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做出来”到“卖出去” - 人形机器人运控专题
机器人机器人(SZ:300024)2025-03-18 09:38

纪要涉及的行业 人形机器人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情走势与销量预期: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基本面的预期变化决定行情走势,若 2026 年销量预期从 2025 年的 1.5 - 1 万台实现十倍级增长,行情或超预期,若下调则可能回调[2] - 量产关键因素:2025 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运动控制能力是销售成败关键,影响行业量产和产业化进度[2][3] - 运动控制区别:人形机器人基于实时判断生成运动轨迹,采用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优化运动;传统工业运动控制依赖预编程和模型预测控制[4] - 差异化市场观点: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 To B 端落地,因其技术适配性强、需求刚性高,To C 端场景多样、技术要求高[6] - To B 端优势与挑战:To B 端工业场景开放标准化、政策支持力度大,但上肢运动控制算法开发难、训练数据不足,短期内难有统一底层大模型[7] - 开发商角色:一次开发商专注通用型平台机器人,核心竞争力是运动控制算法和硬件方案;二次开发商针对特定场景训练,用小模型降低成本[8] - 小模型优势:小模型能降低开发与部署成本,减少数据标记量和训练周期,用简单硬件配置,提高产品性价比[9] - 产业链构成: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由一体本体企业、传统工业企业、第三方独立控制器企业和动控企业构成[11] - 二次开发作用:二次开发应用企业基于一开企业平台和算法,通过场景适配、联合定制和商业价值拓展,提升特定场景性能与安全性[12] - 传统企业角色:传统公共类企业配合研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模块化接口,加速技术落地[14] - 第三方企业作用:独立第三方小脑企业提供独立训练平台和方案,帮助人形机器人实现高效运动控制[15] - 投资逻辑:应关注二次开发本体厂商,其股价多处于底部,产业发展会带来新扩圈机会;动控方向是确定性投资机会,训练环节有订单催化效应[16][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脑运控系统功能:人形机器人小脑运控系统有执行、协调、运作、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功能,但面临实时性、鲁棒性和可解释性问题[5] - 数据采集作用:数据采集是人形机器人上肢运控关键环节,上肢数据采集难,采用双轨并行方法提升训练效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