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强检市场

搜索文档
中国汽研(601965):智能网联强检落地将至,看好汽车检测行业空间扩容与格局重塑
东吴证券· 2025-07-22 19:3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考虑L2国标落地对公司业绩有较多增量,维持2025年营收预测54.7亿元,提高2026 - 2027年营业收入为70.0/83.9亿元,维持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1.1亿元,提高2026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3.9/17.2亿元,对应PE分别为17/14/11倍 [3] - 中国汽研是国内领先汽车技术研究与服务平台,业绩稳健,智能网联强检落地有望驱动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扩容50%,公司产能布局充分,有望巩固头部地位获取更多份额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汽研:高壁垒强检行业龙头 - 发展历史:中国汽研前身为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2012年上交所上市,2023年并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与检测平台,聚焦“安全”“绿色”“体验”领域 [14] - 股权变更:2023年原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等将53.21%股权无偿划转给中国中检,实控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可实现协同发展 [16] - 股权激励:公司发布多期股权激励,覆盖核心骨干,“股权激励3”解锁指标主要在2024 - 2026年考核,核心指标加权ROE不低于9%,净利润复合增速大于10% [21] - 试验场资源:公司试验场资源丰富,覆盖核心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完善测试体系,目前投产多个试验场,华东总部基地投资超23亿元,计划2025年底投产 [23][24] - 业务拓展:2019年布局海外标准检测资质,2025年初组建海外事业部;2024 - 2025年推进业务整合;2024年9月发布“中检车服”品牌,筹建后市场事业部 [25] - 财务分析 - 利润表:技术检测业务稳步增长,盈利中枢上移,2024年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达87.82%,剥离低利润率业务拉动毛利率抬升 [28] - 资产负债表:多项在建工程已投产,华东基地预计2025年底投产,产能增长空间广阔,资本开支与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相关性高,资产利用效率较高 [34][40][43] - 现金流量表: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增加额为 - 5.66亿元,主要因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变长和战略扩张 [48] 智能网联检测行业:关注具备资质、经验、场地能力的第三方机构 - 测试评价准则:主流是“多支柱法”,包括审核和认证、虚拟仿真测试、场地测试、道路测试 [51] - 政策准许上路测试:2022 - 2024年多个政策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首批L3、L4级别产品进入试点 [52] - 政策趋向:2018年开始多个政策提出或倡导第三方机构承担智能网联检测职责,《建设指南》要求有资质、经验的机构承担检测职责 [56][57] - 评价检测机构核心要素 - 资质:我国仅六家机构具备政府主管部门全面授权检测资质,中汽中心和中国汽研检测业务最完备 [62] - 经验:中国汽研和中汽中心具备汽车指数评价能力,行业初期具备此能力往往有“定价权” [64] - 汽车指数评价:拥有该能力意味着具备严谨评价规程和较多评测经验,中国汽研IVISTA和中汽中心C - NACP评测体系成熟 [66][67] - 试验场 - 政策驱动建设:2018年后政策推动智能网联试验场建设从零到一,2021 - 2022年多项政策规范建设 [69] - 测试结果互认:2019 - 2020年提出测试结果互认倡议和路线图,是行业标准化标志 [72] - 市场驱动阶段:行业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力,自动驾驶产业进入商业模式验证阶段 [75] - 龙头机构优势:汽车检测试验场资本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近两年在智能网联试验场投入大的机构具备先发优势 [79] 智能网联检测行业:智能网联检测强检化,行业空间扩容 - L2国标落地渐近:2025年6月《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公示,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汽研等,强调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85] - 欧洲标准对比:UN - R79是基础转向控制法规,UN - R171是L2中高阶智驾认证标准,出口欧洲的L2级车型需同时满足 [87] - 新车强检市场 - 市场扩容:新车强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且有扩容趋势,需求端新车推出频率提升、新能源渗透率抬升,政策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政策推动项目数量和检测价格提升 [90][91] - 国标影响:保守估计L2国标落地有望拉动乘用车强检市场扩容50%以上,乐观估计扩容180% [93] - 公司优势:中国汽研上市早、市值高、融资能力强,产能扩建有资金优势,看好市占率持续提升 [96]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54.7/70.0/83.9亿元,同比增速+17%/+28%/+20%,归母净利润为11.1/13.9/17.2亿元,同比增速+23%/+25%/+23%,对应PE分别为17/14/11倍,维持“买入”评级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