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应用创业
icon
搜索文档
Lovart 陈冕:Sora 证明巨头无边界,AI 创业得提前描绘未来丨晚点聊
晚点LatePost· 2025-10-11 00:16
Sora App的发布与行业影响 - Sora app在发布后迅速超越ChatGPT和Gemini,登上美区App Store下载总榜第一,打开了消费类AI超级应用的可能性[2] - Sora app被体验者认为是一个社交产品,其潜力可能比“AI抖音”更大,甚至可能成为一个“虚拟世界的微信”,涉及数十亿级用户的机会[3][7][12] - 该产品的关键创新在于cameo(出境秀)和Remix(重新创作)功能,前者实现了用户与AI形象的音画同步“合拍”,后者解决了用户接力共创的问题,其交互设计顺滑且完成度高[8][9] - 行业认为留给其他公司抓住类似AI社交机会的时间窗口可能只有3到6个月,这是一场所有模型巨头都输不起的竞争[13] - OpenAI的激进策略体现在其快速推出产品以及疯狂铺设算力,例如与英伟达合作的新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将达10吉瓦(GW),超过夏日高峰时的纽约市,另有总计17吉瓦的其他项目在推进[3][14] AI应用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 模型成本正在不断降低,例如Veo3近期开始打5折,Nano Banana也比GPT-Image-1便宜很多,这为消费端(to C)应用的可行性创造了条件[3][35] - 垂类应用公司的生存空间在于做好两件事:特殊的交互方式(如还原人与人的沟通场景)和特殊的上下文工程(积累行业经验和数据),从而与通用大模型拉开差异[5][22][23] - AI应用公司面临巨头竞争的巨大压力,一旦中型公司做出创新产品,巨头会凭借流量和资金优势快速跟进,使得AI社交等领域注定是巨头战场[11] - 当前市场存在增长速度错配的风险,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乐观预期与算力、能源设施等物理底层建设的实际周期可能不匹配,甚至可能带来短暂的泡沫破裂[15] - 用户习惯的改变(人心)是另一个无法被加速的因素,真实与虚拟边界模糊的接受过程需要时间[16] Lovart的业务实践与战略 - Lovart作为服务设计生产场景的垂类Agent,目前获得了约20万日活用户,年化预估收入超越3000万美元,其用户增长呈现阶梯式上升,而非爆红后下跌[17] - 公司约三分之一的用户在美国,美国也是其用户数量和收入最多的市场,公司定位是服务“所有有创作欲的人”,而非所有人,涵盖了从专业设计师到普通中小商家的用户群体[17][21] - 在商业模式上,目前Agent类产品由于API成本高昂且存在免费额度,尚不能覆盖服务成本,但公司对长期商业模式毫不困惑,认为token成本会像电力和流量一样逐渐降低,订阅制是基础,未来可能发展按思考时间收费[18] - 公司的产品策略是“提前描绘未来,然后等它发生”,即密切跟进模型迭代,预判其演化方向,并提前设计出对应的交互方式(如ChatCanvas),待模型能力ready时快速推出[4][25][26] - 公司正在开发一个context(上下文)模块,旨在通过多轮对话沉淀用户的素材库和审美偏好,使AI设计师能给出更符合需求的产出,该模块计划在10月底上线[28][29][41] AI应用公司的组织与心态 - 在AI时代,时机(timing)至关重要,过去一个成功业务形态可以维持10年,现在可能只能活两年,因此公司必须保持高频迭代,不能抓住一个PMF后就慢下来[36] - 焦虑被认为是做好AI应用的必要条件,因为技术、产品、融资等节奏极快,情绪常在“不过如此”和“害怕错过”间摇摆,需要与焦虑共处并保持高敏感度[37][40] - 公司的韧性来自于对AI发展趋势的信念和认知,例如坚信AI会持续快速发展并取代虚构内容创作,而非盲目坚持[6][42] - 组织需要能够快速理解新技术,并在快速变化中优先选择杠杆最大的事,这可能导致频繁的方向和团队调整,是当前环境下不可避免的挑战[39][40] - 创始人认为创业如同极限运动或魂类游戏,过程充满焦虑和痛苦,但一旦找到“正确路径”并跨越挑战,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