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速干
icon
搜索文档
运动品牌扎堆卷“凉感”,不全因天气热
36氪· 2025-08-29 08:07
防晒衣市场竞争态势 - 各大运动品牌及休闲服装品牌纷纷进入防晒衣赛道 产品UPF防晒值已突破2000 而国标最高防护等级仅为UPF50+(阻挡率98%)[1] - UPF50与UPF2000在消费者认知中差异缩小 防晒功能逐渐成为基础配置[1] 凉感概念市场表现 - "凉感"搜索量在抖音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6776 2023年7182 2024年飙升至4.8万(同比增长264.50%) 2025年突破5.4万(增长41.23%)[1] - 防晒凉感面料制成的"夏日薄系"单品站外声量同比激增190% "冰感""冷感""绵绵冰"等衍生词汇同步涌现[1] 品牌产品战略布局 - 安踏推出冰肤科技系列 阿迪达斯推出搭载CLIMACOOL清风科技的冰风Tee 蕉下推出AirLoop3.0黑科技凉感纤维[2] - 鸿星尔克极地云冰棉T恤宣称"世界持续凉感时间最长的棉质T恤"[2] 凉感技术区域特性 - 凉感是高度本土化概念 欧美市场以吸湿速干为主 亚太市场(尤其中国)因日常出行和轻户外场景需求对凉感更敏感[5] - 亚太地区凉爽面料市场预计复合年增长率达9.1% 为全球最快增长区域[5] 消费场景差异化 - 中国户外消费呈现生活化、轻量化特征 以郊野徒步、城市慢跑、露营等"轻户外"为主 欧美则以高强度户外活动为主[7] - 小红书指出"轻量体验"位列影响用户运动户外行为的六大趋势首位[7] 凉感产品市场定位 - 凉感服饰填补市场空白:比普通T恤更具功能卖点 比专业运动服更日常实穿[7] - 高温纪录刷新推动冰凉贴、凉感抱枕到凉感服饰形成巨大"降温消费"市场[7] 营销策略转型 - UPF防晒值营销进入疲劳期 品牌竞争同质化严重[8] - "凉感"概念降低教育成本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展示 推广成本极低[8] 产品溢价策略 - 基础款T恤心理价位难超百元 添加"凉感""防晒""抗菌"等功能后可实现更高定价[8] - 功能叙事为品牌提供更强购买理由和溢价空间[8] 可持续发展结合 - 凉感衣物可减少对空调等制冷设备依赖 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10] - 材料研发引入生物基聚酯纤维等可再生原料 将凉感功能与可持续路径结合[10] 凉感技术原理分类 - 增强面料导热性能:添加玉石粉、云母片等矿物质[12] - 提高织物吸湿导水能力: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如优衣库AIRism系列、Coolcore技术)[14] - 微胶囊相变材料:吸收转化热量(如Outlast®技术)[16] 国际品牌技术矩阵 - Nike的Dri-FIT ADV使用聚酯纤维+尼龙网眼 克重150-200g/m² 价格$12-18/码[17] - Columbia的OutDry Extreme®使用尼龙+无PFC涂层 克重190-230g/m² 价格$20-28/码[17] - Uniqlo的AIRism®使用棉+聚酯超细纤维 克重120-160g/m² 价格$8-14/码[17] 中国品牌技术统计 - 鸿星尔克极地云冰棉TM使用棉+纳米木糖醇凉感涂层 克重180-220g/m² 价格¥8-12/码[18] - 安踏冰感科技2.0使用聚酯纤维+玉石颗粒 克重160-200g/m² 价格¥10-15/码[18] - 特步冰氧科技使用聚酯纤维+微胶囊相变材料 克重140-180g/m² 价格¥9-13/码[18] 行业标准规范 - 中国国家标准GB/T 35263-2017规定接触凉感系数(Q-max)≥0.15 J/(cm²·s)为具凉感性能[18] - 持续凉感标准T/CNGA 23-2021计算穿着一小时后的凉感效果 但目前市面产品罕有应用[19] 技术发展瓶颈 - 多数凉感产品仅提供瞬时凉感 持续凉感技术是行业突破难点[23] - 防晒衣吸收紫外线后能量转化为热量 导致衣物闷热 未来需发展反射型防晒技术[23] 未来发展方向 - 开发凉感功能可视化(如迪桑特在后背设计凉感印花)实现功能性外显[24] - 叠加吸湿速干、抗菌、防晒、耐磨等复合功能属性及多场景应用[24] - 材料技术IP化与品牌化(如CoolMax®、GORE-TEX®模式)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