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攻守兼备红利策略
icon
搜索文档
攻守兼备红利策略的轮动增强
长江证券· 2025-11-28 19:11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攻守兼备红利策略(原策略)**[18] * **模型构建思路**:采用类指数分层选股的方式,旨在通过多维度合成防御性和进攻性得分,在稳健组合内选择进攻性好的股票组合来战胜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18]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股票池筛选**:在中证全指成份股中筛选出连续分红的高股息股票池,筛选标准包括: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和日均成交额均在前80%;过去三年连续现金分红且每年税后现金股息率均大于0;过去一年股息支付率剔除前5%和负值;过去两年现金股息均实现正增长[18][21] 2. **防御性筛选**:在高股息股票池中,使用3年平均股息率TTM、480个交易日下行波动率、3年扣非ROE均值/标准差合成防御性得分,降序排序保留前30%个股,形成高股息防御股票池[18] 3. **进攻性筛选**:在高股息防御股票池中,使用预测股息率、相对动量240_20、单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合成进攻性得分,降序排序保留前30或50只个股[18] 4. **组合构建**:对最终选出的股票采用股息率TTM加权,并控制银行个股数量占比上限在20%,形成月频或季频调仓策略[18] 2. **模型名称:轮动增强后的攻守兼备红利策略**[11][74] * **模型构建思路**:保留原策略分层选股的第一步防御性筛选,在第二步筛选时根据宏观预期修正信号,动态调整防御性得分和进攻性得分的权重,以进行风格轮动,提升组合表现,特别是回撤控制能力[3][11][7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股票池与防御性筛选**:与原策略相同,先筛选高股息股票池,然后计算防御性得分并保留前30%个股[11][74] 2. **轮动规则**:根据宏观预期修正信号(EWMA)决定第二步筛选的得分合成方式[11][74] * 当宏观预期上修时:仍仅使用进攻性得分筛选个股(即权重为100%进攻性得分)[74] * 当宏观预期下修时:使用综合得分筛选个股,综合得分 = 0.5 × 进攻性得分 + 0.5 × 防御性得分[74] 3. **最终筛选与组合构建**:根据上述轮动规则得到的得分,降序排序保留前30只个股,保留银行股数量占比不超过20%的要求,采用月频调仓,股息率TTM加权[74] * **模型评价**:轮动增强后的方案,回撤控制角度提升较明显[3][11]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攻守兼备红利策略(原策略)**[25][30] * 年度收益(全区间年化):14.88%[83] * 最大回撤(全区间):27.88%[83] * 年化波动(全区间):18.00%[83] * 胜率(全区间):未直接提供,分年数据见原文表1、表2[25][30] * 夏普比(全区间):未直接提供,分年数据见原文表1、表2[25][30] * 超额收益(相对中证红利全收益,全区间年化):未直接提供,分年数据见原文表1、表2[25][30] * 信息比率(IR)(全区间):未直接提供,分年数据见原文表1、表2[25][30] 2. **轮动增强后的攻守兼备红利策略**[80][83] * 年度收益(全区间年化):15.32%[80][83] * 最大回撤(全区间):24.37%[80][83] * 年化波动(全区间):17.66%[80][83] * 胜率(全区间):66.39%[80] * 夏普比(全区间):0.89[80] * 超额收益(相对中证红利全收益,全区间年化):6.12%[80] * 信息比率(IR)(全区间):0.88[80]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防御性得分**[18][75] * **因子构建思路**:综合衡量股票在分红稳定性、风险控制和盈利质量方面的防御属性[18]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防御性得分由以下三个因子按指定权重合成,每个指标先进行排序分位化处理(除下行波动率降序排序外,均升序排序)[75] * 3年平均股息率TTM:权重 0.5 * 480个交易日下行波动率:权重 0.3 * 3年扣非ROE均值/标准差:权重 0.2 2. **因子名称:进攻性得分**[18][75] * **因子构建思路**:综合衡量股票在未来分红潜力、价格趋势和盈利增长方面的进攻属性[18]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进攻性得分由以下三个因子按指定权重合成,每个指标先进行排序分位化处理后升序排序[75] * 预测股息率:权重 0.5 * 相对动量_240_20:权重 0.3 * 单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权重 0.2 3. **因子名称:预测股息率**[49] * **因子构建思路**:使用过去平均股息支付率和分析师预测净利润来估算未来的股息率[4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预测股息率 = 过去三年股息支付率均值 * 分析师一致预测净利润 / 最新总市值[49] 4. **因子名称:三年平均股息率TTM**[49] * **因子构建思路**:使用近三年的股息率TTM数据进行平滑,以反映更稳定的分红水平[4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三年平均股息率TTM = (当前股息率TTM + 12个月前股息率TTM + 24个月前股息率TTM) / 3[49] 5. **因子名称:扣非净利润Q同比**[49]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公司最新单季度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情况[4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扣非净利润Q同比 = (最新单季度扣非净利润 - 去年同比期单季度扣非净利润) / abs(去年同比期单季度扣非净利润)[49] 6. **因子名称:3年扣非ROE均值/标准差**[49]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公司近三年扣非ROE的稳定性,比值越高说明盈利越稳定[4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3年扣非ROE均值/标准差 = 最近三年年报扣非净利润均值 / 最近三年年报扣非净利润标准差[49] 7. **因子名称:相对动量_240_20**[49]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当前价格相对于过去一段时间(剔除近期)最高点的位置,反映趋势强度[4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相对动量_240_20 = 当前股价 / (最近240交易日至最近20交易日之间的220个交易日收盘价最大值 - 最近240交易日至最近20交易日之间的220个交易日收盘价最小值)[49] 公式为:$$相对动量\_240\_20 = \frac{当前股价}{Max(Close_{t-240}, ..., Close_{t-20}) - Min(Close_{t-240}, ..., Close_{t-20})}$$ 8. **因子名称:480日下行波动**[49]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在过去480个交易日中下跌日的波动率,反映下行风险[4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过去480个交易日中日跌幅数据的标准差[49] 因子的回测效果 *(注:报告中对单个因子的回测效果主要体现在多空组合的分析师预期检验和收益检验中,并未提供类似模型的综合回测指标(如年化收益、最大回撤等)。检验结果以回归系数和P值形式呈现,表明因子在不同宏观预期下的有效性,具体数值详见原文表5至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