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加速融合 - 数字技术以各种形式融入企业原有技术体系,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微服务、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4] - 微服务架构具有小型化、去中心化、可扩展和松耦合的特点,大数据技术则具备体量大、速度快、多样性和可视化等优势[4] - 云计算技术通过资源池化、快速弹性、服务化和标准化等方式提升效率,人工智能则通过学习能力、推理能力、语言理解和自适应性推动智能化转型[4] - DevOps实践的普及正在改变IT运营,通过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流程,实现更快的软件交付和更紧密的开发与运营团队协作[4] - 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多云和混合云策略,要求IT能够管理多个云平台和本地环境,容器化技术和微服务架构正在改变应用程序的部署和管理方式[4] 创新与风险兼顾的研发管理体系 - 企业科技运营组织模式从集中式向联邦式转变,联邦式模式强调自治与合作并存、分权与集权平衡,激发各技术条线的创新和市场适应性[17] - 需求管理通过PPR、PER和PIR三种模式承载DevOps开发模式,PPR遵循项目管理方式,PER和PIR遵循需求管理方式[18] - 三种开发模式(瀑布模式、增量迭代模式和敏捷模式)支持不同场景的需求实现,在高频发布场景下保证生产发布的质量[19] - 需求管理从单向接收业务部门诉求转向以场景驱动,建立价值流漏斗,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全价值链交付[21][22] - 度量体系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持续提升研发流程的效率、保证规范的执行、提升质量和效率,确保技术目标与业务目标协调[25] 高效稳定的IT服务与运营体系 - SRE稳定性时空通过四个维度(稳定性保障体系指标度量、稳定性保障对象、技术管理和运维活动、制度)支撑整个稳定性保障作业[27] - 联邦制SRE模式倡导SRE文化,推行联邦制SRE运维模式,促进研发、运维高效协作,各团队SRE为"邦",科技运营团队统筹共性体系[29][30] - 服务容量和业务容量通过建立服务SLO稳定性标准,明确服务稳定性量化标准,基于标准观测服务状态,形成完备的稳定性度量体系[31] - 发布管理采用蓝绿发布、金丝雀发布和滚动发布模式,灵活多样的部署流水线自动触发代码检查和自动测试,提升发布速度和质量[32] - CMDB配置管理通过明确数据owner职责要求,以消费驱动数据准确性,建立数据校验规则和问题闭环机制,提升数据准确性[34] IT运营价值创造与能力建设 - 实现IT运营价值创造需要完成从传统模式到新IT模式的转变,包括架构轻量化、持续化交付、管理自动化等[13] - IT运营价值目标需要具备六项能力:连续性保障能力、快速交付能力、数据决策能力、IT服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运营协同能力[15] - 问题管理通过明确整改方案,有效追踪改进过程和效果,包括问题控制、错误控制、主动性问题管理和问题报告等关键活动[37] - 科技服务台作为用户和IT部门的唯一接口,通过集中方式提供服务,补足对故障全生命周期完整管理的能力[39][40] - 服务台通过统一服务窗口、中介服务请求和开启服务流程,为IT用户提供支持,面向业务输出价值[42]
高质效创新组织 数字化时代下科技运营转型探索实践
马上消费金融·2024-10-14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