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现场检查

搜索文档
IPO现场检查不能将北交所IPO公司落下
搜狐财经· 2025-07-15 06:48
IPO现场检查名单变化 - 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包含12家公司 较第一批的2家大幅增加 [1] - 检查名单中8家拟登陆上交所(3家主板 5家科创板) 4家拟登陆深交所(3家主板 1家创业板) [2] - 前两批检查名单均未包含北交所IPO公司 形成监管空白 [2][3] IPO现场检查机制特点 - 现场检查通过内查外调核查财务真实性 被视为最具震慑力的审核方式 [1] - 新规规定即使撤回申请也不终止检查 迫使部分公司接受检查 [1] - 本次12家检查规模创近年新高 落实"成倍大幅增加检查"政策导向 [2] 北交所IPO监管问题 - 北交所IPO数量已超沪深交易所 但未纳入现场检查范围 [3] - 部分从沪深撤回申请的公司转战北交所 包括曾"一查就撤"的问题企业 [4] - 现行25%抽查比例要求下 北交所应接受更多现场检查 [3] 跨市场监管一致性 - 《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应同等适用于三大交易所 [3] -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覆盖全部交易所 不能存在监管套利空间 [3][4] - 需建立公平的检查机制 避免北交所成为规避监管的通道 [4]
IPO现场检查不能忽略北交所公司
国际金融报· 2025-07-11 21:57
IPO现场检查名单公布 - 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公布 长裕控股等12家公司入选 相比第一批仅2家数量显著增加 [1] - 检查数量创近年新高 落实证监会"成倍大幅增加现场检查"要求 强化A股市场入口把关 [1] - 现场检查机制具有强震慑力 新规明确撤回申请不影响检查 部分公司被迫接受核查 [1] 交易所分布特征 - 上交所占比67% 含3家主板和5家科创板 深交所占比33%含3家主板和1家创业板 [1] - 前两批14家被查公司均来自沪深交易所 北交所公司未被纳入检查范围 [1] - 北交所IPO受理量已超沪深 但检查比例未同步提升 存在监管覆盖不足问题 [2] 北交所监管必要性 - 现行检查规定同样适用于北交所 需按25%比例要求增加被查公司数量 [2] - 部分"一查就撤"公司转道北交所 存在较高风险隐患 应优先纳入检查名单 [2] - 需公平对待三大交易所IPO公司 避免因交易所选择差异形成监管套利空间 [2] 检查机制政策背景 - 现场检查是严审IPO核心手段 可实地核查财务真实性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1] - 2024年新规取消"撤回免检"漏洞 增强监管威慑效果 [1] - 检查力度加大反映监管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决心 [1]
严把IPO入口关!现场检查对带病申报说“不”
证券时报· 2025-07-08 08:25
2025年IPO第二批现场检查名单分析 现场检查名单概况 - 2025年第二批现场检查共抽中12家拟上市企业,其中上交所8家,深交所4家,数量远高于去年同期的抽中企业数量 [1] - 从受理时间看,11家企业为6月递交申报材料,1家为5月受理 [1] - 从审核状态看,9家处于已受理状态,3家处于已问询环节 [1] 现场检查机制与背景 - 现场检查比例从5%提升至20%,与排队企业数量挂钩,抽取规则为20%比例随机抽取未经上市委会议审议的首发企业 [2] - 2024年共4家企业被抽中,2023年17家,2022年34家,显示监管力度动态调整 [1] - 6月IPO申报受理达150家,其中53家来自沪深交易所,全部纳入随机抽取名单 [2] 监管政策演变与效果 - 现场检查机制始于2017年,2023年11月修订规定明确检查对象确定后撤回申请不影响检查实施,杜绝"一撤了之"现象 [2] - 历史高峰期现场检查企业撤否率超70%,当前首批抽中的2家企业均处于已问询环节,显示震慑效果 [3][4] - 2025年已有19单IPO撤单项目涉及中介机构或发行人被处罚,涵盖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5] 检查流程与行业影响 - 现场检查耗时1-3个月,采用内查外调方式重点核查财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4] - 2025年A股IPO数量预计稳中有升,重点支持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审核保持"严"基调贯穿全流程 [5] - 今年以来75家IPO终止审核,问询重点包括业绩稳定性、募投合理性、财务真实性及关联交易 [4]
严把IPO入口关 现场检查对带病申报说“不”
证券时报· 2025-07-08 02:14
2025年IPO第二批现场检查名单分析 检查名单概况 - 2025年第二批现场检查名单包含12家拟上市企业 其中上交所8家 深交所4家 数量远高于去年同期的抽中企业数量 [1] - 从受理时间看 11家企业于6月份递交申报材料 1家在5月份 从审核状态看 9家处于已受理状态 3家处于已问询环节 [1] - 2025年首批现场检查仅抽中2家企业 2024年共4家 2023年17家 2022年34家 显示检查数量与排队企业数量正相关 [1] 检查机制规则与背景 - 现场检查抽取比例从5%提升至20% 抽中数量与排队企业数量挂钩 当前规则下排队企业越多则按比例抽中的企业越多 [2] - 2023年11月修订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明确 检查对象确定后即便撤回申请也不影响检查实施和处理 杜绝"一撤了之"现象 [2] - 现场检查机制始于2017年 通过穿透式监管核查财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是书面审核的延伸补充 [4]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层通过"申报即担责"原则对问题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实施"双罚" 采用资格罚、顶格罚等方式强化威慑力 撤否率已从高峰期的70%以上有所缓解 [3] - 今年以来75家IPO企业终止审核 多数因问询环节暴露业绩稳定性、募投合理性等问题 19单撤单项目涉及中介机构或发行人被处罚 [4][5] - 监管部门通过现场检查、问询、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等全链条问责方式严把入口关 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均被纳入追责范围 [4] 市场趋势展望 - 2025年A股IPO数量预计较2024年稳中有升 上会企业多集中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6] - 审核质量把控持续严格 "严监管"基调将贯穿企业申报、发行、上市全过程 强监管始终是市场主线 [6]
严把“入口关” 12家拟IPO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
上海证券报· 2025-07-08 02:06
IPO现场检查情况 - 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包含12家拟IPO企业,其中11家企业的IPO申请在2025年6月获得受理,仅长裕集团的IPO申请在5月获得受理 [1] - 12家企业计划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申报板块分布为沪市主板3家、深市主板3家、科创板5家、创业板1家 [1][3] - 从募资金额看,3家企业拟募资额超过20亿元(惠科股份85亿元、振石股份39.81亿元、未来材料24.46亿元),其余9家均低于20亿元 [3][4] - 2025年以来共计14家拟IPO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远超2024年全年的4家 [1] 被抽查企业情况 - 惠科股份为二次申报上市企业,曾于2022年6月申请创业板IPO拟募资95亿元,后于2023年8月撤回申请 [3] - 惠科股份2024年营业收入403.1亿元,归母净利润33.39亿元;振石股份2024年营业收入44.39亿元,归母净利润6.08亿元 [4] - 12家企业中7家处于IPO已受理状态,5家已收到交易所首轮问询函 [3] 监管政策与处罚 - 2025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对10家IPO"撤单"企业及相应机构作出纪律处分决定,"一案四罚"现象增多 [5] - 国宏工具因研发人员认定不准确、研发投入多计727.84万元等问题被上交所1年内不接受其发行上市申请 [6] - 中鼎恒盛因未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被深交所1年内不接受其发行上市申请 [6] - 想念食品因阻碍现场检查、销毁证据材料等行为被上交所5年内不接受其发行上市申请 [7] 监管趋势解读 - 监管层对IPO的态度从"扩容"转向"提质",现场检查抽查数量增加反映注册制下审核理念的深化 [2] - 监管部门通过增加检查比例释放明确信号,严把"入口关",促进高质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4] - 现场检查兼具"倒查中介责任"与"加强全过程监管"意图,倒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质量 [5]
勿惊!12家IPO企业现场检查名单出炉,已是常规操作!
搜狐财经· 2025-07-04 20:58
IPO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共有177家企业申报IPO获受理 其中6月单月受理数量达150家 显示市场回暖迹象明显[1] - 2025年第二批现场检查抽查12家企业 其中科创板5家 沪主板3家 深主板3家 创业板1家 加上首批2家 全年已达14家 超过2024年全年数量[1] - 2022年以来被抽中现场检查的69家IPO企业中 42家终止上市进程 撤否率达61%[3] 被抽查企业名单分析 - 2025年第二批抽查企业拟募资总额达247.11亿元 其中惠科股份以85亿元居首 浙江振石新材料39.81亿元次之[4] - 科创板企业占比最高(5/12) 平均拟募资额15.19亿元 高于整体平均水平20.59亿元[4] - 2024年抽查企业中 中国铀业拟募资41.1亿元但审核状态为"中止"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拟募资48亿元处于"已问询"[4] 现场检查核心问题 收入循环 - 收入确认时点问题包括:依据单据矛盾(如发货时间早于出库单日期)[8] 与回款时间矛盾(如质保款支付间隔短于合同约定)[9] 对账期间与会计期间不一致导致收入滞后[9] - 收入确认方法问题包括:委托加工业务错误采用总额法[10] 贸易业务未考虑实际控制权仍按总额法核算[10] - 收入真实性风险包括:客户与发行人存在特殊联系[12] 关联贸易商销售异常增长[12] 销售回款资金来源异常(如来自供应商或其他客户)[13] 成本循环 - 成本真实性问题包括:供应商与发行人存在疑似关联关系[21] 交易价格公允性存疑(如关联方连续亏损)[21] 原材料实际耗用量低于理论最低值[22] - 存货跌价问题包括:计提方法不恰当(如客户退回存货仍用账龄法)[23] 对超保质期产品重新入库计算库龄[23] 长期未使用存货减值计提不充分[24] 费用循环 - 研发费用问题包括:立项审批不规范[28] 研发材料与生产领料难以区分[28] 工时记录不准确(如项目工时早于合同签订日)[29] - 费用真实性问题包括:业务推广费原始凭证异常(如餐饮发票与会议地点不符)[31] 通过替代发票报销无票费用[32] 费用确认存在跨期风险[33] 资金循环 - 资金内控问题包括:对外投资未经可行性研究[35] 公章与法人章由同一人保管[35] 通过无真实交易背景合同进行银行转贷[35] - 资金流水异常包括:实控人与客户/供应商大额资金往来[37] 会计处理与银行流水不一致[37] 关联方资金流水被篡改[37] 资产循环 - 固定资产问题包括:转固时间不合理(如房屋不同楼层间隔过长)[40] 折旧年限估计不当(实际使用年限远短于估计年限)[40] - 在建工程问题包括:依据付款发票而非工程进度确认[39] 招投标规定执行不到位[43] 施工合同验收标准与现行标准不符[43] 业务及财务真实性 - 商业模式异常表现为:与同行业差异大且无法合理解释 如渠道商高度重叠[43] - 交易合理性风险包括:规模与交易对手实力不匹配[45] 价格与市场价差异较大[45] 合同关键条款缺失或异常[45] - 关联交易特征包括:交易对手为发行人前员工设立[47] 注册地址相近/联系方式相同[47] 函证收件地址存在重合[47]
IPO被抽中现场检查的易思维:已被国投基金清仓,郭寅连续套现
搜狐财经· 2025-07-04 17:30
中国证券业协会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 - 共有12家公司被抽中现场检查 多数为2025年6月申报IPO 包括长裕控股和易思维科技等[1] 易思维科技IPO概况 - 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募资12.14亿元 用于机器视觉产品产业化基地 研发中心和补充流动资金[3] - 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 注册资本7500万元 法定代表人郭寅[3] - 主要股东包括杭州易实思远科技(持股35.08%) 郭寅(直接持股12.27%)等[4] 公司股权结构演变 - 设立初期注册资本167.4048万元 4名自然人股东持股 郭寅原持股55.20%[4] - 郭寅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56.13%股份[5] -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 国投基金转让全部5.66%股权 作价1.53亿元[7][8] - 郭寅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转让部分股权 变现3000万元[8][10] 股东协议条款变更 - 2023年12月签署补充协议 约定了团队股东的回购义务[5] - 2025年2月签署协议恢复投资方的回购权 优先清算权和反稀释权[6] - 2025年4月再次签署协议解除前述条款 但约定了恢复条件[6] 公司高管背景 - 实际控制人郭寅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后 曾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讲师[5] IPO辅导进程 - 2023年11月与安信证券(后更名国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5] - 2025年上半年完成上市辅导[5]
今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公布:涉及12个项目,9家券商
搜狐财经· 2025-07-04 16:01
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 - 中证协随机抽取12家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包括长裕控股、易思维科技、恒运昌真空技术、芯密科技、埃泰克汽车电子、田园生化、振石新材料、康瑞新材料、未来氢能材料、电科蓝天、慧谷新材料、惠科股份 [1] - 12家公司中8家拟登陆上交所(3家主板+5家科创板),4家拟登陆深交所(3家主板+1家创业板) [2] - 保荐机构涉及9家券商,中信证券保荐3家居首,中金公司保荐2家,其余7家券商各保荐1家 [2] 审核状态与融资规模 - 10家公司处于已受理状态,易思维科技(科创板)和长裕集团(上证主板)处于已问询状态 [2] - 12个IPO项目融资额分布在6亿至85亿元区间,其中惠科股份85亿元(深证主板)、振石股份39.81亿元(上证主板)、未来氢能材料24.46亿元(科创板)位列前三 [3][4] - 融资额超过10亿元的项目共8家,占比66.7%,6-10亿元区间4家 [3][4] 重点公司分析 - 惠科股份为唯一曾终止IPO的公司,2022年创业板IPO撤回后转战深证主板,募资额较前次减少10亿元至85亿元 [4] - 惠科股份2022-2024年营收从271.34亿元增长至403.1亿元,净利润从亏损14.28亿元转为盈利33.39亿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全球排名前三 [5] 历史检查情况 - 2025年首批抽检的力源海纳和强一股份均经历"中止审查"后恢复至已问询状态 [5] - 2024年三批抽检4家企业中2家撤回,2023年17家抽检企业12家撤回,撤回率7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