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力传感器

搜索文档
广东机器人“天团”亮相,佛山单项奖补5000万造智能机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22:30
行业核心观点 - 广东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 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25% [2] - 佛山成为机器人产业重要制造和应用基地 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7% 同比增长43.5% [3][10] - 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特征 形成广州深圳研发与佛山东莞制造的协同生态 [3][8] 技术创新突破 - 中科紫东太初推出具身智能训练与验证场 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功能验证的全链路闭环 [4] - 库卡机器人推出iico易可协作机器人 重复定位精度达±0.03毫米 2024年产量突破3万台 累计产销11万台 产值达170亿元 [5][6] - 华数机器人开发智能焊接系统 通过3D视觉自动规划焊接轨迹 实现免示教编程 [7] - 若铂机器人发布四足"机器牛" 采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方案 实现复杂地形自主导航 [7] - 有研广东院推出YGSA系列六维力传感器 安全过载能力提升至2.5倍 [8] - 天太机器人推出新一代仿生智能关节模组 实现高度集成化与轻量化设计 [8]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佛山推出《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提供八个方面资金支持 [11] - 每年财政投入1.5亿元 单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最高补助5000万元 [11] - 设立不少于35亿元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方向子基金 [11] - 成立佛山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 汇聚80多家成员单位 [12] 产业发展目标 - 佛山计划到2027年实现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值突破200亿元 [9] - 重点推进产品创新加速行动 推动家电智能化与智能家电机器人化 [9] - 聚焦控制器 减速器 传感器 高性能电机等关键技术攻关 [12]
广东机器人“天团”亮相 佛山单项奖补5000万造智能机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22:26
行业发展趋势 - 广东省机器人产业集群生态成熟 形成以广州深圳研发和佛山东莞制造应用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格局[1][7] - 佛山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7% 2024年同比增长43.5% 稳居国内第一梯队[2][9] - 机器人行业面临数据获取难、场景任务杂、本体差异大等规模化落地挑战[3] 技术创新突破 - 中科紫东太初推出具身智能训练与验证场 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功能验证的全链路闭环 支持多品牌机器人适配[3] - 库卡协作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03毫米(头发丝直径三分之一) 2024年产量破3万台 累计产销11万台 产值170亿元[4] - 华数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3D视觉自动提取焊缝 配备焊接专用AI大模型实现免示教编程和工艺参数优化[6] - 若铂机器牛采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方案 实现复杂地形自主导航 解决农业机械化痛点[6] - 有研广东院六维力传感器综合精度高且重量轻 安全过载能力提升至2.5倍[6] - 天太机器人新一代仿生智能关节模组实现高度集成化 突破轻量化、高扭矩和低成本三大技术瓶颈[6] 企业产品发布 - 库卡推出iico易可协作机器人 采用轻量化模块关节设计 适用于电子制造和汽车零部件领域[4] - 华数机器人联合三乔焊机开发智能焊接系统 具备实时监控电弧电压电流功能[6] - 若铂机器人发布四足机器牛 支持耕种管收全流程农业作业[6] - 有研广东院推出YGSA系列六维力传感器 可应用于协作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6] - 天太机器人实现驱动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一体化集成[6]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佛山设定2027年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值突破200亿元目标 推动六大行动计划[8] - 佛山每年财政投入1.5亿元(总投入不少于5亿元) 单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最高补助5000万元[10] - 设立不少于35亿元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子基金 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撑[10] - 佛山市成立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 汇聚80多家成员单位包括企业、高校和投资机构[11] - 政策聚焦控制器、减速器、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技术攻关 采用"揭榜挂帅"机制[11] 区域产业特色 - 佛山以家电智能化、智能家电机器人化、服务机器人家电化为独特发展路径[8] - 自2013年起前瞻布局机器人产业 已构建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9] - 佛山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探索基于制造、赋能制造、超越制造的产业进化之路[11]
知名PE寻求新出路!跨界并购机器人公司
证券时报网· 2025-08-14 19:51
公司收购动态 - 九鼎投资以2.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897%股权 交易包含现金1.13亿元收购37.7196%股权及增资1亿元获取25%股权[2] - 南京神源生为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先企业 核心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及测力平台[2] - 收购采用分步实施策略 旨在切入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并拓展产业布局[3] 市场反应与监管关注 - 公告后公司股价连续3日涨停 随后跌停至19.48元/股[1] - 上交所下发问询函 要求披露标的公司业务模式、技术壁垒及商业化布局[3] - 监管关注跨界收购未盈利标的的商业合理性及对持续经营能力影响[3] 公司经营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20.34% 归母净利润亏损2.68亿元同比暴跌1848.42%[4] - 私募股权管理业务亏损0.64亿元同比减少124.84% 房地产业务亏损2.01亿元[4] - 2025年上半年预亏4400-5500万元 主因项目退出收益率下降及房产销售减少[4][5] 行业背景与战略转型 - 公司为老牌PE机构 累计管理资产591亿元 投资企业367家 其中116家上市[4] - 截至2024年末已退出项目回报倍数2.39 综合IRR达20.97% 在管项目剩余投资本金69.27亿元[5] - 业内认为PE机构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并购资产是转型方式 需避免概念炒作[5]
“跨界”公告前突然涨停 九鼎投资收交易所问询函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23:28
交易概况 - 九鼎投资拟以2.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897%股权 交易完成后南京神源生将成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2] - 南京神源生成立于2012年 注册资本701万元 专注于六维力传感器与力测控领域 核心产品为六维力传感器 [2] - 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和重大资产重组 无需提交股东会审议 [2] 财务表现 - 南京神源生2024年营收208.80万元 2025年1-4月营收16.38万元 2024年净利润-573.49万元 2025年1-4月净利润-279.54万元 [3] - 九鼎投资2023年营收2.81亿元 2024年营收3.38亿元 2023年归母净利润0.15亿元 2024年归母净利润-2.68亿元 [3] - 九鼎投资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5500万元至4400万元 [3] 交易估值 - 南京神源生2025年4月末净资产988.10万元 本次交易整体估值3亿元 [4] - 交易未披露具体评估情况 且未约定业绩承诺和股份回购等保障条款 [4] 监管问询 - 上交所要求补充披露南京神源生业务模式、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发展历程等情况 [3] - 上交所要求说明标的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布局、在手订单及客户获取战略 [3] - 上交所质疑跨界收购未盈利标的的商业合理性及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3] - 上交所关注交易估值溢价率情况 要求说明未设置保障条款的合理性 [4] - 上交所要求说明标的公司核心技术是否独立 是否存在职务发明或权属纠纷 [4] 市场反应 - 公告披露前8月11日股价涨停 成交金额6.22亿元 公告披露后股价再度涨停 [2] - 上交所问询是否存在内幕信息提前泄露情形 [2][5]
九鼎投资拟2.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9%股权
北京商报· 2025-08-11 21:56
交易概述 - 九鼎投资拟以2 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约53 29%股权[1] - 交易包括1 13亿元受让37 7196%股权(增资后稀释为28 2897%)和1亿元增资获得25%股权[1] - 交易完成后南京神源生将成为九鼎投资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1] 标的公司业务 - 南京神源生专注于六维力传感器与力测控领域[1] - 主要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及测力平台[1] - 六维力传感器是核心产品[1] 战略意义 - 本次交易将帮助公司切入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1] - 有助于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1] - 旨在打造第二增长曲线[1] 市场数据 - 截至8月11日收盘九鼎投资股价报17 88元/股[1] - 公司总市值约77 52亿元[1]
九鼎投资(600053.SH):拟通过收购股权及增资方式获得南京神源生53.2897%股权
格隆汇APP· 2025-08-11 20:15
交易概述 - 九鼎投资拟以人民币21,315.88万元收购并增资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获得53.2897%股权 交易包括现金受让37.7196%股权(对价11,315.88万元)及增资10,000万元获25%股权 完成后南京神源生成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目标公司业务与技术 - 南京神源生成立于2012年 专注于六维力传感器与力测控领域 核心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及测力平台 为国内少数具备六维力传感器正向研发能力的企业之一 [2] - 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1项(授权1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3项 技术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仿生所(2002年创立) 创始人戴振东为南航教授及仿生所所长 通过仿生学研究衍生技术转化 [2] 运营与战略发展 - 公司注册资本701万元 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实际控制人为戴振东 目前研发、生产及销售均有序开展 [2] - 交易完成后将加强研发投入及市场推广 持续扩大技术研发与行业落地方面的领先优势 [2]
九鼎投资: 九鼎投资关于收购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并对其增资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1 20:12
交易概述 - 昆吾九鼎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拟以人民币21,315.88万元收购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53.2897%股权 交易包括收购37.7196%股权(对价11,315.88万元)及增资10,000万元[1]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已通过董事会及监事会审议 无需股东大会批准[2] - 交易旨在拓展产业布局 培育新业绩增长点 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4] 交易标的财务与估值 - 南京神源生2023年资产总额1,487.44万元 净资产1,274.56万元 营业收入208.80万元 净利润-573.49万元[11] - 交易基于投前估值3亿元确定 较2023年12月上一轮融资投后估值2亿元提升50%[12] - 估值参考同行业可比公司再融资区间5-8亿元 被认为具有合理性[12] 交易对方与标的详情 - 股权出让方包括戴振东(转让18.7915%股权 对价5,637.45万元)、森力瑟(转让5%股权 对价1,500万元)、赵海鹰(转让3%股权 对价900万元)、中科海创(转让9.98%股权 对价2,994万元)及汇青投资(转让0.9481%股权 对价284.43万元)[3][6] - 南京神源生成立于2012年 专注六维力传感器研发 拥有发明专利21项(授权16项) 实用新型专利23项 技术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仿生所[9] - 交易后注册资本从701.0084万元增至934.6679万元 九鼎投资占53.2897%股权 成为控股股东[10][11] 支付与治理安排 - 支付分三期完成:第一期支付中科海创及汇青投资股权对价3,278.43万元及增资款721.57万元;第二期支付增资款4,000万元;第三期支付剩余股权对价8,037.45万元及增资款5,278.43万元[15][16] - 交易后董事会改组为5人 九鼎投资委派3名董事(含董事长)及财务负责人 监事会维持不变[17][21] - 协议要求关键员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离职后2年内不得从事竞争业务)及最低服务期限协议(不少于3年)[17] 战略影响 - 交易响应国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4] - 通过切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 增强核心竞争力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4] - 交易资金全部来源于自有资金 不会对现有主营业务及现金流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调研更新
2025-08-11 09:21
行业概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及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整机及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速达50%-100%,海外巨头加速产业化竞争[1] - 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特斯拉计划年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英伟达、苹果、Meta等公司持续加码[4] - 资本持续加注机器人行业,推动技术迭代和商业化,灵巧手等关键组件快速发展[3][19] 公司动态 **宇树科技** - 推出1.2米人形机器人r one,最低售价3.99万元,全身26个自由度,支持外观定制[5] - 自研第二代3D激光雷达,精度2-3厘米,售价约1,000元,大幅降低整机成本[5] - 通过多评判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运动震荡幅度降低60%,出拳和踢腿速度较2024年初版本提升两倍[2] **优必选** - Walker S2首创自主换电技术,三分钟内完成换电,解决续航难题[6] - 腿部采用行星减速器,头部采用纯RGB双目视觉方案,提升工厂环境适应性[6] - 全身共30个自由度,为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6] **其他整机厂商**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产品搭载慧思开悟大模型,实现大脑加小脑智能协作[7] - 越疆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05毫米,可完成电子元件焊接、精密仪器校准等任务[7] - 中间科技与华为合作研发首台康养类机器人,搭载全球首发英伟达训练平台[17] 技术突破 - 运动控制与通用智能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硬件性能基本满足应用需求,未来瓶颈转向通用型机器人智能框架[2] - 模型架构优化比数据采集更关键,有望在未来两到五年内迎来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2] - 智能化升级显著,操作精度和灵活性明显提升[7] 应用场景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至物流、商业服务、教育、医疗等行业[8] - 普渡机器人在商超实现商品导购、地面清洁及补货搬运功能[8] - 海外市场扩张加速,普渡海外营收占比超80%[8] - 医疗健康领域用于辅助手术、康复训练及仿生假肢控制,特种领域用于防爆拆弹等高危任务[18] 零部件企业 **明智** - 在电机控制和运控领域拥有30多年技术积累,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不断提升[9] - 与众多整机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核心零部件[11] **卧龙电驱** - 研发高功率、高扭矩密度电机,满足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动力需求[12] - 功率密度较去年提升15%,适配库卡等大负载机械臂[16] **柯力传感** - 研发高精度力传感器,实现0.1N级力反馈,支持装配、打磨等精细作业场景[13] - 多维力传感器适配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和腿部关节,提高操作精度及环境适应性[14] **奥比中光** - AI视觉芯片及3D视觉方案优化,消费级TOF相机成本较去年下降30%[15] - 在60个海外国家布局,与海外企业进行全方位竞争[15] 产业链布局 - 兆威机电开发仿生机器人灵巧手产品,震裕科技研发精密零部件,实现小批量交付[20] - 恒辉安防布局腿绳材料,拓邦提供空心杯电机及相关执行器组件[20] - 隆盛科技构建从灵巧手硬件到软件的技术布局[20] 市场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市场售价主要集中在50万至80万元区间,主要面向ToB市场[22] - 进入C端市场面临成本高昂、技术标准化不足以及场景深耕等挑战[23] - 行业仍存在成本较高、技术路线不统一、传感器与力控技术瓶颈等问题[21][26] 资本与商业化 - 资本推动技术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傲奕科技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零星桥手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19] - 灵巧手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从2021年的50.75万只增长到141.2万只[18] - 布科公司月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已达满负荷状态[26]
产品涵盖6大系列、40余款型号、20+机器人厂商深度合作 这家公司25年开发机器人力学训练系统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30 16:53
人形机器人市场预测 - 预计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超10000台,2030年达38000台,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83% [1] - 关键技术(伺服电机、谐波传动、传感器)加速迭代,开发成本已达最优水平 [1] 神源生智能公司概况 - 专注力测试技术产业化,产品包括多维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力感知领域 [2] - 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支持,具备正向设计能力,可定制高性能、低成本传感器 [6] - 产品线覆盖6系列40多型号,量程10N-100kN,合作国内20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 [10]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突破 - 2024年将发布高精度六维力测力平台,支持三维空间六自由度力学数据同步测量 [6] - 便携式六维力测力板具备30多组分析参数,整体刚度高、可自由组合,性价比优于进口产品 [6] - 测力阵列技术可应用于大健康、运动员训练及疾病早期发现(如帕金森症) [8] 传感器市场趋势 - 2025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化阶段,传感器出货量达万级,2026/27年预计5万/10万套 [11] - 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价格1.5万-3万元(外资品牌5万-8万),通用型价格将持续下探 [12] - 定制化高性能传感器价格或维持高位,市场将出现价格分化 [12] 国际化布局与贸易影响 - 产品覆盖欧美多国(英、美、德等),核心性能指标已对标国际一线品牌 [15][18] - 中美关税战短期影响出海业务,但长期贸易互补性强(2024年双边贸易额6882.8亿美元),公司计划通过区域化生产降低成本 [17][18] - 国际六维力传感器市场2019-2032年复合增长率8.17% [18]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中美关税战或加速国产品牌替代国际品牌,公司有望扩大市场份额 [21] - 目标成为全球影响力品牌,拓展人形机器人及传感器应用领域 [21]
小小传感器,让机器人拥有人的力觉感受
南方都市报· 2025-04-03 02:23
公司技术优势 - 基于"光学多模态感知技术"开发的多维力传感器实现纳米级微形变感知,突破传统应变片和压电陶瓷技术路线[2][6] - 微型六维力传感器直径从数十毫米缩至个位数毫米级别,满足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小尺寸"需求[6][7] - 在位移传感领域实现低成本纳米级分辨率,流场传感领域突破厘米级矢量流场感知[7] 产品创新与商业化 - 2024年6月发布全球最小光基六维力传感器Photon Finger(毫米级),填补指节力觉感知空白[9] - 2024年12月推出带中心通孔结构的腕关节传感器PhotonR40,降低集成难度并获头部机器人企业采用[9][10] - 金属3D打印技术使传感器成本大幅下降,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铂力特独家投资[10] 市场机遇与行业需求 - 人形机器人爆火带动传感器需求激增,频繁接触行业龙头企业[2][8] - 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双手交互的核心部件,需满足高性能、轻量化及量产能力[9] - 当前收入主要来自人形机器人、航空航天、精密加工,未来将拓展智慧医疗和新能源汽车领域[11] 公司发展动态 - 2024年为产品爆发年,预计2025年业绩翻番[11] - 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借大湾区政策加速布局具身智能产业生态[12] - 深圳供应链和人才资源支撑产品快速迭代,政策利好人工智能终端发展[11][12] 技术研发背景 - 核心技术源于导师团队十余年积累,2019年通过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落地产业化[4] - 创始团队为90后博士,创业初期暂停学业组建团队探索产品定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