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企业“基础研究不敢投”困局,上海发布全国首个支持政策
第一财经· 2025-08-04 22:02
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从三个方面共九条内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1] - 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有较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企业,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财政补助 [1] - 政策旨在解决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结构性问题,优化基础研究多元投入结构 [2][4]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3年全国企业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为77.7%,但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3] - 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是基础研究主力军,2023年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2%和31.6% [3] - 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1%,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相比国际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3][4] 探索者计划 - "探索者计划"始于2021年,合作企业从最初2家扩展到22家,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5] - 计划引导企业凝练科学问题,由企业与上海市科委共同出资、管理基础研究项目 [5]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近三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20%以上 [5] 基础研究支持机制 - 上海市国资委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国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启源基金会",由16家市属国企共同捐赠 [15] - 基金会发布第一批20个基础研究"揭榜挂帅"需求清单,对成功项目给予捐赠支持 [15] - 上海市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中近20%源于企业,校企已联合共建近千个研究平台 [16] 政策具体措施 - 提高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专家库中企业专家比例,更多采纳企业评价 [5] - 支持企业设立或捐赠基础研究公益基金,按基金会投入的50%给予共同支持 [9] - 谋划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17]
城市更新里的科技范儿
人民日报· 2025-08-04 11:08
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 - 上海张园采用"步履式移位"成套技术将7500吨重的华严里建筑群整体移动70米并成功归位 该技术使用432个"机器脚"实现日行10米的精准移位 相比传统方法显著提升安全性和效率[5][6] - 张园东区18幢历史建筑通过该技术实现组团式移位 在保留石库门风貌的同时完成地下空间开发 形成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新模式[6] - 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步进式自行走装置已应用于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 通过增加地下室解决噪音问题 使80年老建筑功能升级[2]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 - 拉萨八廓古城运用三维扫描和无人机航拍技术为56座古建大院修缮提供精准数据 保持1.33平方公里核心区历史风貌完整性[7] - 古城部署数字系统实现人流预警监测和路灯智能管理 地下管网配备智能水务与燃气感应 形成覆盖6.24万居民的智慧安防体系[8] - 拉让宁巴达热大院改造后引入15家旅拍工作室 通过二维码导览等科技手段使600年历史建筑成为"网红"打卡地[7][9] 城市安全监测技术 - 合肥市建成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监管平台 已为4000户餐饮机构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实现泄漏自动关阀并拨打业主电话的智能防护[10] - 清华大学合肥研究院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络 实时监控燃气/供水/桥梁等基础设施 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响应机制[11] - 该院研发的巨灾科学中心平台体系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计划推进极端灾害预警工程建设 提升高密度城市的安全韧性[11]
陕西支持企业从高校院所选聘“科技副总”
陕西日报· 2025-08-03 08:23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期间应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梳理企业创新需 求;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攻关、研发新产品等,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深 度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帮助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培养创新人才和团 队,开展技术培训,推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同时,"科技副总"接收企业应积极 与其派出单位开展科研合作,明确聘任期限、权利与职责任务、管理评价、薪酬待遇、成果归属、收益 分配、保密义务以及履职期满竞业限制等事项。(记者 张梅) 选聘"科技副总"的企业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运行满1年以上,有持续研 发投入;应管理规范且符合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要求;不应为拟选聘"科技副总"本人及所在高 校、科研院所创办或入股企业;应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等方 面科技人才需要,提出明确的"科技副总"岗位需求;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 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我省重点产业链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的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应 为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正式或签订3年(含)以上聘 ...
合肥机场携手中科院安光所开展机场大气监测研究成果丰硕
中国民航网· 2025-07-28 16:56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方明杨、吴锋 报道:飞机尾气有哪些成分组成?不同飞机排放的尾气相同吗?如何 为机场空气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合肥机场与安光所的联合研究成果,为机场大气污染排放的精准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为机 场规划建设、空气质量改善以及人员健康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下一步,合肥机场将与中科 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民航事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 的高水平保护,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许浩存 校对:李佳洹 审核:韩磊) 自2019年9月30日开始,安徽民航集团所辖合肥机场即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桂华侨 团队,就机场大气观测项目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机场大气环境监测难题。研究团队明确目标,全力攻克 技术难关,经过几年时间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主设计研制了开放光路紫外差分吸收光谱遥 测系统、开放光路傅里叶红外光谱多组分遥测系统、机场大气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网格化感知系统3项新 产品;构建的机场大气"点—线—面"立体综合观测系统实现了对污染气体、温室气体、颗粒物排放及其 空间分布的立体监测,获取了一架飞机在滑行、起飞、降落等工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转让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15.3%股权
齐鲁晚报· 2025-07-28 16:53
股权转让信息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开挂牌转让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15.33333%国有股权,转让底价为257.8863万元,披露期持续至2025年8月21日 [1] - 转让标的对应评估值为254.9841万元,以2024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资产总额1,903.32万元,负债总额541.41万元,净资产1,361.91万元 [1] - 转让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持股比例将从30.67%降至15.33667%,原股东已放弃优先购买权,管理层不参与受让,不会导致实际控制权转移 [2] 公司基本情况 - 山东新一代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7月22日,注册资本1500万元人民币,注册地位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 [1] - 业务范围覆盖标准化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和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新技术领域 [1]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38.073万元,利润总额20.9825万元,净利润20.9825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4.68万元,利润总额17.68万元,净利润17.68万元 [1] 股东结构 - 转让前股东结构:济南新天资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41.2%(第一大股东),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持股30.67%(第二大股东),山东省计算中心持股14.8%,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3.33% [2]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省政府设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成立于2019年7月30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2] - 该研究院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布局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四大领域 [2]
香港创科局局长孙东,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6 19:15
香港创科发展现状与成就 - 香港创新科技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改变了"High Tech揩嘢"的传统观念[1] - 2000年至2023年间,"电脑编程、数据及工业互联网服务"增加价值从50亿港元增至255亿港元,增长超四倍[2] - "研发、设计、测试及环境工程服务"增加价值从33亿港元增至133亿港元,增长约三倍[2] 创科对香港经济的贡献 - 2023年香港"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增加价值为768亿港元,同比上升7.6%,占本地GDP 2.6%[2] - 工业占本地GDP 4.4%,与工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16.2%[2] - 上半年香港IPO集资总额达1071亿港元,同比上升7倍,位列全球第一[3] 创科企业上市与金融发展 - 宁德时代成为全球集资王,募资用于欧洲项目扩大产能[3] - 优必选、地平线等创科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3] - 港交所优化上市规则,增设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3] 创科就业与创业生态 - 香港科技园公司实习计划收到超5000份申请,来自全球前50顶尖学府[5] - 电子、工业、电气及机械工程相关类别全职空缺增幅约10%[5] - 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提供超3000个创科职位空缺,吸引逾8000人次参与[5] 科研实力与大学排名 - 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6] - 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术声誉与文献引用指标占60%[6] -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研究环境与质量占59%[6] 顶尖科学家与科研成果 - 香港有153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名单,13位打入全球十大[7] - 卢煜明教授研发"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7] - 叶玉如教授团队开发阿尔兹海默症血液测试,用于早期检测[7] 智慧城市与政府服务 - "智方便"平台登记用户近360万名,提供超1200项政府及公私营机构服务[10] -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入境事务处合作,提升通关效率[10] - NAMI研发新一代"组装合成"建筑技术,助力公营房屋建造[12] 人工智能应用 - 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百项方案"超半数项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13] - HKGAI研发"港文通"、"港会通"等垂直应用模型,超两万人试用[13] - 将推出"港话通"聊天机械人,深化AI在日常生活的应用[13] 国际创科盛事与软实力 - 香港国际创科展(InnoEX)成功举办第三届[14] - "未来科学大奖"和"邵逸夫奖"以香港为基地[14] - 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14]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取得丰硕成果
快讯· 2025-07-26 18:58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运行成果 - 设施于2015年7月28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1] - 十年来服务全国504家单位 [1] - 支撑超过2500个研究团队 [1] - 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用户 [1] - 支撑完成科研课题超13400项 [1] - 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00余篇 [1] 科研应用领域突破 - 在疾病机理解析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 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 在合成生物设计等前沿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1] 行业影响 - 推动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1] - 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原始创新能力 [1] - 提高生物医药自主可控水平 [1]
【省科技厅】需求牵引 加快聚集 有序流动 共享共用陕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7-26 08:06
教育改革与学科布局 - 陕西建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形成"就业—专业设置—招生"联动机制 [1] - 超常规布局人工智能、碳中和、生物育种、智能医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速发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数字经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 [1]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通过"校招共用"模式精准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62名,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博士毕业生1500名 [1] - "一链一策"为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匹配科技人才2576名,依托陕西实验室等平台集聚科技人才1.89万名 [1] - 实施"双千计划",企业选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副总"1161名,高校聘任企业"产业教授"1.5万余名 [2]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已培育技术经理人440名,计划年培育量超1000名 [2] - 推进技术经理人与产业聚集区精准对接,探索双聘、兼职等灵活用人方式以激活技术转移人才活力 [2]
“全球研发 湘江聚创”第二届湘江科学行活动在新区开幕
长沙晚报· 2025-07-24 09:57
活动概况 - 第二届湘江科学行活动以"全球研发 湘江聚创"为主题,聚集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与企业家,探索跨领域技术交流与商业合作机遇 [1] - 活动由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谭勇等政府及科技界领导出席 [1] 湘江新区经济与科研实力 - 湘江新区以全省千分之五的土地创造了全省9[2%的GDP [1] - 新区聚集3所"双一流"高校、22所高等院校、36名"两院"院士、40万余名在校大学生 [1] - 拥有上市企业57家、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918家(其中国家级平台65家) [1] - 湘江科学城(长沙片区)首开区"五大建"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明年建成投用 [1] 活动内容与后续安排 - 开幕式对湘江新区投资环境、湘江科学城及湘江集团进行招商推介 [2] - 蒋苏南、欧阳冬生发表主题演讲,探讨全球研发未来趋势 [2] - 海外青年科学家团队将考察中联重科、三诺生物、巴斯夫杉杉等企业,并通过学术沙龙、路演对接等形式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项目落户新区 [2]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实力稳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一个加速成型的“新的增长极”
四川日报· 2025-07-22 11:19
天府新区发展概况 -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定位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和新的增长极 [1]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直管区GDP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6.5% [2] - 综合实力稳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常住人口达94.33万人,2023年新增3.07万人,增量居成都市首位 [7]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成都科创生态岛25栋建筑全面封顶,最高建筑达249米,总用地约1006亩 [4] -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00家,近5年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超50%,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速超30% [6] - 环兴隆湖区域形成"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高校圈"战略科技矩阵,聚集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 [5] - 企业案例:中科米格已服务60家本土企业,盛德高获得400万条轮胎意向订单并建设中试生产线 [4][5] 城市生态与公共服务 - 兴隆湖水质提升至地表水III类(局部II类),建成8.848公里环湖慢跑绿道 [7] - 新建成391处公服设施、6所医院、28个社区综合体、100余所学校,新增学位10.6万个 [8] - 华西天府医院投运4年累计服务患者近300万人次,满意度达99% [8] - 即将发布《高品质生活行动方案》,涵盖住有优居、医疗教育等十大任务 [8] 重大活动与国际化形象 -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将在秦皇湖举办,展示公园城市活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