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鄂尔多斯:煤基全固废胶凝材料试验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内蒙古日报· 2025-06-11 23:36
煤基全固废胶凝材料试验道路项目 - 项目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里格经济开发区图克项目区 全长220米 宽17米 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条煤基全固废胶凝材料试验道路 [6] - 采用100%固废配比道路基材 主材为煤化工气化渣 融合粉煤灰 脱硫石膏等固废 兼具高强度与耐久性 摆脱对传统砂石 水泥的依赖 [6] - 施工工艺创新形成全流程技术体系 为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 [6] 技术研发与资源化利用 - 由苏里格建设发展集团联合市环保投资公司 乌审旗环保投资公司及东南大学环境岩土团队共同研发"煤基固废道路资源化利用技术" [7] - 配套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 提出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 形成"高值优用 低值增用 难用有效用"的资源化路径 [7] - 技术推广后预计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超70% 每公里道路可消纳固废约6000吨 [6]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 替代传统材料后建设成本下降30%以上 [6] - 显著减少土地占用与环境风险 为工业固废集中区域提供工程样板 [6] - 推动基础设施绿色转型 助力能源行业落实"双碳"战略 [7] 项目意义 - 标志着鄂尔多斯在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实现关键性突破 [7] - 解决煤化工产业固废堆存占地 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 [7] -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固废协同高效利用 [6][7]
上海电气:科技执笔绿能作答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18:51
碳中和博览会 - 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展示能源转型与工业革命前沿科技 [1] - 公司720平方米沉浸式展区涵盖零碳HUB、人造太阳、绿色甲醇、深海风电等技术,吸引大量观众 [1] - 公司以科技和绿色为核心,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展现产业创新宣言 [3] 绿色甲醇项目 - 国内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项目预计2024年6月底7月初产出首桶绿色甲醇 [4] - 项目采用自研自产核心技术与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国际先进水平 [4] - 公司是国内首个取得完整ISCC EU认证的绿色甲醇供应商,覆盖生物质田间收储至生产全流程 [4] 清洁能源布局 - 公司以"风光储氢+高效煤电"协同实践为主线,探索清洁能源多重路径 [5] - 氢能领域构建"制-储-加-用"全产业链,2024年新一代碱性电解槽制氢成本降低13%,电流密度突破10000A/m² [5] - 2024年2月自主研制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机发运,标志储能领域关键设备制造进展 [5] 社会降碳成效 - 2024年公司赋能社会降碳总量达202647002吨,超过上海市2022年碳排放总量的80% [7] - 通过技术改造、设备迭代等降低自身运营碳排放强度,同时打造全产业链低碳生态 [7] - 计划2025年赋能供应商不少于100家,2030年不少于500家,2035年不少于1000家 [7] 国际化绿色项目 - 阿联酋950兆瓦迪拜光热光伏复合项目为中东新能源标杆,24小时为32万户家庭供电 [7] - 2024年交付乌兹别克斯坦首个数字化变电站220千伏项目,助力中亚能源转型 [7]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 公司通过数字化引领和体系化管理实现智能制造,工厂运行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 [8] - 机械臂、AI视觉质检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制造过程精准控碳与资源高效利用 [8] 数字化低碳转型 - 自主研发"星云智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多元能源毫秒级协同调度及碳管理服务能力 [9] - 打造碳管理服务平台、碳核算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矩阵,赋能供应链伙伴 [9] - 建设智慧工厂,通过数字化设计、柔性生产等四维联动,引领重工业范式变革 [9]
铸造铝合金期货期权挂牌上市 全国首批交割库落子重庆两路果园港综保区
搜狐财经· 2025-06-11 17:23
国内首个再生商品品种上市 - 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 这是国内期货市场以绿色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1] - 重庆保税港区集团下属欣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仓库获批全国首批铸造铝合金期货指定交割仓库 实现"三重首创"[1] - 铸造铝合金是典型绿色金属材料 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动力电池壳体制造等领域应用广泛[1] 交割库的战略意义 - 交割库作为"期货+现货+交割"全链条服务体系核心环节 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增强重庆大宗商品要素流通枢纽辐射力[3] - 交割库选址两江新区综保区A16仓库 依托其空港+水港双核枢纽优势 构建"15分钟主城覆盖圈" 具备5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3] - 综保区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 叠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与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4] 产业基础与战略定位 - 综保区背靠重庆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年铝材需求量超200万吨 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5] - 紧扣重庆"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国际物流枢纽"定位 对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规划[5] - 以低碳再生铝合金为战略支点 成功嵌入上期所交割体系 为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开辟新通道[5]
狮桥融资租赁:近两年核心数据领跑 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搜狐财经· 2025-06-11 16:31
核心业绩数据 - 注册资本达33亿元人民币 位列行业头部 [4] - 商用车融资租赁累计投放额突破1700亿元 服务超百万小微客户 [4] - 新能源商用车融资年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三方机构测算超50% [4] - 中小微企业主及个体经营者占比长期保持85%以上 [4] - 资产不良率持续优于行业均值 [4] - AI风控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服务效率提升40% [4] 战略发展方向 - 开发"车电分离""运力贷"等场景化方案 适配物流产业需求 [4] - 联合中国重汽 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 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4] - 拓展充换电设施融资 巩固绿色运输金融优势 [4] - 投入大数据分析系统 优化资产运营效率 [4] - 探索风光发电设备 智能制造领域租赁服务 [4] 创新驱动增长 - 通过1700亿元实体投放 85%小微覆盖率 新能源金融领跑三大维度印证产融结合实践 [3] - 主导物流重卡电动化金融支持 [4] - 构建AI风控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4]
研判2025!中国新型纺织纤维‌行业产业链全景、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绿色智造赋能升级,新型纺织纤维行业前景可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1 09:16
行业概况 - 中国新型纺织纤维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黄金期,2024年市场规模约3400亿元,同比增长18.67%,预计2025年将跨越4000亿元门槛 [1][15] - 行业呈现消费升级与工业应用双轮驱动态势,终端消费者对功能性纺织品需求攀升,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建筑、航天等高端领域渗透率提高 [1][15] - 生物基纤维(如PLA、莱赛尔)凭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展成为行业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正加速替代传统材料 [1][15] 分类与技术特点 - 新型纺织纤维按原料来源分为天然改性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按功能分为高性能纤维、智能纤维和环保纤维,按技术分为纳米纤维和复合纤维 [3][5] - 相比传统纤维,新型纤维在原料(生物基/高科技合成)、性能(高强度/智能响应)、环保性(可降解/低能耗)和应用领域(医疗/航天/智能穿戴)上具有显著优势,但生产成本较高 [5][6] 发展历程 - 行业经历了四个阶段:1980-1995年引进消化国外技术,1995-2005年自主研发探索(如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2005-2015年产业化快速发展(Lyocell国产化),2015年至今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生物基/绿色制造/智能纤维突破) [7]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涵盖上游生物基/石化原料供应、中游熔融纺丝/湿法纺丝制造(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下游应用从服装向医疗、智能穿戴、航天等高端领域延伸,正向"绿色原料-智能生产-高值应用"升级 [9] 市场现状 - 2024年中国化纤总产量7475万吨(+8.8%),其中莱赛尔纤维增长27.4%,涤纶长丝/氨纶维持10%增幅;2025年一季度化纤产量2063万吨(+6.47%) [11] - 2024年纺织行业营业收入48,353.66亿元(+3.87%),利润总额1,850.62亿元(+7.45%);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0,741.39亿元(+0.9%),利润260.77亿元(+0.54%) [13] 竞争格局 - 行业呈"金字塔式"格局: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等龙头企业占35%高端市场份额(年产能>30万吨),中复神鹰、赛得利等专精特新企业在碳纤维、莱赛尔细分领域市占率超20%,比亚迪电子等跨界企业布局智能纤维 [17][18] - 恒力石化构建可降解材料/功能性聚酯/高端纤维五大产品矩阵,2024年聚酯产品收入逆势增长22.43%至358.74亿元;桐昆股份2024年化纤收入925.12亿元(+23.45%),聚酯纤维5G工厂获工信部认可 [20][22] 未来趋势 - 高端化与智能化:高性能/智能纤维研发加速,如鲁泰纺织"5G+工业互联网"工厂实现万锭用工降至15人,效率提升30% [24] - 绿色化:生物基纤维(如恒逸石化碳排放降50%)、可降解纤维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25][26] - 国际化与多元化:通过"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满足医疗/汽车/能源等领域轻量化、可回收需求(如新能源汽车内饰材料需求年增40%) [27][28]
产业企业积极参与铸造铝合金期货交易
期货日报网· 2025-06-11 00:33
行业意义 - 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上市是再生铝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是我国再生金属领域的第一个期货品种 [1] - 该品种将有利于建立公平透明的再生铝价格形成机制 为产业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风险管理工具 [1] - 预计2030年我国再生铝产量将从2024年的1000万吨增至1800万吨以上 [1] 市场反应 - 上市首日交投活跃 产业企业参与积极 首批成交企业包括立中四通轻合金集团等9家公司 [1] - 期货价格将成为未来现货定价的重要参考 形成更为公允的市场价格 [2] - 新品种上市后企业套期保值有效性将大幅改善 行业资源配置将更为合理 [2] 企业反馈 - 铸造铝合金期货改变了此前利用铝期货对铝合金保值效果欠佳的状况 [3] - 与氧化铝期货、沪铝期货共同形成完善的风险对冲体系 [3] - 期货公司可以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 包括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咨询等 [3][4] 产品体系 - 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与沪铝、氧化铝期货及期权形成铝期货产品体系的"三剑客" [4] - 标准化场内合约可以衍生出个性化的场外产品 提供定制化服务 [4]
古麒绒材(001390) - 001390古麒绒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0
2025-06-10 17:58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聚焦高规格羽绒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鹅绒和鸭绒,应用于服装、寝具等领域 [2] - 定位为以技术实力引领行业标准,以产品质量服务品牌客户,以清洁生产践行双碳战略 [2] - 参与行业内全部国家标准制定,服务多领域龙头品牌客户,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 [2] - 立足我国羽绒材料产业,将在清洁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升市占率 [2] 销售与采购情况 销售模式 - 采用直销模式,与客户直接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定价经市场化商业谈判确定 [3] - 客户类型主要为品牌商和其供应商,开发了海澜之家、森马服饰等知名品牌商 [3] 采购情况 - 主要原材料为原料白鹅绒、原料白鸭绒、原料灰鹅绒和原料灰鸭绒 [4] - 根据多种因素制定采购需求,向供应商询价、比价后签订采购合同 [4] - 逐渐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签署年度采购框架协议 [4] - 供应商主要为安徽省无为市及周边聚集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 财务情况 - 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23.03%、21.82%和 25.57%,2024 年毛利率上涨 [5] - 2024 年毛利率上涨原因是企业标准产品占比上升、市场价格上涨致销售价格上升,合理执行采购策略且前期库存储备拉低平均成本 [5] 行业关联与政策符合情况 行业关联 - 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相互促进,上游规模化养殖保证原料供应稳定 [6] - 本行业高质量发展解决上游行业副产品无害化利用问题 [6] 政策符合情况 - 公司业务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业务,被评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7] - 公司产品符合“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7]
广电电气: 上海广电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东大会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10 16:14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37.01% [4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72.72万元,同比增长411.28% [7]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161.6万元,同比增长5846.65% [4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15.36万元 [48] 业务发展 - 成套设备及电力电子产品业务销售收入较上年增加2.86亿元,增长62.45% [48] - 元器件业务收入较上年减少564.13万元,下降2.09% [48] - 海外销售订单及产品交付相比同期大幅增加,东南亚、中东、北非等市场合作取得良好成效 [8] - 研发投入4820.09万元,同比增长2.34%,新增专利技术和成果申报共21项 [9] 产品与技术 - 成功引进英国BRUSH公司的NDC直流快速断路器技术,布局轨道交通直流配电市场 [10] - 开发MEV低压真空断路器产品,成为国内覆盖1140V至2200V系统的独家配套厂商 [10] - 开发DCDU智能直流配电终端,集成大数据平台,实现通讯基站智能化管理 [10] - 中压开关设备新机型采用最新精益设计机构,尺寸更小性能更优 [9] 生产与运营 - 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生产成本有效控制,主要产品毛利率保持稳定 [11] - 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称号 [12] - 通过上海市2024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认证 [12] - 多项产品获批碳足迹认证证书,包括SGEG低压成套开关柜等 [12] 公司治理 - 2024年7月完成2023年度利润分配,分红金额5975.73万元 [14] - 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4.51亿元(含回购后注销金额) [14] - 连续三年披露ESG报告,2024年4月通过行业专业机构认证获得良好评价 [14] - 2024年度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7元(含税),合计分配4990万元 [56] 行业环境 - 2024年国内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 [6] - 电力行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能源保障全面增强,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6] - "双碳"战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快速推进,驱动电力行业更广阔发展机遇 [17] - 行业内竞争态势日趋严峻,产品创新、技术迭代、工艺变革加速 [17]
君发科技煤矿瓦斯无焰氧化技术 助力余吾南风井抽采瓦斯近零排放
中国能源网· 2025-06-10 16:04
项目概况 -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余吾煤业南风井矿区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RTO)热电联供项目投运满百日,通过旋转阀式蓄热无焰氧化技术将2%-6%超低浓度瓦斯转化为清洁热能,实现煤矿供热清洁能源替代和瓦斯近零排放 [1] - 一期工程君融瓦斯发电厂装机规模11.2MW,利用甲烷体积浓度9%以上抽采瓦斯,二期供热项目利用剩余25~30Nm³超低浓度瓦斯,三期发电工程待气源稳定后建设 [2] - 项目分为三期:一期11.2MW瓦斯发电厂、二期低浓度瓦斯蓄热氧化供热项目、三期3MW发电系统 [4] 技术创新 - 二期工程通过煤矿低浓度瓦斯混配利用系统、无焰氧化系统等将温室气体转化为清洁能源供热,年摧毁甲烷1,152万标方,相当于减少23万吨CO₂排放 [5] - 采用低氮蓄热氧化系统和AI能效优化算法,甲烷摧毁率≥99%,尾气NOx排放稳定在10mg/Nm³以下,年提供114,900GJ采暖热能 [6] - 三期工程将新增20t/h余热锅炉,冬季抽汽供热、余汽发电,其余季节全凝汽发电,全年可发绿电1,200万度 [7] 环境与社会效益 - 项目全部投运后年减排量相当于新造350公顷森林,可满足5万人口县城全年碳排放配额,年开发CCER资产价值约900万元 [8] - 二期工程替代燃煤1.4万吨,减少粉尘排放200吨,矿区实现供热能源100%自给,三期投产后将大幅替代绿色电能 [9] - 项目带动运营管理、技术研发等岗位30余个,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新动能 [10] 行业影响 - 君发科技计划三年内建成10个同类项目,将余吾模式复制到晋黔皖新等矿区,助力国家甲烷减排目标 [10] - 公司以全浓度利用技术体系优势,提供煤矿瓦斯综合利用能源服务和碳资产开发解决方案 [10]
付于武:动力技术多元化发展要把握三大维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0 11:41
行业动态与趋势 - 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松江召开,主题为探索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发展之路,强调动力系统革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市场的解决方案 [1]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200万辆,充电基础设施"县县通"加速落地,插电混动与增程式车型成为新增长点 [3] - 2024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640.7万辆,同比增长22.7%,连续2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 [3] 动力系统技术发展 - 混合动力技术被视为实现电动与零碳能源融合的最佳载体,而非过渡方案,吉利、长安、东风、上汽、比亚迪等车企正在推动高效内燃机的深度电动化 [3] - 行业探索氢、氨、醇等多种燃料应用,并通过智能算法和集成优化改善真实世界车辆碳排放,动力系统竞争从单一路径转向系统集成 [3] - 超快充技术改善低温、耐久性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过去五年下降70%,车路云协同推动交通能源网络技术革命 [4] 创新生态与国际化战略 - 行业需建立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闭环的生态体系,打破行业边界,构建汽车、能源、交通、城市等领域协同创新的新生态 [4] - 中国车企海外建厂总数突破50家,需理解区域市场特性,如北欧市场关注纯电与节能汽车,东南亚市场插电混动增长,拉美需求小型节油和灵活燃料汽车 [4] - "全球技术+本地化创新"模式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应对碳中和、多路径的国际化战略选择 [4] 行业挑战与呼吁 - 车市价格战重蹈覆辙,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格局被视为企业发展的天花板,行业需珍惜发展成果,避免利润持续下滑 [6] - 电动车降价引发对产品质量、成本承受能力的担忧,行业需以更高格局看待长远发展,共建和谐、健康、竞争中合作的新生态 [6] 未来发展方向 - 面向2030年,行业需坚持动力多元化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新型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国际化布局 [5] - 混动技术将成为电动化普及的加速器,中国模式有望成为世界交通模式转型的标杆 [5]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设置五大技术群,包括共性技术、节能技术群、新能源汽车技术群、智能网联技术群和智能制造技术群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