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兜底

搜索文档
揭开助贷兜底面纱 窥见息费高筑背后担保链条
新华网· 2025-08-12 14:10
网贷市场扩张与高息产品趋势 - 中小平台高息网贷产品定价趋于36% 展现扩张之势 持牌金融机构通过助贷平台瞄准高定价下沉资产 [1] - 头部助贷平台已将24%-36%高息资产压降至24%以下 但中尾部平台36%高息产品仍在扩张 [3] - 应用商店和微信小程序中分期贷款类产品名目繁多 消费场景App普遍接入网贷入口 实现信贷普惠化但降低借贷门槛 [2] 双融担模式运作机制 - 通过引入两家融担公司拆分定价 将36%息费拆分为24%以下"资金方利息+融资担保费"和以上部分"融资担保咨询服务费" [6][7] - 该模式绕开24%利率定价上限要求 使资金方在合规前提下通过高定价对冲坏账损失 [6][7] - 融资担保公司提供代偿担保和风险分担服务 非法律强制要求 而是平台转移风险保障自身利益的选择 [6] 市场参与主体与客群特征 - 网贷背后放款人包括银行、消金公司、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 [1] - 客群主要为银行信用白户 缺乏信用记录或征信欠佳 难以获得银行信用贷款 [6] - 下沉客群质量决定利率高低 征信不足用户对应较高利率定价 [6] 法律合规与监管环境 - 持牌金融机构借贷纠纷不适用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可超过24%但若显著背离实际损失则法院不支持超过部分 [3] - 平台以超过36%实际年利率放贷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犯罪 [4] - 法律对担保费服务费收取标准缺乏明确上限 存在通过拆分利息名目规避利率约束的现象 [8] 消费者成本与投诉情况 - 消费者还款时才发现融资担保费和咨询服务费等条目 借款四五千元担保费达上千元 占本金比例20%-30% [8] - 互联网投诉平台中高额担保类费用成为重灾区 有消费者反映"担保费比利息费还高" [8] 行业影响与普惠金融作用 - 双融担模式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为征信不足下沉客群提供融资通道 缓解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盲区 [7] -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借此拓展县域市场 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7] - 电商出行等平台通过内置信贷产品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授信依据 实现信贷产品普惠化 [2] 风险结构与行业隐患 - 复杂担保链条可能减弱金融机构自主风控动力 导致风险向担保体系过度集中 [1][7] - 平台通过默认勾选分期弱化利率提示等设计影响消费者知情权 存在过度营销隐患 [9] - 部分助贷机构在客户筛选风险共担环节权责模糊 需要建立更清晰合作边界 [9] 数据安全与消费者保护 - 平台需将数据收集最小化 使用透明化 存储安全化 避免超范围收集和违规使用 [10] - 消费者需警惕过度索权行为 特别注意是否授权给第三方使用个人信息 [10] - 遭遇信息滥用时可投诉或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