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在新能源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锂电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需通过技术创新、模式调整应对全球化成本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欧美与东南亚市场选择合适扩张路径,通过本地化运营实现长期竞争力 [1] 全球化战略调整:应对成本与政策挑战 - 蜂巢能源因欧美电池产业工业化进程不达预期,重新评估欧美重资产模式可行性,决定采用轻资产或轻资产 + 重资产合作模式,先以外贸为主,条件成熟后再建研发和生产基地 [1] - 杉杉科技指出负极材料国际化面临环保、电费、电力供应、劳动力等多方面挑战,民族产业国际化需配备法务团队并争取政策支持,其芬兰十万吨产能布局接近完成订单分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拓展市场 [1][2] - 新宙邦通过收购业务、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全球业务,美国工厂建设推进,强调全球化和本地化平衡重要性,成功依赖创新、技术、合规性、自主知识产权积累和企业品牌建设 [2] - 天奈科技全球化以品质为核心,通过研发和规模化降本,优化内部流程并推进海外工厂布局扩大产能,美国堪萨斯州工厂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德国工厂在建 [3] - 科达利国际化步伐较早,在德国、匈牙利、瑞典等地建立多个生产基地,认为中国锂电池技术在欧美市场有优势,但未来欧美本土电池厂兴起后竞争将更激烈,企业出海需评估风险 [3][4] 区域市场策略:欧美与东南亚的差异化路径 - 蜂巢能源认为美国市场潜力大、利润高,但不盲目进入,与美国本土企业合作做准备 [5] - 杉杉科技选择海外基地谨慎,认为东南亚政策宽松,正密切考察为第二基地建设做准备 [5] - 新宙邦在波兰开展社区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对美国市场有信心,俄亥俄州工厂即将开工,准备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本土化布局 [6] - 科达利认为欧洲本土电池厂整体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欧美本土电池企业会崛起,中国电池企业需应对本土化竞争,尽早进入美国市场有优势,建议有产能企业提前布局 [6][7]
聚焦本地化:中国锂电企业全球发展的关键路径
高工锂电·2025-01-27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