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探索
搜索文档
与OpenAI前科学家聊:GPT-5、创新与AI的欺骗性
虎嗅APP· 2025-11-04 08:30
文章核心观点 - 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往往源于非目标导向的开放式探索和对新奇性的追求,而非刻意的计划与目标管理 [10][11][12] - 当前AI行业过度聚焦于基准测试和规模化扩展,可能陷入“目标的欺骗性”,阻碍真正的智能突破 [44][45] - OpenAI的成功源于其早期非计划性的自由探索文化,但巨大的商业成功使其文化转向,创新氛围发生变化 [23][24][25][28] - AI领域在经历规模化主导的“无聊”阶段后,因进展放缓而可能再次迎来多样化的有趣研究 [30][31] OpenAI发展历程与创新文化演变 - OpenAI早期(2020-2022年)被描述为一个充满聪明人、进行各种有趣探索的研究机构,氛围灵活敏捷 [17][19][28] - ChatGPT的成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产物,其发展路径中的关键垫脚石(如Transformer架构)也均非刻意规划的结果 [10] - 随着GPT系列产品取得巨大影响,公司性质发生转变,从研究实验室快速转向强大的商业部门,内部关注点从单纯探索转向更深入的追求和利用 [23][24] - 公司早期的创新文化鼓励学者自由探索各类前沿方向,符合“无目标创新”的主张,但后期受商业机会影响,文化面临挑战 [23][24][28] 创新理论与行业观察 - “新奇性搜索”算法实验表明,不预设明确目标(如不告诉机器人迷宫出口),反而能更快地发现解决方案和创新路径 [11][12] - 大公司(如谷歌)的官僚体系、OKR/KPI目标管理体系以及固有的成功模式,会扼杀开放式创新,使其难以应对颠覆性变化 [36][37] - 成功的创新者容易因过去的成功路径而变得保守,陷入“路径依赖”,而下一次颠覆性创新往往遵循不同的模式 [32] - 基础性的开放式探索通常在大学或由公众资助的环境下更可持续,企业在利润压力下的探索面临更大挑战 [38] 对当前AI竞争与发展的看法 - GPT-4到GPT-5的性能飞跃不及GPT-3到GPT-4深刻,暗示单纯依赖规模扩展的路径后劲不足,可能并非通向AGI的唯一道路 [30][31] - 行业过度关注基准测试分数的提升,可能导致“目标的欺骗性”,即分数提高并未真实反映智能水平的突破 [44] - 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硅谷对中国AI创业公司的看法,吸引了全球关注,表明竞争格局正在演变 [54][55][56] - AI编码工具的实际应用带来了开发效率的加速,但也伴随因代码不可控性导致的调试困难等新挑战 [53] 企业创新实践与启示 - 识别有吸引力的初创公司,对于员工而言关键在于其项目是否符合个人兴趣;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押注于足够新颖、如果成功将带来巨大回报的方向 [17] - 企业进行可持续开放式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拥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成功不应成为探索的阻碍,反而应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39] - 在发散(探索)与收敛(聚焦)之间,基于强烈信念和兴趣选择某条技术路径(如OpenAI早期投资LLM)与“无目标创新”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该决策源于对技术本身有趣性的判断,而非对遥远目标的功利性规划 [40][41][42] - Lila科学公司作为案例,试图通过让AI与现实世界互动来推动科学进步,其紧凑、敏捷的环境类似于早期的OpenAI,旨在探索科学这一开放性领域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