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基负极产业化“四问”
高工锂电·2025-02-03 12:35

摘要 需求与产能何时同步, 技术与成本如何突围? 过去一年,包括硅氧、传统研磨硅碳、新型多孔硅碳等在内的硅基负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消费电子端渗透率有所提升,动力电池端示范项目相继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也积极扩产。 然而,在需求释放、性能突破与产能爬坡的多重推动下,行业仍面临着诸多掣肘与现实考验,有待 进一步厘清其背后的驱动逻辑。 与连续数年的市场预期相比,硅基负极规模化应用始终未能实现突破。这也值得业界对其发展路径 提出更深层次追问:究竟是下游需求的释放推动上游产能的全面放量,还是必须依赖技术突破与成 本下探,才能真正撬动下游更大规模的应用? 追问一:需求终端真的准备好了吗? 表面上看,硅基负极的市场需求已全面铺开。 在消费电子领域,华为、小米、vivo、OPPO、荣耀等主流手机品牌均宣布 在部分新机型中搭载 硅基负极,且呈现出从旗舰向中低端(2000元以下)渗透 的趋势。 叠加AI手机驱动的新一轮换机需求,市场预计至2027年底内置AI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规模将超过 5亿。 内置大模型对电池续航提出更高要求,有望进一步带动硅基负极出货增长。 其他小电池市场同样存在刚性需求。以电动工具为例,其对硅基负极的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