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构
icon
搜索文档
瑞丰新材(300910):业绩符合预期,量价维持景气,规模优势持续显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07 16:1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2][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一季报业绩符合预期,出口需求旺盛盈利能力维持高位,规模优势显现且加快海外布局,维持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 [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与基础数据 - 2025年5月6日收盘价61.60元,一年内最高/最低68.17/35.00元,市净率5.1,息率2.11,流通A股市值125.83亿元 [2] - 2025年3月31日每股净资产12.17元,资产负债率20.39%,总股本2.92亿股,流通A股2.04亿股 [2]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项目|2024年|2025Q1|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3,157|849|4,362|5,173|6,254| |同比增长率(%)|12.1|18.9|38.2|18.6|20.9|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722|195|890|1,094|1,319| |同比增长率(%)|19.1|27.6|23.2|22.9|20.5| |每股收益(元/股)|2.52|0.67|3.05|3.75|4.52| |毛利率(%)|35.8|35.4|34.6|34.6|34.6| |ROE(%)|21.6|5.5|21.0|20.5|19.8| |市盈率|25|/|20|16|14|[5] 投资要点 - 公司2025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8.49亿元(YoY +18.91%,QoQ -0.92%),归母净利润1.95亿元(YoY +27.59%,QoQ -12.35%),扣非归母净利润1.83亿元(YoY +25.11%,QoQ -11.14%),业绩符合预期 [6] - 25Q1出口需求旺盛,河南润滑油添加剂出口量约2.75万吨,占国内42.9%,同比增27.9%,环比降2.1%,原料成本低,Q1毛利率35.41%,环比升0.28pct,同比降0.09pct,费用整体维持低位,25Q1净利率23.14%,环比降2.74pct,同比升1.64pct [5][6] - 在建工程2.63亿元,环比增0.47亿元,固定资产8.59亿元,环比增0.01亿元,润滑油添加剂单剂设计产能31.5万吨,在建产能43.5万吨,部分产品通过台架测试并获OEM认证 [6] - 与法拉比计划在沙特建工厂,有望打造全球竞争力生产基地,加快核心客户准入突破,发展成全球第五家综合型厂商 [6] 财务摘要 |项目(百万元,百万股)|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2,816|3,157|4,362|5,173|6,254| |营业成本|1,830|2,026|2,852|3,381|4,087| |税金及附加|19|19|26|31|38| |主营业务利润|967|1,112|1,484|1,761|2,129| |销售费用|67|55|100|119|144| |管理费用|150|152|209|233|281| |研发费用|118|145|196|176|213| |财务费用|-27|-18|-9|-21|-34| |经营性利润|659|778|988|1,254|1,525| |信用减值损失|-4|-20|0|0|0| |资产减值损失|0|0|0|0|0| |投资收益及其他|21|71|43|12|0| |营业利润|701|836|1,028|1,264|1,523| |营业外净收入|-1|-7|0|0|0| |利润总额|699|829|1,028|1,264|1,523| |所得税|90|105|136|167|201| |净利润|609|724|892|1,097|1,322| |少数股东损益|3|2|2|2|3|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06|722|890|1,094|1,319|[11]
逆周期突围!洋河股份“固本正源”重塑经典产业新标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5:18
行业现状 - 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2024年A股20家白酒企业年报显示增长承压,行业面临"产业波动加大、存量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加快、结构分化加剧"的挑战 [1] - 白酒产能从2016年1358.4万千升降至2024年414.5万千升,降幅超60%,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深水区" [4] - 头部酒企如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等2024年末均强调"稳"字当头,茅台将2025年增长目标从15%下调至9%,洋河明确"主动降速,去库存"策略 [4] 洋河股份战略调整 - 公司2024年定位为调整之年,采取"主动降速"策略,通过严控产品投放节奏、重塑渠道生态、坚持产品创新长期主义来应对行业波动 [4][5] - 构建覆盖全价格带的立体产品矩阵:高端梦之蓝手工班、次高端梦之蓝M6+、中端天之蓝/海之蓝、中低端洋河大曲,形成抗风险屏障 [5] 行业发展共识与举措 - 第十四届中国白酒T9峰会达成"强基、重构、立新"共识:强基固本品牌价值、重构渠道生态、立体重构消费者关系 [8] - 洋河六大举措包括:品牌焕新赋能(重新定位子品牌)、产品优化提质(推动第七代海之蓝等升级)、主导产品控量稳价(省内海之蓝停货)、聚力重点市场(聚焦长三角)、强化消费者培育(开发新兴消费场景)、深化渠道拓展(减少烟酒店依赖) [8][9] 股东回报 - 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70亿元(含中期分红35.1亿元),拟每10股派23.17元,上市16年累计分红563.4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72% [11] - 发布2024-2026年分红规划,承诺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净利润70%且不少于70亿元 [11]
大商股份:将重点完成20家主力门店调改 优化动线设计与体验业态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5-07 15:1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9.49亿元,同比下降5.2% [1] - 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增长16.05% [1] - 基本每股收益1.87元 [1] - 拟每10股送1股并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 [1] 业绩驱动因素 - 精准市场定位和有效成本控制推动净利润增长 [1] - 与供应商深度合作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1] - 调整商品结构增加高毛利商品销售占比保证毛利率稳定 [1] - 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运营费用和营销费用提升净利率 [1] 分红政策 - 现金分红总额3.16亿元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76亿元支持分红 [2] - 分红政策旨在回馈股东并增强股票流动性 [2] 业态收入结构 - 百货业态营业收入16.24亿元占主营收入32.71% [2] - 超市业态营业收入16.99亿元占主营收入34.22% [2] - 电器业态营业收入10.71亿元占主营收入21.58% [2] 未来发展战略 - 百货业态以"场景重塑+品类重构"双轮驱动焕新升级 [2] - 超市业态打造"精品超市+社区生鲜"双线布局 [2] - 电器连锁通过场景化精品店和体验店深化品牌合作 [2] - 区域市场推进"深耕东北、渗透中原、择机南扩" [3] - 试点"国际食品城市展厅"及社区迷你店 [3] - 电器业务新增加盟店下沉三四线市场 [3] 业务拓展规划 - 完成20家主力门店调改优化动线设计与体验业态布局 [3] - 新增首进品牌超100个 [3] - 上线"大商源选"国际食品平台SKU突破5000个 [3] - 生鲜直采比例提升至65%自有品牌销售占比突破20% [3] - 启动"数字大商"一期工程优化库存周转效率15% [3] 三年增长目标 - 以"平台升级、商品突破、区域深耕、管理提效"为四大抓手 [4] - 平台升级优化线上线下平台 [4] - 商品突破强化高毛利品类自营能力 [4] - 区域深耕聚焦东北、华北等核心市场 [4] - 管理提效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库存周转 [4]
逆周期突围!洋河股份“固本正源”重塑经典产业新标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5:04
行业现状 - 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2024年A股20家白酒企业年报显示"增长承压",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产业波动加大、存量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加快、结构分化加剧的挑战 [1] - 白酒产能从2016年高峰时期的1358.4万千升降至2024年的414.5万千升,降幅超过60% [3] - 2024年20家A股白酒企业营收增速相较2023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市场步入存量竞争"深水区" [3] 企业战略调整 - 头部酒企在2024年末均强调"稳"字当头:茅台将2025年增长目标定为9%(打破以往15%的惯例),洋河股份明确"主动降速,去库存",汾酒提出"稳健压倒一切" [3] - 行业主动去库存、调结构,面临产能过剩、消费需求收缩、市场竞争白热化等多重困境 [3] - 洋河股份通过构建覆盖全价格带的立体产品矩阵(从高端梦之蓝手工班到中低端洋河大曲)形成抗风险屏障 [4] - 洋河股份采取"以退为进"策略,严控产品投放节奏,重塑渠道生态,坚持产品创新长期主义 [4] 行业发展路径 - 行业共识为"强基、重构、立新":强基固本品牌价值向上突破,重构生态渠道体系向下扎根,立新突破重构消费者关系 [5] - 洋河股份提出六大举措:品牌焕新赋能(重新定位子品牌)、产品优化提质(推动核心产品升级)、主导产品控量稳价(省内海之蓝停货、梦之蓝M6+配额管控)、聚力重点市场(聚焦长三角等)、强化消费者培育(开发新兴消费场景)、深化渠道拓展(减少烟酒店依赖) [5][6][7] 股东回报 - 洋河股份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70亿元(含中期分红35.1亿元),上市16年累计分红563.44亿元(占累计归母净利润72%) [9] - 公司承诺2024-2026年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净利润70%且不低于70亿元 [9]
港银25Q1:非息动能强,经营业绩稳
华泰证券· 2025-05-07 13: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7] - 渣打集团投资评级为增持,目标价136.68港币 [9] - 汇丰控股投资评级为买入,目标价98.19港币 [9] - 中银香港投资评级为买入,目标价38.79港币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渣打集团、汇丰控股、中银香港25Q1业绩超市场预期,非息收入是核心驱动,财富管理与交易银行外汇业务是关键,息差环比下行且后续有压力,香港本地信贷需求待提振,银行加大拨备计提,关税影响可控,产业链重构和跨境理财需求为业务带来增量空间,推荐渣打、汇丰、中银香港 [1][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表现 - 渣打集团剔除重大项目后25Q1经营收入/税前利润同比+12%/+12%,经调口径下经营收入同比+4.6%,税前利润同比+7.0% [11][22] - 汇丰控股经调口径下25Q1营收同比+4.2%,税前利润同比+8.9% [11][22] - 中银香港25Q1经营收入/提取减值准备前的经营溢利分别同比+12.9%/+15.6% [11][22] 财富管理业务 - 渣打、汇丰财富管理收入增速20%+,中银香港中收显著回暖,25Q1渣打财富方案业务经营收入同比+26.1%,Q1有7.2万名全新富裕客户开户(同比+14%),公司指引2025 - 2029年财富管理收入或实现CAGR双位数增长 [2] - 25Q1汇丰财富管理业务同比+23%,保险业务表现强劲 [2] - 25Q1中银香港中收同比+34.7%,增速较24A+26.8pct,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证券经纪、保险、基金分销及管理佣金收入上升 [2] 外汇业务 - 市场震荡下风险对冲需求增加,外汇业务驱动交易银行业务增长,渣打Q1环球市场业务同比+14%,其中宏观交易、信用交易业务分别同比增长11%、33% [3] - 汇丰Q1批发交易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13%,主要由于环球外汇业务增长22% [3] - 中银香港Q1其他非息同比+97.6%,增速较24A+61.8pct,净交易性收入同比上升,主因外汇交易及外汇交易产品的净交易性收益上升 [3] 息差情况 - 渣打、汇丰、中银25Q1经调后净息差分别为2.12%、2.00%、1.55%,环比24Q4下行9bp、7bp、15bp,息差下行受市场利率波动拖累,中银香港息差环比降幅更大 [4] - 香港本地市场信贷需求有待修复,中银香港贷款同比-1.9%,渣打集团贷款规模总体平稳,3月末汇丰总贷款+1.1%,但香港零售贷款仍下滑 [4] 不良与拨备情况 - 3月末渣打、汇丰、中银不良率分别为2.12%、2.46%、1.01%,分别较24A末-5bp、+5bp、-4bp,账面不良率表现略有分化 [5] - 25Q1香港银行普遍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渣打、汇丰年化信用成本同比+2bp、+7bp至0.25%、0.27%,中银香港年化信贷成本为0.32%,同比+0.11pct [5] 关税影响 - 渣打CIB业务与美国相关收入约占总收入5%,汇丰预计集团收入将受到关税政策低单位数百分比的直接影响,整体影响可控 [5][12] 股东回报与配置价值 - 截至2025/5/6,渣打、汇丰现金+回购综合回报率分别为10.1%、13.6%,中银香港24A股息率6.26%,股东回报优异 [13] - 渣打、汇丰、中银PB(MRQ)分别为0.79倍、1.04倍、1.02倍,具备配置性价比 [13] 个股观点 - 渣打集团跨境网络韧性凸显,维持25 - 26年业绩指引不变,鉴于财富业务优异,预测25 - 27年bvps分别为20.73/20.60/20.62美元,对应PB为0.71/0.71/0.71倍,给予25年目标PB0.85倍,目标价136.68港币,维持“增持”评级 [22] - 汇丰控股非息业务优异,财富管理表现强劲,董事会已通过派发25年第一次股息每股0.1美元,拟展开最多达30亿美元的股份回购,鉴于关税扰动,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7/226/236亿美元,25 - 27年BVPS11.30/11.87/12.48美元,对应PB分别为1.01/0.96/0.91倍,给予25年目标PB1.12倍,目标价98.19港币,维持“买入”评级 [22] - 中银香港业绩增速向好,宣告将于5月29日派发2025年度第一次中期股息每股0.29港元,预测25 - 27年BVPS分别为33.73、35.44、37.23港币,对应PB分别为0.95、0.91、0.86倍,鉴于公司中收增速回稳,巩固东南亚业务,给予2025年目标PB1.15倍,目标价38.79港币,维持“买入”评级 [22]
2025 全球顶尖教育科技公司榜单:中国包揽前三,AI 重塑全球格局
36氪· 2025-05-07 10:05
全球教育科技格局变化 - 中国企业首次包揽前三甲,编程猫、网易有道、好未来领跑,彻底改变美国主导的旧格局[1] - 2025年榜单审查7000多家公司数据,美国以138家(占比39.4%)居首,印度33家(9.4%)第二,中国23家(6.6%)第三[1] - 前七名中六席被中国企业占据,包括小盒科技、美术宝、爱学习等[5] 评选核心指标 - 排名基于财务实力(70%权重)和行业影响力(30%权重)两大支柱[2] - 财务实力维度分析收入、员工和融资数据,行业影响力评估产品组合质量、知识产权价值及网络流量等[3] - 评估流程先筛选财务表现优异公司,再考察行业影响力,最终加权计算得分[3] 中国企业崛起原因 - 编程猫通过国际布局(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从2024年第21名跃升至2025年榜首[6] - 网易有道凭借教育大模型「子曰」实现技术商业化落地,推动排名攀升[7] - 政策支持(AI课程纳入基础教育)和技术转型(教培机构转向AI赛道)双轮驱动[7] 美国企业表现下滑 - 美国公司数量仍以138家居首,但前10名中仅剩Stepful(第10名),Udacity、Coursera等排名暴跌[8] - 创新滞后导致依赖传统教师工具(如Gradescope、ClassDojo),缺乏教育本质变革[8] - 国际化不足,前50名中仅12家有明确国际战略,而中国前20名中17家拓展海外业务[9] AI技术重塑行业 - AI从附加功能变为基础设施,编程猫的实时代码纠错、好未来的课堂互动分析系统成为核心竞争力[10] - 印度AASOKA通过AI生成多语言教材,Practically用AR+AI模拟化学实验,解决教育资源不均问题[10] - 传统巨头如Arduino推出AI编程导师,Kahoot!升级AI游戏化引擎以维持市场地位[11] 行业新趋势 - 教育科技覆盖全生命周期,加拿大Ten Thousand Coffees匹配职场导师,美国Skilljar专注企业培训[12] - 本地化策略关键,编程猫针对非洲亚洲需求调整课程,印度公司聚焦普惠教育[13] - 语言学习、评估类公司优势明显,直接面向学习者平台排名普遍高于B2B SaaS模式[14] 榜单数据亮点 - 新星排名中印度AASOKA居首,美国Copyleaks、尼日利亚uLesson分列二三名[4] - 2024年前三甲Emeritus、Memrise、Afya在2025年均跌出前十,被中国企业取代[6] - 完整榜单显示中国公司占据前七名中六席,且评分均超95分(编程猫99.8分)[17]
观车 · 论势 || 从旧时光走向新岁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7 09:07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地位提升 - 中国品牌展台成为国际客商关注焦点,斯洛伐克维霍拉特公司将订单量从百辆级提升至千辆级,反映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形象从廉价转向科技与时尚 [1] - 海外媒体对中国品牌技术展示高度关注,包括长城汽车4.0T V8发动机、零跑"四叶草"中央集成架构、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方案等 [1] - 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全球产业格局重构 [1][4] 外资企业战略调整 - 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2026年量产,形成"反向合资"模式 [2] - 起亚中国将产品定义权移交本土团队,计划在上海设立UX Studio,实施"技术本土化"策略 [2] - 全球车企开始"师华长技",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跟随转向标准输出 [2][4] 零部件企业角色升级 - 宁德时代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实现30秒充电75公里性能,吸引国际车企工程师关注 [2] - 博世纵横辅助驾驶系统与华为乾崑形成直接竞争,采用双Orin-X芯片实现无图端到端技术 [2] - 零部件企业从供应链展区进入整车馆核心位置,反映汽车产业价值链条重塑 [2][3]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变革 - 均胜电子展示JoySpace+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集成光场屏、电子皮肤等创新技术 [3] -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在-40℃环境下保持90%电量,成为高寒市场必选方案 [3] - 消费者技术认知提升,供应链企业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品牌护城河" [3] 本土科技企业崛起 - 地平线以40%市占率登顶辅助驾驶系统市场,每3辆自主品牌辅助驾驶车型有1辆采用其方案 [3] - Momenta辅助驾驶系统实现本土化场景优化,能精准识别中国乡村道路特殊车辆 [3] - 华为、地平线等科技企业跨界模糊零整边界,形成对外资巨头的替代效应 [3][4] 产业逻辑重构 - 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效应转向技术主权,在电池能量密度、智驾算法、座舱生态等领域建立代际优势 [4] - 海外车企通过技术合作、股权投资获取中国技术"入场券" [4] - 上海车展40年历程展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模仿到超越、从封闭到开放的完整轨迹 [4]
今晚19:00,吴晓波x林雪萍x徐赫:供应链大迁徙,谁会被踢出全球棋局?
吴晓波频道· 2025-05-07 00:53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风雪,让全球汽车产业陷入瘫痪。当地三家关 键芯片工厂因停电停工,直接导致远在德国的大众汽车生产线被迫按下暂停键,日本丰田减产 40%。 点击按钮▲ 预约直播 这场"蝴蝶效应"的背后,是高度精密却也极度脆弱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一颗芯片的缺席,足 以让价值千亿的产业停摆。 而今天,供应链的震荡已超越偶然的天灾。地缘政治博弈、能源危机、AI技术革命、ESG浪 潮……多重变量交织下,供应链从"效率优先"的精密齿轮,演变为"安全与韧性"为核心的战略 棋盘。 麦肯锡数据显示,全球92%的企业正在重构供应链布局,"中国+1""近岸外包""数字孪生"成为 高频关键词。 当"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股力量激烈碰撞,供应链的生死局,实则是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生存 权的终极较量。 5月7日19:00将迎来 吴晓波频道十一周年纪念活动系列直播的第二场, "企业出海·供应链生死 局" 专场。 吴老师邀请了 上海交大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 ,以及 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转型 官、联晟智达CEO徐赫 来直播间做客。 林雪萍作为全球产业观察者,20多年专 ...
上市公司借力海外并购重塑市场价值
证券日报· 2025-05-07 00:26
■张敏 2025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持续升温。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6日,包括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兴业银锡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 超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海外并购的公告,并购标的涉及矿产资源、电子元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 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产业链重构加速的当下,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海外并购,不仅展示了其拓展全球市场的雄 心,也是公司实现价值重塑的重要路径,具有多重积极作用。 其一,获取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获取核心技术是许多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核心诉求。上市公司借此不仅可以提升技术水平、 产品附加值以及行业话语权,还可以快速获得新技术、布局新赛道。例如,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关联方投资PhotonicX AI公司,旨在依托PhotonicX AI技术优势快速切入OIO下一代光通信核心赛道。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开展海外并购必须建立在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之上,瞄准产业链短板和技术价值链高点,科学 开展投资评估。 其二,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海外并购正成为上市公司突破地域限制、重构市场版图的关键抓手。同花顺数据显示,2 ...
短短30秒,颠覆整个行业
混沌学园· 2025-05-06 19:17
AI视频技术突破 - AI视频技术已实现从"技术炫技"到"商业落地"的跨越,关键在于生成内容能让人"信以为真"[11] - 可灵2.0和Sora代表当前最高水平,前者已具备商用能力,后者展示未来可能性[3] - 技术突破体现在四个协同层面:语义准确理解、镜头语言自然、物理动作真实、表演可信沉浸[13] 内容生产逻辑重构 - 创作者角色从剪辑工转变为故事导演,通过prompt即可完成短片创作[13] - 制作成本断崖式下降至传统方式的5%-10%,周期缩短至几分钟[14] - 这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表达范式的跃迁,解放了内容想象力[14] 行业应用场景 - 广告创意领域:实现从产品概念到视觉脚本的快速转换[16] - 教育培训:构建虚拟博物馆、重现历史事件等沉浸教学场景[17] - IP孵化:用于故事预演和角色行为测试,提前感知受众反应[18] - 游戏开发:加速世界观PV构建和角色性格测试[20] - 电商直播:虚拟主播和产品演绎短片比硬广更具吸引力[22] 技术平台分化 - 技术驱动型平台(如Sora、Luma)侧重技术验证和品牌影响[28] - 工具平台型(如可灵、Runway)主打低门槛使用,探索订阅制等商业模式[28] - 不同平台形成风格化分工:Luma擅长空间构建,Pika偏好卡通化画面,Runway强于视觉风格控制[24] 商业化前景 - AI视频平台已形成工具化、平台化、商业化雏形[27] - 可能成为内容供给链的"底层引擎",类似剪映之于抖音的关系[28] - 正在探索"内容即服务(CaaS)"模式,包括模板商城、授权内容等[28] 技术挑战 - 多人物交互仍存在技术难点[29] - 长视频中语义和光线一致性尚未解决[29] - 多模态生成未完全打通语音、图像、文字联动[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