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同质化

搜索文档
智能手表终于能直连卫星了!但手表芯片的症结却不在通信
36氪· 2025-09-22 19:00
行业技术新趋势 - 高通第二代骁龙W5可穿戴平台首次引入NB-NTN卫星通信能力,实现智能手表在无蜂窝网络下的双向应急信息传递[1] - 苹果在Apple Watch Ultra 3中也加入了直连卫星功能[1] - 可穿戴设备功能创新多样化,例如Beats耳机加入心率传感器、华为手环加入血压传感器、三星手表加入氧化指数传感器以测量皮肤抗衰老能力[3] 可穿戴设备芯片设计挑战 - 智能手表主板可用面积仅硬币大小,空间限制严格制约芯片尺寸与散热性能,直接复用手机芯片将导致发热问题[5] - 智能手表与手机在续航要求上差距显著,主流智能手表支持至少4天使用时间,而智能手机通常需两天一充,芯片功耗需专门优化[7] - 手表芯片定位更依赖外部传感器实现功能,而非手机芯片的“大而全”平台模式,直接使用手机芯片虽可行但不必要[7] 可穿戴设备市场现状与挑战 - 可穿戴设备产品同质化严重,硬件、算法、交互差异小,导致用户换机欲望削弱,产品生命周期显著拉长至三五年一换[10] - 可穿戴设备购买优先级低于智能手机,非必需品属性使其难以建立“必须升级”的用户理由,市场活力消磨[10] - 行业参与者开始通过引入卫星直连等新功能尝试打破同质化困境,但该功能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大众需求[12][18] 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突破需聚焦于能形成用户长期依赖的新功能,例如无创血糖监测、连续血压追踪,华为手环D系列凭借血压监测功能成为该领域唯一选择[13][16] - 交互体验需更贴合可穿戴属性,开发手腕控制、旋钮、旋转表圈等模式,并加强与耳机、眼镜等设备的跨设备协同控制[16][18] - 智能手表需找到“非它不可”的应用场景,如健康监测、紧急通讯、跨设备协同,以摆脱手机功能复制的定位,体现独立价值[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