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融担模式

搜索文档
“24%+”市场,还能“下有对策”?
格隆汇· 2025-06-19 18:56
综合息费24%以上信贷业务现状 - 综合息费年化24%以上的信贷业务存在争议 但市场需求不会因新规突然消失 [1] - 助贷平台仍在观望该业务存续的可能性 认为市场将持续存在 [1] - 新规下发后24+业务空间接近被抹除 但实操层面存在规避可能 [1][2] 新规下的潜在规避路径 - 产品设计可能通过"24%+平台服务费"或"24%+平台权益"等方式避开综合融资成本计算口径 [2] - 通过引导用户购买非金融权益(如娱乐餐饮会员) 使收费看似与贷款产品脱钩 [2] - 新规未明确限制小贷/保险/信托等其他主体 可能通过"小贷+信用保证保险"模式持续24+业务 [3] - 众安在线旗下众安贷采用该模式快速起量 可能成为其他平台的借鉴对象 [3] 替代模式的限制因素 - 小贷公司面临资本杠杆限制 需通过增资/ABS发行/金融机构借款扩大规模 [4] - 小贷新规要求与银行联合贷款时单笔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形成杠杆约束 [4] - 属地监管原则不可突破 模式可持续性存在争议 [4] 行业应对与未来趋势 - 头部平台正加速配合银行完成名单制 24+市场已出现供血不足现象 [5] - 双融担模式(两家融担公司分摊风险)曾被用于规避利率监管 现已被新规堵死 [6] - 民营银行和小型城商行净息差加速收窄(一季度已破4%) 面临更大转型压力 [6] - 行业共识是24+市场非长久之计 头部机构已逐步退出该业务 [5][6]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22:19
行业格局变化 - 对24%—36%年化利率助贷产品是否终止的担忧正在改变助贷行业格局 [1]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留守银行提高资金合作报价至年化8% [8] - 主营24%—36%年化利率客群的助贷机构因合作资金减少而压缩营销开支和运营成本 [8] - 部分助贷机构开始将24%—36%年化利率客群流量转卖给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 [8] 银行撤资影响 - 多家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不再续签助贷资金合作协议 [11] - 银行总行基于审慎经营考虑,更倾向与行业头部、已上市的助贷机构合作 [13] - 银行对合作助贷机构的准入门槛提高,重点评估注册资本、风控能力、数据质量等核心指标 [13] - 助贷机构投向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量仅有去年底的约60% [14] 助贷业务成本与盈利 - 资金成本涨至8%,助贷业务盈亏平衡点对应的年化利率涨至30%—34% [15] - 部分银行开出年化8%的助贷资金合作报价 [8] - 助贷机构在分润模式中向银行支付8%的资金成本,并将银行利润提高至5% [25] 政策与合规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7] - 双融担模式或将退出市场,导致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操作路径收窄 [21][22] - 部分中小城商行与农商行对参与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有兴趣,但关注"异地展业"风险 [24] 行业未来趋势 - 合规成本高、客群质量差的中小助贷机构可能退出市场,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9] - 助贷行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加强 [15] - 部分助贷机构押宝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不会终结,但只做超短期限业务以防范政策风险 [25]
助贷新规倒计时:平台加速转型,"双融担"退场在即
第一财经· 2025-04-27 20:16
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自10月1日起施行,针对互联网助贷模式提出全面规范要求 [1] - 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需开展差异化风险定价,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1] - 综合贷款利率超过24%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直指此前助贷市场中"双融担"等灰色操作 [2][3] 市场关注焦点 - "双融担模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部分助贷平台通过引入多家担保机构加收费用,将实际年化成本推高至36%及以上 [3] - 银行需披露助贷机构白名单,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 [4] - 名单制管理将倒逼银行加大对合作助贷机构的把关力度,助贷机构准入门槛大幅提升 [4] 银行应对措施 - 银行告别资金批发的"躺赢"模式,逐渐出清高风险助贷机构,控制资金投放节奏 [1] - 部分银行将权限收归总行,统一规范与助贷机构间的合作模式 [1] - 银行正加紧摸排合作的助贷机构,陆续终止与一些高风险助贷机构的合作 [5] - 银行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助贷机构违规行为,要求平台在"0手续费""最低利率"方面谨慎表述 [6] 助贷平台反应 - 助贷平台加速调整业务模式,中小机构全力冲刺最后窗口期,积极寻求合规转型 [1] - 部分平台预计未来受到新规冲击较大,已开启冲刺模式,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8] - 中小助贷平台规划后续整改方向,探索会员收费模式等监管更不敏感的方式 [9] 行业洗牌趋势 - 助贷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小机构或将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10] - 头部流量巨头如蚂蚁、京东等已形成"护城河",而小型平台原有业务模式将彻底颠覆 [10] - 银行选择助贷机构的标准变化,优先考虑头部互金机构的风控水平和服务质量 [11] - 银行或转向建立自营渠道,积累客户数据并减少合规风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