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
中国经济网·2025-02-12 08:55
【观者有心】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从国家层 面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保护工作。 仅仅20余年时间,在继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统的基础上,非遗保护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令人瞩目的文 化传承与传播的热潮。 在此过程中,"非遗"标签的误用或滥用,使得对商业价值的追求凌驾于对传续非遗整体价值的考量。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我们须对前述现象保持高度警惕,确保 非遗的传续和发展不被简化或曲解。 非遗不能被抽绎为象征性标签在中国,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一直备 受关注。 这种关注既契合国人的历史情怀,也有助于大家从历史进程中获取对自我文化的认知,增进对非遗的理 解。 然而,当这种关注遭遇泛非遗化现象时,很可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转化为一种谋求文化合法性的手 段,即通过过度构建当前实践与既往传统之间的紧密关联,将非遗抽绎为历史感与传统性的象征标签, 随意贴附在当下的文化实践和文化产品上,赋予相关实践和产品看似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 此来获得关注或获得某种加持。 在这一过程中,非遗的价值被狭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