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影响因子陷阱
icon
搜索文档
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国内科学家呼吁破除“顶刊崇拜”
第一财经· 2025-10-10 19:59
诺奖评奖标准与科研价值评估 - 诺贝尔奖的评奖标准不参考论文发表平台,核心在于研究成果是否被公认为开创性工作 [1][3] - 诺奖历史上存在大量获奖成果未发表于国际顶刊的案例,如屠呦呦的青蒿素论文发表于中文期刊《科学通报》,巴里·沙普利斯的点击化学论文分散于专业期刊 [3] 国内“顶刊崇拜”现象与评价体系 - “唯顶刊论”盛行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头衔、奖项、职称晋升均以顶刊为关键指标 [4] - 过度追捧顶刊易使科研评价表面化和指标化,背离科研本质,需回归科研本源进行学术评价改革 [4] - 专家呼吁建立包含问题原创性、方法突破性、战略契合度的三维质量评估模型 [4]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挑战 - 2023年中国作者SCI期刊发文量达72.87万篇,约占全球三分之一,但中国SCI期刊仅发表中国作者论文3.34万篇 [5] - 中国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承载能力与论文发表需求差距巨大,期刊需定位为知识创新“策源地”而非“论文容器” [5] - 全国5000多种学术期刊分散在近3000家出版单位,平均每家仅办1.6种期刊,而全球前十大出版商控制78%核心期刊,凸显分散办刊模式竞争力不足 [6]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政策与战略方向 -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求获批项目形成的论文成果20%以上应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 [7] - 发展国产学术期刊是破除“顶刊崇拜”、建立科研价值定义权和评价主导权的关键途径 [7] - 中国学术期刊应进行差异化竞争和价值引领,敢于彰显中国独特的科学问题(如特定疾病谱、地质结构、生态系统)并支持“非共识创新” [7][8] - 国内期刊已开始聚焦中国独特资源,例如《Cardiology Plus》聚焦基于中国大量临床资源和独特心血管疾病谱的研究成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