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育精神
搜索文档
大先生 大美育
人民日报· 2025-11-23 06:00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近年来不仅为国家所重视,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老先 生 新时代"美术作品展走出校园赴各地巡展,《美育大先生》出版并荣获第三十五届"金牛杯"优秀美术 图书·铜奖,中央美术学院不断发扬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为新时代美育注入强劲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恢弘厚重的百年美育史。作为知名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的前 身之一是成立于1918年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彼时,蔡元培先生怀揣"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倡导创办 了这座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现代美术学府,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此后,一代又一代的 央美师生——无论是来自延安鲁艺的革命美术家,还是来自国立北平艺专的美术家,都自觉赓续这一传 统,将个人创作、研究和教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美育的基因与使命深深融入学校血脉,照 亮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指引着他们在各自精彩的艺术人生道路上不断耕耘。 传薪有斯人,"大先生"们便是众多央美教师中的杰出代表,尽管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 就,但对国家、民族、时代以及美育事业的责任和热爱,是他们共同的底色。"大先生"们将满腔热忱与 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美术 ...
读懂中华营造美学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项目核心 - 人民日报社推出“人民美育·同上一堂美育课”美术融媒项目,第一期《营造之美》采用演播厅对话与沉浸式小剧场融合的形式,为数字时代美育实践提供新方法 [2] - 项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技术激活传统,以形式和语言创新打破时空和认知隔阂,拓展美育空间 [7] 项目内容与形式 - 《营造之美》创新采用演播厅深度对话与沉浸式小剧场融合的形式,在“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课程建构中带领孩子们走进营造美学盛宴 [2] - 项目紧扣少年儿童认知特点,通过问答、深入浅出的讲解、互动式教学等,结合AI建模、3D动画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在视听结合、动手实践中激发探索欲 [2] - 课程结合实物道具、现实应用场景等,在与孩子们的游戏互动中讲解知识,加深理解,例如详细阐释屋脊兽的文化寓意和功能 [6] 行业技术与智慧 - 中国传统建筑通过以木构架为灵魂的“梁柱体系”,凭借榫卯结构和斗拱系统屹立千年,展现了“以柔克刚”的营造智慧 [2][4] - 斗拱以“层叠相垒、穿插咬合”的方式,将屋面荷载通过复杂的力学传导逐层分散到立柱和地基,榫卯结构通过微小的位移来消解地震能量,是抗震的关键 [4] - 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古人建筑“藻井”有避火之意,“天花”围绕藻井并多绘有水生植物图样,也蕴含避火意涵 [7] 产品美学与象征 - 建筑色彩是礼制与美学的双重表达,如故宫红墙代表吉祥、繁荣和力量,黄瓦象征皇家的尊贵,红黄搭配寓意“火生土”,象征皇权稳固和国家繁荣 [5] - 绿色在故宫建筑的檐角等部位使用,象征生机与活力,皇子居所使用绿色寓意“草木萌发,生机勃勃” [5] - 屋脊兽既有装饰作用,又具有固定脊瓦、防止漏雨、避雷等功能,更有深刻的寓意和等级象征,如龙象征皇家,凤代表吉祥美好,狮子象征威严和力量 [6] - 不同等级建筑的屋脊兽数量不同,最高等级故宫太和殿为1个仙人加10个吉兽,寓意十全十美、万事皆顺 [6] - 各种类型的彩绘兼具装饰和保护木材双重作用,也蕴含美好寓意 [7] 市场与背景 -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参观人群络绎不绝 [5] -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年,4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位列世界第二,去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7]
人民日报社推出“同上一堂美育课”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项目概述 - 人民日报社文艺宣传协调机制美术融媒重点项目“人民美育·同上一堂美育课”正式上线 [1] - 项目由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与人民网联合打造 旨在通过线上课堂提升少年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 [1] - 项目依托权威专家资源 紧扣少儿认知特点 提供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创新范式 [1] 课程内容与形式 - 首期课程“营造之美”由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领衔开讲 [1] - 课程采用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教学 结合实景和3D动画搭建趣味小剧场 [1] - 课程设置榫卯拼接、画作展示、屋脊兽识别等环节 引导少年儿童从建筑结构、色彩、装饰等角度感受中华营造之美 [1]
推动美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
人民网· 2025-05-05 08:39
中国美育的历史渊源与核心理念 - 中国美育传统源远流长,从孔子、董仲舒到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均强调完善人格与和谐人生的“大美育观” [1] - 中华美育精神区别于西方,同时注重心性修养与技艺传承,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 [1] 当代中国美育的发展现状 - 当代中国美育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为哲学根基,拓展出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路径 [2] - 在学校美育实践方面,教材编著、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结合新兴技术媒介取得新进展 [2] - 当前面临美育学科元理论支撑相对单一化、思想文化发展与美育实践不均衡等问题 [2] 美育学的学科定位与构建 - 美育学已发展为涉及美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独立交叉学科 [3] - 作为交叉学科,美育学需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学科边界及知识体系,同时作为应用学科不宜过度强调理论抽象 [3] - 学科发展需系统总结传统美育思想,并面对当下现实问题,兼顾元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 [3] 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 - 美育跨学科化是结构性创造,需根据美育活动性质确立特有概念范畴,而非简单借用其他学科 [4] - 学者曾繁仁提出“审美力”、“多元智能”、“生活的艺术家”等概念,体现跨学科视域下的自主性表达 [4] - 应结合中国教育现实与全球趋势,通过跨学科融合锻造新知识范式,确立中国美育的主体性地位 [4] 数字技术时代的美育变革 - 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改写传统美育的现场感与具身性方式,例如通过AI再现《清明上河图》创作过程 [5] - 数字时代美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审美感受力、创造力、批判力,还应包括数字媒介素养 [5] - “数字技术+美育”新模式通过技术赋能与实践教育“双向解码”,正形成美育现代化的中国范式 [5][6] - 新技术条件下中国美育应坚持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经典教育三者结合的综合性目标 [6] 美育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是实现美育知识从分化走向整体、从依附走向独立自主的转变过程 [6] - 需防止过度强调理论独特性而陷入“知识化”陷阱,忽略根本的育人指向 [6] - 中国美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和对话性原则,培养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