,部分电商平台折扣后价格甚至低于5399元 [1] - 价格战导致iPhone16 Pro成为当前最畅销机型,京东销量排行榜前五名中苹果占据前三名 [3] - 苹果通过高毛利支撑降价策略,即使大幅降价仍能保证利润,而国产手机厂商因利润空间有限难以跟进 [8] 中国市场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苹果全球收入增长,但中国区销量持续下滑,迫使公司采取激进价格策略 [6] - iPhone16 Pro在5500元价位段综合竞争力突出,尽管存在128GB存储短板,但同价位国产旗舰难以匹敌 [10] 国产手机厂商困境 - 国产高端机型面临两难选择:跟进降价将损害品牌形象和利润,不降价则面临销量压力 [12] - 苹果降价策略直接冲击国产手机厂商的高端化战略,可能延缓其品牌溢价能力提升进程 [10][12] 行业竞争格局 - 苹果通过价格战打破高端市场固有格局,主动放弃部分品牌溢价以换取市场份额 [6][10] - 当前5000-8000元价格带成为竞争焦点,国产厂商需在利润与市场份额间寻找平衡点 [12]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芯世相· 2025-05-16 18:31
汽车行业价格战分析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价格战在汽车行业愈演愈烈[2] - 价格战是市场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必然过程,与"内卷"的社会情绪不同,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3][4] - 内存芯片行业曾经历类似过程,2008年价格战后只剩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形成稳定三角格局[5][6] 市场集中度演变规律 - 制造业价格战通常始于市场集中度变化,参与者从众多走向寡头过程中必然出现[4] - 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有3905款新机型,经历多年整合后形成苹果、小米、OV等品牌分割市场的格局[7][8] - 新能源车市场正在经历类似过程,2018年中国有487家电动车公司,预计5年后存活率仅1%[10] 技术颠覆与市场重组 - 颠覆性技术出现会打破原有壁垒,导致市场重新分散并通过价格战再次集中[15] - 智能手机使通信功能降级为附属,导致诺基亚等通信公司被苹果等软件生态公司取代[16][18] - 电动车三电系统取代发动机,使宝马等传统车企与比亚迪站在同一起跑线[20] 行业整合现状 - 2024年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超越上汽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23][25] - 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合资品牌成为价格战最大受害者[27][28] - 新能源汽车前十公司份额达78%,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展现垂直整合优势[31][32] 行业未来展望 - 动力电池已呈现寡头化特征,宁德时代等通过价格战挤压二线厂商[29] - 以2012年为起点,电动车行业可能在未来2-3年迎来拐点,预计过半车企将被淘汰[39] - 当前行业处于整合关键阶段,上汽飞凡回归荣威、吉利内部合并等动作都是信号[40]
奥迪A3,只卖13万多了
36氪· 2025-05-16 17:12
奥迪A3降价策略 - 2025年上半年奥迪A3通过"限时一口价"模式大幅降价,两厢版起售价降至12.49万元,三厢版12.79万元,降幅达4-5万元[1][2][3] - 中配车型成为主推款,A3 Sportback中配裸车价13.2万元,落地价约15.2万元(含税险),三厢版中配落地价约16万元[5][6] - 部分4S店推出更激进促销,起售价低至12.18万元,并提供2年免违约金贷款方案(年利率5%)[3][6] 奥迪A3市场表现 - 国产A3系列2019年销量达峰值9.22万辆后持续下滑,2024年销量仅5.32万辆,2025年1-4月月均销量约4600辆[13] - 紧凑级轿车市场整体萎缩,2025年Q1销量同比下滑11.1%,豪华品牌燃油车面临新能源车挤压[13] - 第四代A3在2024年中期改款时已采取"升级又降价"策略,换装1.5T发动机并加长轴距,起售价降至16.59万元[10] 奥迪品牌战略转型 - 2025上海车展发布PPE纯电平台新品:A6L e-tron、Q6L e-tron系列(预计定价36-43万元)及上汽奥迪E5 Sportback[14][16][17] - 燃油车领域推出PPC平台新品A5L(现款A4L换代车型),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及华为智能驾驶方案[16] - 采用E³ 1.2电子架构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与Momenta合作开发"飞轮大模型"辅助驾驶系统[16][17] 行业竞争格局 - 豪华紧凑型轿车市场竞争加剧,奔驰A级和宝马1系分别于2017-2018年国产化,合资品牌中级车也下探至相同价格带[10] - 传统豪华品牌面临双重压力:新能源产品存在感不足,主力燃油车型临近换代需大幅降价保份额[14] - 奥迪尝试通过"本土技术+德系豪华"模式破局,重点布局智能驾驶领域合作[16][17]
政策红利叠加“价格战”冲击,乘用车均价连续两月跌幅超2万元
新华财经· 2025-05-16 16:28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1-4月中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6872万辆 同比增长79% [1] - 2025年1-4月乘用车市场均价17万元 较2024年下降07万元 [1] - 2025年4月均价较2024年同期下降21万元 连续2个月同比跌幅超2万元 创近5年最大跌幅 [1] 价格变动驱动因素 - 国家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促进入门级车型销售占比提升 [1] - 车市中低端市场回暖 消费结构向中低价位倾斜 [1] - 均价降低推动市场全方位发展 有利于车市普及和规模提升 [1] 不同动力类型价格趋势 - 传统燃油车均价从2023年的183万元降至2025年4月的18万元 [2] - 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2025年4月的161万元 降幅23万元 [2] - 新能源车价格下探得益于车企技术创新实现成本优化 同时反映竞争白热化 [2] 细分市场价格特征 - 5万元以下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达90% 纯电动占比86% 市场份额回升至4% [2] - 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新能源占比约40% 增程式车型占比超过纯电和混动 [2] - 40万元以上市场增程式车型占比高达27% [2] - 10-15万元价格带集中467%的插混产品 [2] 品牌竞争格局 - 豪华品牌2025年1-4月均价持平于2024年同期的366万元 [3] - 合资品牌微涨01万元至174万元 [3] - 新势力品牌降幅36万元至235万元 [3] - 自主品牌小幅下探至121万元 [3] - 豪华/合资/自主三大阵营新能源车均价均超越同品类燃油车型 [3]
交通运输行业一季报总结:内需量增价减,红利保持稳健
华源证券· 2025-05-15 17:3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交通运输行业内需量增价减,红利保持稳健,各细分板块表现分化,快递直营制稳健、加盟制分化,航空机场量增价减、后续有弹性,高速车流量回升促盈利修复,航运集运外调内稳、油运复苏、散运低迷,船舶价格高位松动,港口吞吐量平稳,大宗供应链需求承压 [4][7] 各行业总结 快递 - 业务量超预期增长,龙头集中度提升,2025Q1行业业务量同比增长21.6%,圆通、韵达、申通业务量及市场份额有不同表现 [14] - 3月起价格战加剧,单票收入持续下降,2025Q1行业单票收入同比下降8.8% [15][18] - 降本持续推进但不及单票收入降幅,单票成本、派件、运输、分拣成本有不同变化 [21] - 竞争加大致单票利润下行,2025Q1圆通、韵达、申通单票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24] - 部分企业经营现金触底,资本开支持续分化,圆通现金流和资本开支表现与韵达、申通不同 [27] - 投资建议关注行业龙头,需求端网购带动包裹量增长,供给端格局分化,建议关注中通、圆通、申通 [32] - 顺丰业务量增长、单价稳健,2025Q1业务量35.4亿票,同比+19.7%,单票收入14.6元/票 [36] - 顺丰营收扩张、盈利能力稳健,2025Q1营收698.5亿元,同比+6.9%,归母净利润22.3亿元,同比+16.8% [40] - 顺丰资本开支收缩、现金流充裕,2025Q1资本开支19.1亿元,同比-41.8%,经营性净现金流40.6亿元 [44] 航空机场 - 需求端旅客量持续增长,国际线首超2019同期,2025Q1行业旅客量达1.86亿人次,同比+4.9%,国际线1893万人次,同比+34% [52] - 供给端机队小幅扩张,未来交付或受阻,2025Q1波音空客交付266架,同比+18.2%,7家上市航司机队同比+3.1% [59] - 产能利用客座率高位,飞机利用率有波动,2025Q1行业客座率达83.8%,1 - 3月飞机日利用率有波动 [63] - 收益水平票价承压,单位收益下滑,7家上市航司客公里收益同比下降,营收增速不理想 [68] - 外部环境油价环升同降、汇率小幅升值,2025Q1航油出厂价环比走高4.9%、同比下行10%,汇率升值0.14% [73] - 盈利能力经营压力大,需求弱扩张难撬动业绩弹性,除华夏航空外航司利润下滑 [75] - 机场航空性业务驱动盈利能力改善,一季度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等有增长,上市机场营收、盈利有不同表现 [77][88] 高速 - 车流量回升促盈利修复,2025Q1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7% [96] - 头部公司经营表现分化,盈利增长各有支撑,宁沪、招商、粤高速A、皖通高速有不同增长原因 [100] - 部分公司股息率有变化,2024年19家公司中9家股息率同比增长,四川成渝超4.5% [105] 航运 - 行业概览集运外调内稳、油运复苏、散运低迷,2025Q1集运外贸SCFI同比降低12%,内贸PDCI同比上涨9% [109] - 集运外贸运价承压,欧美航线跌幅明显,中美贸易摩擦或利好转口贸易 [115] - 油运美国制裁缩减运力,OPEC+增产利好,美国制裁加严减少有效运力,OPEC+增产加速 [117][118] - 散运澳巴铁矿发运低迷影响运价,国内铁水产量复苏或助市场复苏 [124] 船舶 - 行业概览新船价格同比增长、环比下降,市场景气度回调,中国船厂中船防务和中国船舶表现良好 [129] - 短期运价偏弱影响船价,当前运费市场一般,未来绿色更新需求或利好造船市场 [132] 港口 - 吞吐量表现平稳,2025Q1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外贸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138] - 上市公司业绩分化,以集装箱为主企业业绩平稳,干散货企业利润承压 [138] - 关税政策带来短期波动,内外因素助长期稳健,关税或使吞吐量短期承压,内外因素支撑长期发展 [141] - 经营情况费率承压、资本支出回弹,行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资本开支同比上涨 [144] 大宗供应链 - 内需承压,2025年1 - 3月制造业PMI均值低于荣枯线,PPI、CCPI指数有变化 [149] - 需求疲弱施压大宗商品,农产品、金属、能化指数回调 [152] - 需求承压量价两难,部分企业凸显韧性,建发、厦门国贸等企业有不同经营表现 [156]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创业邦· 2025-05-15 11:11
汽车行业价格战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价格战从商业现象升级为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3][7] - 新能源与燃油车短兵相接,市场参与者增速远超规模增长,227款降价车型中新能源占比显著提升 [6][7]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产物,类似内存芯片、智能手机历史,行业从分散到集中必经阶段 [4][5][24] 市场格局演变 - 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首超上汽成为市场第一,颠覆性技术重组格局 [14][16] - 新能源前十企业合计占78%份额,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垂直整合能力使其越打价格战毛利率越高 [25][26] - 合资品牌成价格战最大受害者,自主品牌主导权提升与新能源渗透率加速呈正相关 [16][22] 技术颠覆与供应链重构 - 电动化打破百年燃油车体系,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变速箱,新旧参与者差距缩小导致秩序坍塌 [12][13] - 动力电池寡头化加速,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发动价格战挤压二线厂商,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24][25] - 类比智能手机变革,附加值来源从通信转向软件生态,汽车行业核心竞争要素转向三电与智能化 [12][13] 产业整合阶段特征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压力逼近极限预示出清接近尾声 [22][24] - 高盛预测2-3年内行业拐点出现,超半数车企将被淘汰,当前合并重组信号频现(如飞凡回归荣威) [30] - 历史规律显示(如福特T型车),价格战后存活企业将形成寡头格局并恢复合理利润水平 [28][29]
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36氪· 2025-05-14 17:39
汽车行业价格战 - 2024年国内降价车型达227款,是2023年1.5倍、2022年2.3倍,新能源与燃油车同步降价 [2] - 价格战本质是市场集中度变化的必然结果,伴随产业从分散走向寡头格局 [4][5] - 汽车市场前五大车企份额从74%降至55%,比亚迪以26万辆优势首次超越上汽成为第一 [27][29] 历史案例对比 - 内存芯片行业通过2008年价格战出清至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此后价格战消失转为周期性波动 [7][8] - 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新机型达3905款,后经整合形成苹果、小米、OV主导的平衡格局 [10] - 福特T型车引发美国汽车业价格战,生产商从253家缩至44家,三巨头占80%产量 [49] 新能源车市场特征 - 电动化打破燃油车供应链秩序,三电系统替代发动机使新旧竞争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24] - 新能源车前十名市占率78%,比亚迪份额接近2-7名总和且毛利率逆势提升 [41][42] - 行业利润率仅4.3%,单车平均利润1.5万元,合资品牌成为价格战主要受害者 [36][30] 产业整合逻辑 - 价格战爆发标志行业大门关闭,宁德时代"奋斗100天"反映动力电池寡头化加速 [39] - 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价格战胜负,比亚迪通过供应链优势挤压对手 [42] - 高盛预测未来2-3年半数车企将出局,行业进入决赛圈阶段 [49][50] 技术颠覆影响 - 智能化使手机竞争从通信技术转向软件生态,传统通信厂商优势被绕开 [21][22] -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与自主品牌主导权增强同步,技术路径变化引发市场重组 [30] - 颠覆性技术必然导致市场重新分散,再通过价格战完成集中 [19][25]
“价格战”降温!4月仅有14款车型降价,车企转向“隐性优惠”
华夏时报· 2025-05-14 17:24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 - 截至5月11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 其中报废更新103.5万份 置换更新219万份[2] - 4月以旧换新购买群体中置换购用户占比攀升至70% 首购群体萎缩至31%[6] - 自主品牌在置换市场表现突出 4月零售115万辆中置换购占比超75% 直接拉动零售份额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6] 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强劲 - 4月国内乘用车新车市场保持10%以上增幅[2] - 4月国产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10.7%至219.0万辆 创同期历史新高[5] - 前4个月批发累计总量达846.8万辆 同比增长11.1%[5]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增长 - 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0.5万辆 同比增长33.9%[2] - 新能源乘用车在整体乘用车市场占比达51.5% 较去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2] -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72.8% 豪华车为23.5% 主流合资品牌仅6.8%[6] 市场分化加剧 - A00级微型电动车同比增速达94% 支撑增量大盘[3] - B级车市场同比增长仅20% 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3] - 头部车企推出低价车型抢占下沉市场 中高端品牌面临内卷式竞争[3] 价格战出现降温趋势 - 4月仅有14款车型降价 较去年4月的41款和2023年4月的19款大幅下降[4] - 4月传统燃油车促销幅度为22.2% 较上月增长0.1% 且已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4] - 车企转向隐性优惠 如比亚迪全民智驾加配不加价 南北大众推出双终身质保权益[5]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 4月自主品牌零售份额同比增长8% 达到65.5%[6] - 主流合资品牌国内零售份额同比下降3% 德系日系份额分别流失3.4和2.7个百分点[6] - 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为73% 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6] 车企竞争策略转变 - 车企从以价换量短期博弈转向价值升级长期竞争逻辑[5] - 加大对非晶电机 高效能电池 5C充电 充换电配套建设等方面投入[5] - 合资车企推出"一口价"模式试图守住市场份额[7] 行业前景展望 - 5月汽车销量预计环比显著增长 受政策红利 新车上市 车展促销 五一假日消费等因素推动[7] - 受益于上海车展后新车上市和交付 叠加2024年第二季度低基数 行业景气度预计持续上行[7] - 下半年车企将以多元化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 价格战重启可能性较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