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早期全球化
icon
搜索文档
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考古持续深入
人民日报· 2025-11-22 07:31
考古发现与行业历史地位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被确认为明正德年间商船,船载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以景德镇青花碗、盘为大宗[1] - 2024年对景德镇观音阁窑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显示,其窑场可追溯至南宋,明中期地层窑业堆积丰厚,出土遗物以青花瓷器为主[1] - 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外销繁荣,为其在16-17世纪成为世界制瓷中心奠定基础,其在全球流通传递了中国艺术语言[4] 产品技术与工艺特点 - 明中期青花瓷胎体白腻,釉光透亮,青料经过选矿、煅烧、精研等工艺,画法上开始出现"混水"法[2] - 明中期产品器类以碗、盘为主,辅以杯、罐等,青花纹饰包括植物纹、人物纹、动物纹等,展现出多样性与创新活力[1] - 典型器"正德碗"实用美观,成为少数以年号命名的经典器形,沿用至今[1] 市场拓展与全球化影响 - 正德时期开海后,民间海外贸易兴盛,景德镇青花瓷通过贸易进入早期全球化进程,输出范围涉及欧洲、东亚、非洲等区域[2] - 外销瓷器品种在明中期发生嬗变,从明代早期以龙泉青瓷为主转变为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3] - 青花瓷不仅为贵族喜好,也进入平民阶层日常生活,其审美风格影响到纺织、金属工艺与建筑装饰等领域,如"葡萄牙蓝"青花瓷砖壁画[2][3] 产业规模与地理分布 - 明中期景德镇民营青花瓷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明清文献记载的"陶阳十三里"产业带在此时已逐步形成[2] - 除南海沉船外,利纳浅滩号、圣克鲁兹号等明中期沉船出水器物均以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为主,证实其产业规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