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上丝绸之路
icon
搜索文档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重见天日” 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00
考古发现与展览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暑期日均客流量较平时增长近五成,其中"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人气最旺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22年,保存超过10万件瓷器、原木,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浅海迈向深海的历史性突破 [1][2] - 一号沉船满载景德镇外销瓷器,二号沉船装运海外乌木,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繁荣 [4] - 2024年9月27日开设特展,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展览"动态模式,从文物出水到展陈仅用不到4个月 [7][8] 深海考古技术突破 - 2022年10月发现两艘明代沉船位于1500米深海,是我国首次在千米级深度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2] -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5%以上,突破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作业能力达4500米 [3] - 2023-2024年三个阶段考古调查累计下潜63次,提取文物928件(套),仅占水下遗物一小部分 [6] - 采用机械臂柔性抓取、外置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高精度文物提取与遗址测绘 [5] 文物保护与科研 - 深海文物出水后需紧急处理氯离子结晶问题,特展现场展示玻璃脱盐池清洗工艺 [7] -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经保护处理后,研究发现其使用罕见绿色釉料,推测为海外高级定制产品 [8] - 南海博物馆设立专门科研团队从事深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推动古代工艺研究与文明互鉴展示 [7][8]
【牢记嘱托·看见美好中国】用心用情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央广网· 2025-08-10 12:20
文物保护与修缮 - 蓬莱阁景区对元末明初高丽古船进行整体性保护,减少拆解搬移造成的损害,并在正常展出情况下完成修缮 [2] - 针对古船木材开裂、变形等问题,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同时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文物保护过程 [2] - 丹崖山岩体受海水侵蚀存在稳定性病害,景区通过加固和定期监测确保蓬莱阁安全 [4][6] 文旅融合与创新 - 景区深挖历史资源,推出丝路情缘、戚继光操练水师等特色节目,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4] - 引入非遗项目和小场景演出,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和戚继光故事提升文化吸引力 [4] - 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培养"红领巾讲解员",37名学生在戚继光纪念馆定期讲解英雄故事 [7] 教育与文化传承 - 景区开展"大讲解员走出去"活动,将英雄故事和丝路文化送入课堂 [7] - 通过青少年讲解实践强化文化认同,如学生张鸿轩通过讲解加深对戚继光精神的理解 [7] - 计划持续以文物为载体讲好海上丝绸之路故事,打造"行走的大课堂" [7]
画在大盘子上的“航海日志”
央视新闻· 2025-08-10 10:37
明漳州窑五彩罗盘航海图瓷盘 三个看点带你探秘"海丝宝藏" 来一场航海大冒险吧 不如跟着"手绘版航海日志" 同学们都去哪玩了? 这个暑假 实锤了!这个盘子是"海洋性格" 如果瓷器会说话 这件明代漳州窑的航海瓷盘 大概率会给你吟唱出一段波澜壮阔的蓝色史诗 毕竟它可是有"身份"的盘子 ——研究明代海洋史的关键实物 从"长相"上看就藏不住了 瓷盘的"海洋性格"十分明显 口沿红彩双圈是严谨的装饰规范 内侧用黑色、蓝色彩绘出 山岭、草树、行船、桥渡等景物 呈现出一幅写实版山水楼阁 你会立刻脑补出一场 "惊涛骇浪48小时"的航海大戏 "主角"也许是那条吸睛的大鱼 体格庞大到堪比帆船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 有不少关于巨鱼并赋予其神话色彩的记载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逍遥游》 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其产则三百里为血。 ——《玄中记》 因此,有研究认为 盘上的大鱼应该是海神或海中瑞兽 描绘的或许是出海港口及航线上的沿途风光 再看盘子腹部绘制的图案 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鱼、麒麟 这些航海文化元素的图案 既是对航海场景的忠实记录 又暗合了"向海而生"的生活图景 古代"海上GPS" 盘底全是"科 ...
开埠前的上海并非小渔村,唐宋已是贸易港口
第一财经· 2025-07-28 13:13
上海史前文化发展 - 上海史前文化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等阶段 [1] - 目前上海已确认约40处考古遗址,大部分含有史前遗存,集中于西部区域,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房址、墓葬等关键实证 [1] - 上海自新石器时代起便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区域发展同步 [2] 马桥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 - 距今4000年前北方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典型器物为鸭形壶 [2] - 马桥文化器物在江南地区数量庞大且多样,中原地区数量较少,源头呈现多元化特征 [4] - 马桥文化与中原夏商时期文化存在交流,但具体传播方向暂无法确定 [4] 良渚文化与古蜀文明联系 - 良渚文化典型玉器玉琮在成都金沙遗址发现,两地时空跨度达1000多年和2000公里,传播路径成谜 [4] - 长江下游文明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制体系对商代金沙文化产生影响,体现文明间的深远联系 [4] 上海港口功能历史演变 - 唐宋时期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外贸港口,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成为中外贸易枢纽 [6] - 两宋时期青龙镇发展为兼具国际贸易功能的港口,元代后期港口功能转移至上海镇 [7] - 上海以港兴市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与港口历史密切相关 [7] 考古发现与历史认知 - 上海考古发现传播不足导致公众对其悠久文明认知有限,近现代发展 overshadow 历史积淀 [6] - 青龙镇遗址发掘证实上海唐宋时期已具备国际贸易港口职能,早于开埠时期 [6]
深海宝藏中的丝路传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博物馆与文物收藏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10万余件从南海打捞的文物珍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2] - 博物馆建筑外观犹如起伏的波涛,三重屋檐沿潭门渔港的港湾弧线展开,与点点帆影遥相呼应 [2] - 展出的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独此一件,体形硕大、装饰精美且工艺独特,推测属于海外高级定制瓷 [10] 水下考古技术发展 - 中国水下考古队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从约1500米深的海底对两艘明代沉船进行考古调查 [5] - "中国考古01"是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只,2014年首航后极大提升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 [6][7] - 中国水下考古专业技术装备包括载人潜水器、水下照相机、空气压缩机、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等 [7] 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 - "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了大量瓷器,窑口集中在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一带,年代为南宋中晚期 [3] - 二号沉船中的3根乌木原产于斯里兰卡等国,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返航货物历史记录的空白 [10] - 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遗址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11] 未来发展规划 - 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12] - 博物馆通过系统展示南海水下考古成果,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 [12]
海上丝路指数:北美供需整体趋稳 综合指数跌幅收窄
快讯· 2025-07-11 19:33
海上丝路指数表现 -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本周报收1218.0点,较上周下跌3.2% [1] - 21条航线中6条运价指数上涨,13条下跌,2条持平 [1] -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中3个运价指数上涨,13个下跌 [1] 北美航线供需情况 - 北美航线供需整体趋稳,综合指数跌幅收窄 [1]
绕开马六甲!这条国际物流新通道让中国直通印度洋
第一财经· 2025-07-09 19:49
新国际物流通道开通 -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昆明首发,标志着中国西南连接印度洋的新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式贯通,绕开马六甲海峡[1] - 新线路从昆明直达泰国拉廊港再海运至缅甸仰光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相比传统模式运输距离缩短近三分之一(约1700公里),时间缩短二分之一(约17天),运输时效提高50%以上[1][2] - 该通道利用中老铁路抵达万象后分三条线路:泰国北标府铁路、泰国林查班港海运至新加坡、泰国拉廊港海运至缅甸和孟加拉国,第三条为全新路线[2] 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 - 新通道被比喻为"当代郑和下西洋",在国际形势变幻背景下为中国打通印度洋通道,同时加强与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的经济合作[2] - 具有标志性意义,体现"海上丝绸之路"西向拓展,是安全与效率均衡的方案,相比马六甲海峡路线更节约路程[2] - 中老铁路开通三年多来货运量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线运输货物总量突破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3] 与泛亚铁路的关系 - 泛亚铁路西线(中缅铁路)因缅甸境内进展缓慢,而中线(中老泰铁路)已形成替代优势,通过拉廊港等印度洋港口出海的经济价值提升[3][6] - 中泰铁路二期工程获批,计划2025年开工2031年完工,建成后昆明可直达泰国[4] - 学者认为中线全面联通后市场优势显现,但泛亚铁路西线仍具战略意义,尤其是油气运输,需推进建设以实现东、中、西线均衡发展[6][7] 运营现状与未来规划 - 云南省已形成三大跨境班列品牌:"澜湄号"(王家营)、"昆明陆港号"(安宁)、"郑和号"(晋宁),形成互补[5] - 2024年11月"昆明陆港号"中老泰国际多式联运货运列车首发,2025年6月开通铁公海联运至泰国拉廊港再转仰光[5] - 大瑞铁路(大理至瑞丽)中国段预计2028年通车,目前正攻坚高黎贡山隧道[7]
【扬帆新丝路,直通印度洋】“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活动在郑和故里晋宁顺利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7-07 18:14
行业动态 -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活动在昆明晋宁腾俊国际陆港举行,主题为"启航郑和故里,扬帆海上丝路",由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昆明市人民政府等多个单位联合主办[1] - 班列运输云南特色商品如蔬菜、化肥、饲料等,采用海公铁多式联运模式,从昆明晋宁出发经中老铁路至老挝万象,再经公路接驳泰国拉廊港,最终海运至孟加拉国吉大港,全程约18天[2] - 新路线较传统路线缩短17天以上,时效提升约50%,打通了从中国西南腹地经中南半岛直抵印度洋的物流通道[2] 运输模式创新 - 实现海运集装箱首次搭载中老铁路,实践"一箱到底""一票直达"全链条物流解决方案[3] - 成功实践海公铁多式联运的"一单制""一箱制",大幅简化流程并提升跨境物流效率[3] - 开辟全新铁公海多式联运航线,从云南直通印度洋,为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供"云南样本"[3] 区域经济影响 - 推动"云品出滇""云品出海",促进云南高原优质物产进入国际市场[2] - 使中国企业能够发挥联动优势组团出海,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贡献力量[2] - 班列首发正值"中国航海日"珠江片区活动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构筑了珠江水系五省(区)航运业交流平台[6] 战略意义 - 传承郑和精神,续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共赢新篇章[6] -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物流合作提供创新实践与成功典范[6] - 活动包括航运发展论坛、文化交流等,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等议题深入交流[6]
宁波航交所:本周澳新航线市场波动较大 运价指数较上周涨25.3%
快讯· 2025-06-27 21:32
宁波航运交易所运价指数 -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本周报收1366.5点 较上周下跌1.1% [1] - 21条航线中5条运价指数上涨 16条运价指数下跌 [1] -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中1个港口运价指数上涨 15个港口运价指数下跌 [1] 澳新航线市场动态 - 澳新航线运价指数报1386.8点 周环比大幅上涨25.3% [1] - 班轮公司持续控制航线运力导致供需偏紧 供小于需推动运价大幅上涨 [1]
海上丝路文创人才培训:培育文创新生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3:05
项目背景与目标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训"在故宫博物院开班,旨在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研究、创新转化与人才培养 [1] - 项目展现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 [1] 项目意义 - 将海丝文化内涵融入当代艺术设计,开拓文化艺术发展新局面 [3]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3] -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 课程内容与特点 - 课程讲授技艺传承创新和"设计外交",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卓越创新能力和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文创设计先锋 [4] - 项目由美高梅申报,聚集了故宫博物院、北京服装学院的权威师资 [6] - 以北京为首站,将于海上丝绸之路多个重要节点开展为期60天的集中授课及实地考察 [6] 行业专家观点 - 全国政协常委、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鼓励学员成为有学识、创造力、国际视野的文创新力量,借助海丝底色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 [6] - 何超琼讲授理论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意赋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