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激光通信终端
icon
搜索文档
具身智能,交大领跑!5月盘点:17家交大系企业获融资,8家为具身智能企业
机器人圈· 2025-06-10 20:02
2025年5月上海交大系企业融资概况 - 5月获得融资的交大系企业共17家,覆盖具身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赛道 [1] - 具身智能赛道最热,8家交大系企业完成融资,技术涵盖人形机器人本体、触觉感知、外骨骼机器人、AI大模型等领域 [1] - 5家交大母基金portfolio企业获得融资,生态效应显现 [1] 具身智能赛道融资详情 智元机器人 - 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京东及上海具身智能基金 [2] - 构建"本体+AI"全栈技术,拥有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家族,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落地 [5] - 上海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机器人研究所闫维新教授为联合创始人 [5] - 交大母基金通过红杉对其进行了投资 [6] 傅利叶智能 - 获得上市公司润阳科技战略投资,总金额不超过3亿,投前估值80亿元 [7] - 2023年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GR-1系列产品并实现量产交付 [7] - 创始人顾捷为上海交大机械系校友 [9] - 交大母基金通过红杉对其进行了投资 [11] 魔法原子 - 完成数亿元新一轮战略融资,资金将用于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及场景化落地 [12] - 搭建"全栈自研技术+全链路布局+场景化应用"闭环生态 [12] - 创始人吴长征为上海交大研究生校友,中国最早参与四足机器狗研发的专家之一 [13] UniX AI - 完成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前沿基金等 [15] - 新一代等身人形机器人Wanda 2.0进入量产阶段,基础版本定价8.8万元 [17]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大自动化系教授 [17] 千觉机器人 - 完成数千万元融资,专注机器人多模态触觉感知与操作技术 [21] - 创始人马道林为上海交大副教授,提出基于触觉的高精度运动跟踪技术 [21] - 交大母基金通过小苗、交大未来对其进行了投资 [22] 傲鲨智能 - 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产品线拓展 [35] - 2030年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消费级场景占比提升 [36] - 创始人徐振华为上海交大机动学院校友 [36] 新材料与新能源赛道融资详情 臻锂新材 - 完成天使+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近亿元 [30] - 开创"磁控溅射一步法"技术路线,解决复合集流体行业卡脖子难题 [30] - 核心团队来自上海交大机动学院涂层技术小组 [31] 镁源动力 - 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将在安徽建设万吨级镁基储氢材料量产线 [33] - 由丁文江院士创立,产品包括高纯氢化镁和镁合金储氢材料两大系列 [33] 肆芃科技 - 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资金用于生物基材料商业化落地 [39] - 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始人许平为交大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39] - 交大母基金通过本草、交大科技策源基金对其进行了投资 [40] 其他领域融资亮点 极光星通 - 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专注空间激光通信核心技术研发 [27] - 创始合伙人谷文洋、谢腾为上海交大高金校友 [27] 博雷顿 - 2025年5月在香港上市,市值超100亿人民币 [55] - 2024年新能源装载机市场份额18.3%,排名第三 [55] - 总裁邱德波为上海交大EMBA校友 [56] 亘芯悦 - 获深创投、启高资本投资,专注半导体前道量测设备研发 [52] - 创始人之一丁文江为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 [52] - 交大母基金通过启高、菡源资产对其进行了投资 [53]
前沿科技产品集中亮相 上海杨浦向全球发出邀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16:35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2025杨浦全球推介大会上,包含一批前沿科技产品的科技成果招商展吸引众多观者关注。 此外,立体视觉扫描建模机器人、车载芯片和存算一体芯片、星载宽带激光通信终端……各类源自上海 杨浦区内企业的前沿科技产品令人顿觉"未来已来"。 相关企业介绍,杨浦区对科技企业很友好,给了企业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推广。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英表示,上海将持续加快 培育优良的产业生态,加大科技成果招商的力度,推动杨浦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的建设。(完) 2025杨浦全球推介大会9日晚间在复兴岛船台公园举行。记者在大会的科技成果招商展上看到,垂直起 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油电混合动力,不仅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还能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长距离巡 航,可搭载高清摄像、应急通信等多种设备,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消防巡查、城市治理等领域。"这 款无人机的翼展有6.3米,载重30公斤,续航长达6小时,可以飞行700公里。"相关企业市场部经理孟祥 明表示,该款产品已在多地实现交付。 展区内,腰部外骨骼机器人能有效避免工人的腰椎和肌肉损伤。企业方面介绍,除工业上肢、腰部电动 外骨骼,今 ...
量子“追光者”勇闯科研“无人区” 稳拿“必须指标”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0:26
科研团队成就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青年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 [1] - 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参与"嫦娥"揽月、"墨子"传信、"天问"探火、"天宫"巡天等项目 [1] - 张亮团队成功完成热气球量子密钥分配实验,克服零下10℃恶劣环境,创造抢修奇迹 [2] - 团队参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工程项目,连续15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确保100%成功率 [2] 技术突破 - 张亮攻克空间光传输难题,完成精确跟踪控制子系统研制,难度被形容为"从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连续将硬币投入地面旋转的储蓄罐" [1] - 团队研制量子光传输载荷,实现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3] - 在激光通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深海远距离光子计数通信样机,实现深海数百米级高速数据传输 [3] - 主导研发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实现星间数千公里级跨网通信 [3] 未来发展方向 - 团队正在研制中高轨量子卫星等后续工程任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 - "墨子号"目前只是科学实验卫星,离真正应用还有距离 [2] - 团队以空间量子技术为基础,推动跨域通信系统实用化进程 [3]
光电产业再添里程碑,2025首届空间激光通信创新发展大会在长春圆满落幕
36氪· 2025-05-28 11:39
大会概况 - 2025首届空间激光通信创新发展大会在吉林长春举行 近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 [1] - 大会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指导 吉林省多个光学及军工协会联合主办 长春光客科技承办 [1] - 吉林省空间激光通信产业企业联盟正式成立 推动吉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 [1][2] - 长春市净月区发布空间激光通信领域上下游企业"招募令" [1] 产业资源与政策支持 - 净月区拥有11所科研院所 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20万平方米空间载体 500万平方米工业园区 [6] - 净月区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发布《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6] - 长兴基金母基金总规模300亿元 已签约子基金38支 总规模268亿元 放大社会资本8倍 [33] - 长兴基金已投资项目376个 投资规模134亿元 其中长春市项目114个 投资22亿元 [33] 技术发展与产业布局 - 航天科技专家提出激光通信将用于构建地球 月球 火星 金星之间的行星网络 [20] - 中国电科34所展示空间激光通信工程应用创新成果 强调产业链协同合作 [22] - 长兴基金布局8大产业板块 包括高端装备 光伏新材料 商业卫星等 纵向拓展产业链 [8] - 激光通信终端制造需解决成本问题 建议精简零件 加强一体化架构提升产能 [29] 基础设施与成果展示 - 吉林省首个空间激光通信终端全参数检测中心和首条数字化生产线揭牌 [16] - 芯光产业园展厅 检测中心及生产线获参会嘉宾现场参观 [4] - 长春理工大学 光客科技等机构展出空间激光通信领域重要标志性成果 [35] 行业前景 - 空间激光通信将成为卫星互联网 深空探测和军事通信的关键支撑技术 [37] - 长春以建设"世界光谷"为目标 构建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40] - 吉林省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机制 巩固空间激光通信技术领先地位 [40]
毅达资本领投星辰光电Pre-A轮 助力开创卫星通信的“光时代”
证券时报网· 2025-05-26 19:17
公司融资与团队背景 - 毅达资本领投星辰光电Pre-A轮融资 资金将用于产品量产、技术迭代、团队建设和市场拓展 [1] - 星辰光电成立于2022年底 核心团队来自剑桥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 包含国家级重点项目首席技术专家及型号总师 [1] - 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激光波前调制全固态方案 实现稳定快速建链技术 自主研发宇航级空间光调制器 激光指向偏转精度优于1微弧度 [1] 行业需求与市场前景 - 低轨卫星互联网需求井喷 SpaceX星链、中国星网、千帆计划等全球星座加速落地 预计2030年全球在轨卫星超10万颗 [2] - 星间激光通信具备Tbps级带宽和纳秒级时延优势 星链V2.0卫星单星日传输量达40TB 远超传统微波通信 [2] - 中国星网计划未来5年将催生超50亿元激光载荷市场 6G空天地一体化战略驱动激光通信成为唯一满足全域覆盖的技术路径 [2] - 美国、欧盟、中国将星间激光通信列为国家战略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空天信息网络建设 [2] 技术挑战与竞争格局 - 卫星激光通信面临技术壁垒:光束对准需达1微弧度精度 需克服振动和热变形干扰 传统机械式方案建链失败率高 [3] - 关键器件国产化率不足30% 大规模星座部署需成本再降50%以上 SpaceX和OneWeb技术领先2-3年 全球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 [3] - 轨道资源争夺白热化 压缩后发者生存空间 [3] 公司技术优势与产品特性 - 星辰光电采用激光波前调制技术 同轴束散角自适应调控和波前精密偏转控制技术 建链时间短且抗扰动能力强 [4] - 实现星间网络全光交换中继 Tbps级全光交换模块支持纳秒级时延和长距离组网 误码率低且兼容多通信体制 技术为国内独家 [4] - 终端重量减轻50% 体积缩小70% 无需机械旋转部件 卫星载荷成本降低30% 高精度控制技术达<1微弧度精度 抗振动性能远超竞品 [4] 产品进展与战略意义 - 首台终端产品已完成地面三方验证测试 计划2025年下半年入轨验证 [5] - 毅达资本认为卫星激光通信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 星辰光电技术有望成为全球通信领域新星 投资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
数十位航天专家创立,已批量落地应用,激光通信公司拿下北京超亿元A++轮投资丨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5-22 08:06
公司融资与技术进展 -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发商"极光星通"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战略融资 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彬复资本等 老股东长江资本持续加码 [4] - 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规模化产能提升、下一代激光通信终端研发及核心技术团队扩张 [4] - 公司成立于2020年 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及华为、中兴等机构 [4]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公司产品覆盖星间同轨/异轨组网、星地高速数传等场景 支持10Gbps至400Gbps多档通信速率 [4] - 2024年3月完成国内首次400Gbps星间超高速在轨数据传输试验 单次传输数据达14.4TB 通信时长6分44秒 通信距离640公里 跟踪误差小于5μrad [4] - 该速率是美国星链部署能力(200Gbps)的两倍 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期领先水平 [4] - 在530公里轨道高度、5100公里星间距离下实现连续1小时48分36秒稳定激光通信 刷新星间激光通信记录 [5] 产能与市场应用 - 2024年公司年产能提升至100台套 计划2025年扩展至400台以满足低轨星座组网需求 [9] - 产品已批量应用于遥感卫星和商业星座任务 与国家级用户及核心商业客户达成合作 [10] - 累计入轨12台在轨激光通信终端 成为国内首家连续三次任务实现在轨稳定建链的商业公司 [9] 技术体系与团队 - 公司通过全自研技术体系实现100%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涵盖光学、机械、电控等六大领域 [9] - 产品采用"航天级性能+工业级成本"路径 整机重量低至6kg 光轴校正精度达1urad [9] - 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 上海产线已实现模块化工艺 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 [10] 行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 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爆发期 SpaceX、中国"太空丝路"等计划催生对高带宽、抗干扰激光通信的迫切需求 [7] - 激光通信具有高带宽、抗干扰、保密性强等特点 是空间通信技术的首选 将助力实现全球无缝连接 [11] - 中国在自主可控技术及商业化速度上正快速追赶 海外市场虽已实现业务化应用但国内企业面临技术门槛高、在轨验证周期长等痛点 [7]
数十位航天专家创立,已批量落地应用,激光通信公司拿下北京超亿元A++轮投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5-21 11:01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彬复资本、宁波前湾新区甬商雅榕创投、光谷金控,老股东长江资本持续加码 [1] - 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规模化产能提升、下一代激光通信终端研发及核心技术团队扩张 [1] - 成立至今公司已完成多轮大额融资 [1] 公司背景与技术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20年,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及华为、中兴等机构 [1] - 专注于空间激光通信终端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制造,产品覆盖星间同轨/异轨组网、星地高速数传及临近空间平台通信等场景,支持10Gbps至400Gbps多档通信速率 [1] - 2024年3月,公司配套"光传01/02试验星"发射入轨的激光通信载荷完成国内首次400Gbps星间超高速在轨数据传输试验,单次传输数据达14.4TB,通信时长为6分44秒,通信距离640公里,链路运行全程稳定,跟踪误差小于5μrad [1] - 该速率是目前美国星链部署能力(200Gbps)的两倍,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期领先水平 [1] - 公司通过全自研技术体系实现100%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品采用"航天级性能+工业级成本"路径,整机重量低至6kg,光轴校正精度达1urad,并实现千公里级连续24小时稳定建链 [7] 行业地位与市场验证 - 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入轨12台在轨激光通信终端,配套国内低轨卫星星座任务,成为国内首家连续三次任务实现在轨稳定建链的商业公司 [7] - 2024年公司年产能提升至100台套,计划2025年扩展至400台以满足低轨星座组网需求 [7] - 产品已批量应用于遥感卫星和商业星座任务,并与国家级用户、LT等核心商业客户达成合作 [7] - 公司自建"极光星座"在轨实验平台,累计完成超200小时连续通信验证,并联合18家航天单位完成全时段验证 [7] 技术突破与实验成果 - 在轨道高度530公里、星间距离5100公里的极限条件下,实现连续1小时48分36秒的稳定激光通信,刷新星间激光通信记录 [2] - 本次实验是我国首次在如此超远距离和高度下,穿越大气平流层完成星间激光建链 [2] - 相比NASA的DSOC深空光通信系统(从距地2.26亿公里的"灵神星"成功向地球传输数据),公司在链路稳定性、时长控制及工程适配性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4] 团队与研发能力 - 创始人吴少俊博士曾任载人航天工程主任设计师,主导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8] - 首席光通信专家薛江曾推动华为、中兴400G光通信技术商用化 [8] - 副总经理谢腾、吕世猛均具备10年以上航天产品研制经验 [8]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上海产线已实现模块化工艺,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 [8] 行业前景与投资方观点 - 空间激光通信是支撑卫星互联网、空间信息走廊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9] - 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爆发期,SpaceX、中国"太空丝路"等计划催生对高带宽、抗干扰激光通信的迫切需求 [4] - 激光通信以其高带宽、抗干扰、保密性强等特点,将成为6G时代全域互联的核心基础设施 [9][10] - 公司有望持续获得优质订单和创新应用场景,实现规模量产和技术迭代的发展飞轮,成为激光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 [10]
“三体计算星座”发射成功 国产自主研发激光通信终端创全国之最
央视网· 2025-05-20 13:40
发射成功与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成功入轨,搭载长二丁火箭在酒泉发射,标志着天基智能探索迈出关键一步 [1] - 氦星光联自主研发的24套激光通信终端创造两项全国之最:单次发射激光通信型号最多、终端数量及建链通信最多 [1] - 国内首次实现11条星间链路在轨建链、通信及互联计算 [1] 核心技术参数 - 星座采用分布式星载计算模式,突破星间实时数据传输、动态算力调度与空间组网协同三项技术 [3] - 在轨计算能力达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100Gbps,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 [3] - 激光通信终端关键部件(EDFA光放大器、精密振镜系统)实现100%自主研发,星间建链时间压缩至15秒,系统功耗降低30% [3] 产业化与成本革新 - 模块化设计及工业级制造流程使终端研制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4个月,单台成本大幅下降 [3] - 首次实现商业级激光通信系统大规模应用,解决传统航天技术"能用但用不起"的难题 [3] - 构建天基分布式计算架构,将地面云计算延伸至近地轨道,形成空天地海全域实时通信网络 [3]
全球首发“三体计算星座”发射成功 国产自主研发激光通信终端创全国之最
央视网· 2025-05-15 20:57
5月14日,搭载长二丁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其承载着人类对天基智能探索的"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成功入轨。此次发射任务,国内企业氦星光联自主 研发的激光通信终端如同太空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系统奠定了关键性技术基础。对于激光通信领域来说,本次创造了两个全国之最: 第一是单次发射激光通信型号最多,第二是终端数量最多、建链通信最多。本次氦星光联提供了24套激光通信终端,也是国内首次同时完成了11条星间链路 在轨建链、在轨通信、在轨互联计算。 激光通信终端核心组件EDFA光放大器、精密振镜系统等关键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将星间建链时间压缩至15秒,系统功耗降低三成左右。通过模块 化设计和工业级制造流程革新,该型终端研制周期从传统航天产品的24个月缩短至4个月,单台成本大幅下降,开创了航天产品"既要尖端性能又要工业成 本"的双轨突破模式。 在航天科技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首次构建天基分布式计算架构,将地面云计算能力延伸至近地轨道;首次实现商业级激光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应 用,破解了传统航天技术"能用但用不起"的困局;首次形成空天地海全域覆盖的实时通信网络,为未来深空探测、海洋监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可扩展的 ...
「商业航天」赛道精选丨2025年Banglink第9期
创业邦· 2025-04-21 07:56
万亿赛道 - 商业航天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领域 [1] - 大规模太空资源开发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1] - 商业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为原始投入的8至14倍 [1] - 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产值可能突破万亿美元 [1] 3大瓶颈 - 关键技术待突破:抗辐射FPGA、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仍依赖欧美进口,先进卫星载荷技术等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 [2] - 发射成本与运力瓶颈:我国航天发射市场需求大,运载能力缺口较大,不足未来所需运力的1/5 [2] - 现阶段我国卫星入轨成本1万美元左右,大推力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亟待突破 [2] - 我国卫星研制成本约是Spacex星链的9倍,成本和质量控制是关键挑战 [2] - 商业闭环未形成:商业航天前期研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尚未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2] 未来机遇 - 随着G60、星网等星座建设加快,发星常态化,中国商业航天将进一步提速 [3] - 民营企业将从"生力军"向"主力军"转换,为航天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3] - 中国商业航天将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的重要力量 [3] 精选企业 - 九州云箭:液体火箭动力系统解决方案,B++轮 [5] - 灵动飞天: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制,A+轮 [5] - 九天行歌:液体运载火箭贮箱研发、生产和服务,A++轮 [5] - 极光星通:高性能空间激光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A+轮 [5] - 星移联信:低轨宽带通信载荷系统产品研发商,A轮 [5] - 云遥宇航:空间气象数据生产及应用服务商,B轮 [5] - 中科西光:卫星及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商,A+轮 [5] - 鹏鹊物宇:卫星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Pre-A轮 [5] - 蓝凌星通:低轨蓝牙卫星服务提供商,天使+轮 [5] - 星测未来:微小卫星载荷解决方案供应商,Pre-A++轮 [5] - 易动宇航:航天器推进系统及机电产品研发商,B2轮 [5] - 氢星光联:卫星激光通信终端设备研发商,B轮 [5] 热门细分领域 - 空天科技:电动飞机eVTOL、智能工业无人机、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卫星物联网 [9] - 能源科技:新能源储能、氢燃料电池、CCUS&碳服务、电力交易 AI辅助决策、电解水制氢 [9] - 生物医疗:ADC创新药、基因治疗&RNA药物、脑科学、合成生物、AI制药、银发科技、外骨骼机器人 [9] - 智能制造:AI 工业缺陷检测 [9] - 人工智能:具身智能、AIGC、AIGC应用层、ARVR核心硬件、芯片之母EDA [9] - 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材料 [9] - 底层技术:量子计算、隐私计算、边缘计算、数据安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