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坏死

搜索文档
Mol Cell 封面论文:王晓东院士团队揭示程序性坏死引发炎症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06 07:58
程序性坏死机制研究 - 程序性坏死是一种促炎性、裂解性细胞死亡方式,由MLKL蛋白执行,RIPK3会使MLKL发生磷酸化并转移到质膜导致膜破裂[2] - 研究发现MLKL在诱导程序性坏死时通过释放线粒体DNA(mtDNA)激活cGAS-STING通路,导致干扰素β(Ifnb)表达上调,这一过程独立于细胞膜破裂[3][7] - 磷酸化的MLKL(pMLKL)会转移到线粒体并诱导微管依赖的线粒体DNA释放[7] 炎症性肠病治疗发现 - 在程序性坏死介导的炎症性肠病(IBD)小鼠模型中,STING抑制剂能加速肠道炎症消退[3][10] - 干扰cGAS-STING通路可减轻炎症并促进肠道恢复[7] - mtDNA-STING信号轴驱动程序性坏死相关的肠道炎症[8] 研究核心发现 - 程序性坏死过程中pMLKL会引发线粒体DNA(mtDNA)的释放[8] - 程序性坏死诱导mtDNA-cGAS-STING依赖的干扰素β(Ifnb)表达[8] - 微管的完整性对于mtDNA释放至细胞质是必需的[8] 研究意义 - 研究深化了对程序性坏死的理解[3][10] - 对IBD治疗具有积极意义[3][10] - 揭示了MLKL通过两种方式引发炎症:释放DAMP信号和导致线粒体DNA泄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