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贷
icon
搜索文档
周鸿祎辞任董事长一年,奇富科技陷增收不增利,Q3净利降20%,合规压力也更大了
搜狐财经· 2025-11-21 09:43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最近美股两个交易日,周鸿祎旗下的信贷平台奇富科技股价累计下跌近20%,市值不足24亿美元,相较今年3月的历史新高则已跌去超60%。 持续大跌背后,是这家公司不及预期的财报。奇富科技最新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总额为52亿元,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长 19%。 但这并未带来盈利的增长,期内净利润同比、环比均下降约20%。这主要受到公司重资产信贷业务扩张,风险敞口扩大,以及费用支出快速上升等因 素影响。 奇富科技原名360数科,成立于2016年,公司最大股东为360创始人周鸿祎。去年8月,周鸿祎宣布辞去奇富科技董事会主席职务,与360进一步切 割,更加独立。 面对行业监管新规和市场变化,这家公司如何解决暴露出的风险和合规问题,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借钱的人继续增长,净利润下降20% 奇富科技是一家面向个人和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旗下核心产品主要包括奇富借条、奇富周转灵等。 今年第三季度奇富科技营收增长,主要受益于借钱的人变多了,推动信贷服务业务实现营收近39亿元,同比增长超34%,对公司的营收贡献进一步增 长到75%,这也是公司 ...
网贷市场重整: 资金方清退“高定价” 利率橱窗改上限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6:29
行业监管框架与核心要求 - 商业银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和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2] - 新规形成“合作白名单+利率红线”的组合拳,要求将利息、增信服务费、担保费等全部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计算,并彻底终结“双融担”、“捆绑会员费”等利率拆分游戏[1][4] - 司法实践多以24%作为利率分界线,新规实行综合成本封顶机制,明确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为24%[4] 资金方合作策略与市场格局变化 - 银行等资金方向合规大中型助贷机构集中成为主流,蚂蚁、京东、抖音、美团、滴滴等平台及关联融资担保公司占据合作白名单主流[1][2] - 24%以下利率的业务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4%-36%高定价贷款业务空间被大幅压缩,高息助贷机构难以进入银行合作名单[1][5] - 白名单并非一成不变,会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调整,部分中小银行尚未披露白名单,预计未来还会有机构公布、更新名单[3] 助贷平台业务模式调整与分化 - 头部助贷平台停掉了24%以上利率的交易或导流业务,此前流行的“大权益”模式(与金融产品捆绑)已基本消失,“小权益”模式的购买流程也与借款流程分开[5] - 部分主要做24%-36%利率的平台开始分化,部分在贷体量大的平台积极购买流量,希望获得24%以下利率的客户[6] - 平台需持牌经营,行业从“流量驱动”向“技术+服务”驱动转型,真正具备风控能力和科技实力的平台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7] 区域性中小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 助贷帮助中小银行快速切入零售业务,降低科技研发门槛,实现规模扩张,但也面临自身风控能力“空心化”和资产质量受平台约束的风险[8] - 中小银行普遍面临本地市场饱和与大型银行下沉的双重挤压,在部分合作业务中,平台可能将次优客群分流给银行,导致不良率攀升[8][9] - 专家建议中小银行建立助贷为桥、自营为本的发展思路,严格筛选合作平台,坚持实质性风控参与,并逐步培育自主风控能力[9]
大力整治非法“校园贷”
经济日报· 2025-10-06 06:03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发布警示,指出非法“校园贷”通过多种伪装形式渗透校园,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弱点进行金融欺诈,需多方协同治理以保护学生金融安全 [1][2][3] 非法校园贷的运作模式与风险 - 不法网贷机构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进行引流,将非法“校园贷”伪装成“培训贷”、“美容贷”、“回租贷”、“刷单贷”、“求职贷”等多种形式,极具迷惑性 [1] - 机构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弱、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弱点,在合同中设置书面金额远高于学生实际到手金额的条款,或诱骗学生在空白合同上签字后填写不利条款 [1] - 机构以“无抵押、高额度、低利率”为营销噱头,故意降低门槛,通过诱导性营销手段促使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盲目借贷,部分学生因无力偿债而遭受非法催收 [1] 多方协同的治理措施 - 高校需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建设,过滤非法广告,建立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和畅通的反馈渠道,并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以净化校园环境 [2] - 金融监管部门需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加强对大学生金融活动的有效监管 [2] - 公安机关需依法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诈骗犯罪,并建设专业化的防范和处置团队 [2] - 金融机构应根据大学生的消费与偿债能力,针对其消费、创业及培训等合理需求,推出规范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开正门”方式满足需求 [2] 对大学生的建议与保护 -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培养良好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合理规划开销,避免超前和过度消费 [2] - 如有资金需求,学生应先与父母沟通,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并通过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或向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咨询等正规渠道办理业务 [2] - 在申请贷款前,学生务必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额度、利率、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确保条款合法合理 [3] - 若不慎遭遇非法“校园贷”侵害,应保持冷静立即报警,向家长和老师说明情况,并留存借款合同、转账记录、催收信息等证据,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3]
警惕非法“校园贷” ,一地金融监管局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
扬子晚报网· 2025-09-19 15:12
非法校园贷的四大套路 - 巧立名目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伪装成培训贷、美容贷、回租贷、刷单贷、求职贷等多种形式进行引流[4] - 阴阳合同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签订书面金额高于实际到手金额的合同或在空白合同上随意填写不利条款[4] - 花样引诱以仅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办理贷款为噱头宣称无抵押、高额度、低利率和三分钟到账诱导学生过度消费[4] - 以贷养贷导致学生遭遇暴力催收包括电话威胁、AI生成不雅照片要挟及上门围堵被迫借新还旧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4] 消费者风险防范建议 - 树立科学理性消费观秉持勤俭节约原则量入为出合理规划开销避免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5] - 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资助如与父母沟通后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或向持牌金融机构咨询办理业务[5] -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合同仔细阅读贷款合同明确额度、利率及还款方式[5] - 运用法律武器维权陷入困境时保持冷静向家长老师说明情况留存证据并立即报警[5]
暴力催收、利息过高、向未成年人放贷 最严重者可能被暂停业务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07:18
新规发布与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印发《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金融消保新规》)[2] - 新规将依据七大标准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年度综合评价并实施五级分类 最严重者可能被暂停业务[2][6] - 新规替代了四年前的《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2021年规定》)[3] 评价对象与适用范围 - 评价对象为境内依法设立、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监管的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 信用卡中心等持牌专营机构参照一级分支机构评价[3] - 政策性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特定机构明确不作为评价对象 开业不满一完整会计年度或个人业务占比较小的机构也可不作为评价对象[3] - 新规虽未直接提及网贷、助贷平台 但由于其替代的《2021年规定》曾明确针对持牌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中的乱象 因此这些平台需高度重视[4][5] 评价体系与等级标准 - 评价要素包括"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营销行为管理"、"纠纷化解"、"金融教育"、"消费者服务"、"个人信息保护"7项 较旧规更凝练丰富且单独强调个人信息保护[6] - 评价总分100分 分为5个等级 其中2级和3级细分为A、B、C三档 90-100分为1级(领先水平) 75-90分为2级(中等水平) 60-75分为3级(偏下水平) 45-60分为4级(落后水平) 45分以下为5级(严重落后水平)[6] 激励与监管措施 - 对评价结果为1级、2A级的机构 可降低相关现场检查频率、优先推荐参加政策试点等正向激励[7] - 对其他评价结果的机构 可能采取窗口指导、监管谈话、责令整改、内部问责等措施[7] - 评价结果为4级的机构 整改不力将影响开办新业务、增设分支机构 评价结果为5级的机构 可能被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并追究负责人责任[7] 评价流程与执行细节 - 评价周期为一年 覆盖评价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 原则上于下一年度3月中旬前完成[9] - 评价程序包括方案制定、机构自评、评价实施、结果反馈、档案归集等环节 具体实施分为信息收集、初评、复评与审核四个程序[9] - 评价结束后 若发现机构存在重大违法违规严重侵害权益、报送材料严重不实或其他重大事件 监管机构可视情形对评价结果进行调级调档[10]
高息网贷“换壳术”:从“芸豆花”看快牛系1460%年化利率下监管漏洞
搜狐财经· 2025-08-27 11:48
公司运营与产品模式 - 运营主体上海醉梦者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旗下产品芸豆分和芸豆花开展借贷业务 未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资质或网贷中介备案 [3][5] - 产品采用短借高息模式 借款周期集中在10天或1个月 通过强制下款并收取高额利息及各类费用 例如用户借款5000元实际到账仅4000元 10天还款金额达7200元 年化利率876% [4][10] - 平台刻意隐匿合同细节与借款记录 采用一键多签空白合同方式添加担保费、咨询费、服务费等隐性收费项目 实际利率远超监管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4][10] 资本关联与商业策略 - 上海醉梦者由上海乾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两者法定代表人均为李泽娃 乾昭公司拥有芸豆借款软件著作权 [6] - 公司人员与快牛系存在重叠 乾昭公司历史工商信息显示快牛智能创始人倪抒音及高级顾问陈松曾任职 倪抒音还曾担任法定代表人 [7] - 快牛系采用换壳导流惯用手法 旗下贷上钱因高息被下架后未结清账单转移至芸豆分、借款大王等APP 且协议文件存在一致性 例如圆梦树与芸豆分注册协议完全一致 [7][8] 行业合作与资金流向 - 芸豆花作为助贷平台为第三方资金方导流 合作机构包括亿联银行、小米消费金融、江西裕民银行、重庆富民银行等多家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 [9] - 银行资金通过外包或分包方式间接流入违规平台 银行仅对接一级合作方但无法监控下游流量来源 导致资金流入高息网贷领域 [9] - 助贷业务存在管控漏洞 平台无资质却能长期开展业务并引导银行资金流入违规领域 反映穿透式监管执行不足 [9][10]
高薪扩张!精心设计的“债务规划”黑洞
北京商报· 2025-08-14 16:40
债务规划黑灰产现状 - 网贷债务规划业务通过公司化运作高薪扩张 多家公司以债务优化 信用管理 法律咨询等名义大量招聘 开出高达500元时薪招聘债务规划师 债务重组销售专员 [1] - 招聘岗位月薪普遍在5000元至3万元不等 部分公司公开传授逾期协商话术 如说服银行同意协商 债务优化方案设计技巧等 [2] - 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咨询对接 收集负债信息 建立服务微信群 规划报价 签署合同等 获客路径涵盖社交圈层 新媒体平台 图文平台及POS机行业精准渠道 [2] 黑灰产运作模式 - 非法中介形成信息 引流 物料 资金和法务五大模块流程化运作 通过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筛选目标客户 依托短视频平台 社交网络及线下渠道发布虚假广告 [2] - 部分机构提供伪造法律文书 虚假证明及标准化话术模板 为非法活动披上合法外衣 [3] - 资金流通过虚拟货币 多层账户等方式规避监管 增加追踪难度 部分律师参与反催收 投资维权 代理退保等环节协助规避法律风险 [4] 最新欺诈套路 - 黑灰产业呈现公司化运营趋势 中等规模以上组织具备完整公司架构 通过技术开发部门提升隐蔽性 [5] - 最新套路包括发布百分百解决债务 征信修复包胜诉等虚假广告 仿冒正规律所开设虚假网站 包装成法务人员骗取信任 承诺1-3年延期还款 减免全部息费等虚假承诺 [5] - 收取债务金额5%-10%的高额服务费 要求借款人邮寄手机卡或设置呼叫转移 切断与金融机构的正常沟通渠道 [5] 对借款人的危害 - 借款人支付高额服务费后可能面临黑灰产组织失联 既损失中介费又因错过协商时机面临更高违约金和不良征信记录 [6] - 借款人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的身份证 银行卡 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或被倒卖 引发电信诈骗 冒名贷款等二次伤害 [6] - 部分平台设债务转移陷阱 以债务优化套取用户信息 冒用身份申请新贷借新还旧 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6] 监管与平台打击措施 - 多地警方提示风险 网信办强调对以债务重组 债务优化为名收取砍头息的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8]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指出此类行为隐藏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可能诱骗消费者实施诈骗 [8] - 短视频平台严格限制定向准入 仅允许资质齐全的律师事务所推广 广告素材不得涉及反催收 恶意代理维权等内容 [9] - 多家网贷平台深化打击行动 加大线索排查 优化预警机制 升级维权服务 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债务问题 [10]
起底网贷黑产(下)|高薪扩张!精心设计的“债务规划”黑洞
北京商报· 2025-08-14 16:24
债务规划黑灰产运作模式 - 通过公司化运作高薪扩张 大量招聘债务规划师和债务重组销售专员 时薪高达500元 [1][3] - 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咨询对接 收集负债信息 建立客户服务微信群 规划老师做规划报价 签署合同等 [3] - 获客路径包括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等社交圈层 短视频内容生产和投流 贴吧和百度问答等图文平台引流 以及从POS机行业精准渠道获取客户资源 [3] 黑灰产模块化分工 - 非法中介依靠信息 引流 物料 资金和法务五大模块 [4] - 通过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精准筛选目标客户 依托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发布虚假广告 甚至通过MCN机构制作专业化引流内容 [4] - 提供伪造的法律文书和虚假证明 如医疗凭证和贫困证明 以及标准化话术模板 [4] - 资金流通过虚拟货币和多层账户等方式规避监管 增加追踪难度 [4] - 部分律师参与反催收和投资维权等环节 协助规避法律风险 [4] 最新套路与风险 - 在网络平台发布百分百解决债务和征信修复包胜诉等虚假广告 仿冒正规律所开设虚假网站 [5] - 包装成专业法务人员 骗取借款人信任 作出1至3年延期还款和减免全部息费等虚假承诺 [5] - 诱使借款人支付债务金额5%至10%的高额服务费 [5] - 要求借款人邮寄手机卡或设置呼叫转移 由法务代接催收电话 切断借款人与金融机构的正常沟通渠道 [5] - 借款人支付高额服务费后 黑灰产组织可能失联或无法兑现承诺 导致损失中介费并面临更高违约金和不良征信记录 [6] - 借款人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可能被打包倒卖 引发电信诈骗和冒名贷款等二次伤害 [6] - 出现平台设债务转移陷阱 以债务优化套取用户信息 冒用身份申请新贷借新还旧 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6] 监管与平台打击措施 - 多地警方提示风险 网信办强调对网上金融信息乱象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8]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指出所谓重组和优化隐藏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8] - 短视频平台严格限制定向准入 仅限资质齐全的律师事务所可推广 要求投放主体和实际提供履约服务的主体必须一致 [9] - 广告素材不得涉及反催收和债务优化等内容 [9] - 多家网贷平台深化打击行动 加大线索排查和优化预警机制 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债务问题 [9] - 需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 加大对黑灰产乱象信息传播账号的常态化巡查与处理 [9] - 需从制度上明确完善对债务协商类金融黑灰产的定义以及处罚管理依据 [9] - 监管与执法层面需填补针对债务优化等新型黑灰产的专项法规空白 明确合法协商与非法代理的边界 [9] - 金融机构应加强贷后管理能力 建立更透明和便捷的客户协商渠道 减少消费者寻求外部黑中介的动机 [9] - 需投入资源提升反欺诈技术能力并与监管和同业共享黑灰产信息 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 [9] - 金融机构应加强客户教育 明确告知逾期后果与合法解决路径 平台方需强化广告审核 对债务托管等内容进行过滤与风险提示 下架违规推广 [10]
直击现场!揭秘律所的“债务托管”生意
北京商报· 2025-08-14 16:01
行业现状 - 网贷债务托管行业存在大量以"律所"或"法务咨询"名义开展业务的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如"1至3年不用还钱""到期只还本金"等吸引负债人 [3][4] - 行业采用标准化运营模式,包括密集办公环境、统一话术模板、多平台广告引流等方式获客 [2][3][9] - 部分机构宣称已服务超1万负债人,本地化服务半径缩小至"数公里"范围以增强可信度 [3][9][11] 商业模式 - 核心盈利模式为收取服务费,单客户收费约6000元,承诺"先看方案再交钱,办不成全额退" [5][11] - 业务链条包含债务评估、代接催收电话、更换贷款预留号码等环节,声称能实现"停息挂账"和征信保护 [4][5] - 存在机构冒用律所名义或与实体办公场所不符的情况,某案例显示法务公司与律所办公地址重叠但法律关系不明 [10] 运营手段 - 通过互联网平台精准投放广告,搜索关键词如"网贷逾期"可触发本地律师咨询广告,广告宣称处理案件超10万件 [9] - 线下采用"面谈签约"方式增强信任感,要求查看负债人贷款App详情作为方案制定依据 [4][10] - 话术体系包含"拦截催收""减免利息违约金"等承诺,实际要求客户更换手机号由机构掌控通信渠道 [4][5] 法律风险 - 专业人士指出"代接催收电话"涉嫌妨碍债权债务沟通秩序,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逃废债行为 [7] -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逾期记录必须如实上报,所谓"不影响征信"的承诺违反法规 [7][8] - 网贷平台否认存在"3年停息挂账"政策,指出此类承诺缺乏法律约束力且可能涉及伪造材料 [8][12] 市场影响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上万条相关投诉,主要涉及收取服务费后未解决问题、虚假承诺及退款难等问题 [8] - 头部网贷公司将此类业务定性为金融黑灰产,指出其通过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等违法违规手段操作 [12] - 行业乱象导致消费者面临征信受损、法律诉讼等风险,监管部门需协同多方力量进行整治 [13]
起底网贷黑产(上)|直击现场!揭秘律所的“债务托管”生意
北京商报· 2025-08-14 15:59
行业运营模式 - 债务托管公司通过线下办公场所和电话营销开展业务 使用标准化话术模板吸引负债人[3] - 主要承诺包括1至3年免还款 到期只还本金 拦截催收电话 不影响征信等诱饵[3][5] - 服务费模式为"先看方案再交钱 办不成全额退" 单个客户收费约6000元[3][13] 业务操作细节 - 要求客户更换手机号码 由协商老师持有新号码并以客户名义与平台沟通[5] - 声称通过查看贷款App及资金方情况申请停息挂账时间[5] - 宣称已帮助超1万负债人 有公司声称处理案件超10万件 服务超8万人[1][12] 行业风险特征 - 代接催收电话行为涉嫌干扰债权债务沟通秩序 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逃废债[7] - 逾期记录仍会如实上报征信系统 无法通过"代接电话"或"更换号码"规避[8] - 所谓"3年不还款只还本金"方案缺乏法律约束力协议基础 可能涉及伪造材料[8] 行业生态变化 - 债务规划公司从线上转向线下本地化服务 实现"公里级"围猎[10] - 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地图软件投放广告 宣称执业时间超15年吸引客户[12][13] - 多家网贷平台将其定性为金融黑灰产 涉及恶意投诉等违法违规行为[14] 行业监管态势 - 实际业务已超出律师执业规范 非合理法律服务范畴[14] - 尽管展示律所资质 但债务优化模式本身涉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15] - 需要金融机构 平台方 监管部门及社会各方协同发力进行遏制[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