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

搜索文档
在德令哈,与星空对话(足迹)
人民日报· 2025-07-30 07:03
德令哈观星资源 - 德令哈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拥有纯净夜空和极低光污染,是天文观测的理想地点[2] - 柏树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设有观星台,陈列公元8世纪的敦煌星图,记录1350多颗星星[2] - 当地融合古今天文文化,现代天文望远镜与古代星图形成对话[3] 天文观测设施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坐落于德令哈,配备大型望远镜捕捉遥远星光[3] - 德令哈天文科普馆提供专业观测设备、VR宇宙漫游和互动展项,开展科普教育[5] - 当地观星点配备专业人员指导星座辨识和星轨拍摄,吸引天文爱好者及学生研学[4][5] 观星装备与活动 - 初学者推荐使用7×50毫米或10×50毫米双筒望远镜,进阶爱好者可选择80毫米以上天文望远镜[5] - 三脚架、红光手电筒为观星必备装备[5] - 德令哈依托柏树山、托素湖等观星点,形成特色星空文化旅游[5]
公益助力星空梦:“益起看星空”行动为青少年打开宇宙视窗
华夏时报· 2025-07-14 07:59
天文科普教育现状 - 天文学作为"母学科"具有文理兼修特性,能激发青少年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对科技强国建设有重大意义 [2] - 中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25)》明确提出要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 [2] - 当前面临三大困境:科学课师资短缺(非专职教师占比高)、基础教具匮乏(如望远镜)、优质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 [5][6] 公益项目执行细节 - "益起看星空"项目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伊利集团资助,已向内蒙古15所学校捐赠6000套"天文探索盒"教具包 [3] - 项目采用"城市师生志愿者+本地教师研讨会"双线模式,中关村二小师生现场开展互动科普教学 [3][9] - 分两期实施:首期向乌兰察布11校捐赠2000套教具,二期组织98名内蒙古师生赴北京天文馆及兴隆观测基地研学 [6] 行业需求与未来规划 - 光污染导致暗夜观测条件恶化,专家呼吁建立城市周边暗夜保护区(肉眼可见银河概率较20年前大幅下降) [9][10] - 2025年计划扩展至四川省西昌市,目标捐赠量提升至12000份教具,并增加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模块 [10] - 项目创新采用"学生教学生"模式,通过同龄人视角提升科普效果,激发跨地域天文学习热情 [9] 教育资源配置差异 - 县域以下学校天文教具覆盖率不足,乡村学生望远镜使用率显著低于城市 [5] - 教师结构问题突出:边远地区科学教师多由地理/物理教师兼任,缺乏系统天文知识培训 [5][6] - 内蒙古受益学校反馈:现有课本天文内容浅显,文科背景教师讲授深度科学知识存在困难 [5]
北京科技周期间,市科研院多家实验室将向公众开放
新京报· 2025-05-20 21:25
北京科技周活动内容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4家单位将面向公众开放科技创新平台,包括理化中心西三环场所实验室、智慧健康养老与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天文馆宇宙实验站、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 理化中心西三环场所实验室计划于5月27日面向大学生开放,拥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飞行时间质谱等国内领先分析仪器,支撑航空航天材料测试等研究工作 [1] - 智慧健康养老与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科普基地,设置20项科普展项,公众可体验家庭养老床、健康营养配餐等 [1] 实验室具体功能 - 北京天文馆宇宙实验站是集观察、讲座、实验为一体的天文科普平台,将抽象天文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探索体验 [2] - 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实验室参观、营养科普长廊讲解等形式,向公众传递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健康体重管理等科学知识 [2] 配套科普活动 - 市科研院将举行"科启万象·博物馆巡游"活动,包括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特色活动 [2] - 特色活动包括"跃动自然——标本零距离活动"、"夜探麋鹿苑"、"月球历法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宇宙少年团"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