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点击化学
icon
搜索文档
诺奖评委:“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第一财经· 2025-10-10 20:52
2025.10. 10 本文字数:2125,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钱童心 在诺奖获奖者中,有很多人的研究成果曾不被认可,甚至文章投不出去。例如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人、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就曾面对质疑,但他仍坚持了40年。 日前,诺贝尔奖评委、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邹晓冬在评论诺奖的评奖标准时指出,有时诺奖成 果是发表在作者本国的期刊,不是在世界性的期刊。 科研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发表平台 邹晓冬表示:"我们不参考文章发到什么地方,这不是考虑的基础。只要你做了很多的工作、能够发表了,大家都认 为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完全就可以得到诺贝尔奖。" 这一表态与近期国内多位科学家的观点相呼应。科学家们认为,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应由学术贡献来衡量,而非发 表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席南华近日在回应关于"顶刊崇拜"相关的话题时坦言:"科研工作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的论 文发表在哪个期刊上。"他指出,如果盲目追求"顶刊",过于依赖这样的学术指标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本质价值,会 阻碍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也有科学家认为,研究发表于"顶刊"虽能证明论文有 ...
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国内科学家呼吁破除“顶刊崇拜”
第一财经· 2025-10-10 19:59
"我们不参考文章发到什么地方,这不是考虑的基础。只要你做了很多的工作、能够发表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完全就可以得到诺贝尔 奖。" 在诺奖获奖者中,有很多人的研究成果曾不被认可,甚至文章投不出去。例如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人、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就曾面对质疑,但他仍坚持了40年。 日前,诺贝尔奖评委、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邹晓冬在评论诺奖的评奖标准时指出,有时诺奖成果是发表在作者本国的期刊,不是在世 界性的期刊。 科研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发表平台 一位国内知名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唯顶刊论"盛行的根源,关键是我们的评价体系,所有的头衔、奖项基本上以"顶刊"为评价指标,职称晋升也是。 也有科学家认为,研究发表于"顶刊"虽能证明论文有一定质量并获同行认可,是学术界的荣誉,但过度追捧,使其沦为"表面化"和"指标化"的工具,背离了 科研本质。 对此,越来越多专家呼吁,学术评价改革需回归科研本源,打破"顶刊崇拜",冲出"影响因子陷阱",建立问题原创性、方法突破性、战略契合度"三维质量 评估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 ...
刚刚,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券商中国· 2025-10-08 21:35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10月8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 (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和奥马尔·M·亚 吉 (Omar M. Yaghi),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领域的发展"。 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 (Susumu Kitagawa)生于1951年,专注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就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于1937年,为金属有机框架的理论基础做出重要贡献。 奥马尔·M·亚吉 (Omar M. Yaghi)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在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2024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116次,有197位获得者,其中63次由1人获得,25次由2人分享,28次由3人共享。其中有8年因故停发;有9年 延迟一年颁发;2位两次获奖;8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一对母女获 奖。 其中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年仅35岁的他,与妻子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共同获奖,从此 开创并保持着这一年 ...
刚刚,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证券时报网· 2025-10-08 18:46
(原标题:刚刚,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10月8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 (Susumu Kitagawa)、理 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和奥马尔·M·亚吉 (Omar M. Yaghi),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领 域的发展"。 北川进 (Susumu Kitagawa) 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 奥马尔·M·亚吉 (Omar M. Yaghi) 截至2024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116次,有197位获得者,其中63次由1人获得,25次由2人分 享,28次由3人共享。其中有8年因故停发;有9年延迟一年颁发;2位两次获奖;8位女性获奖;一对夫 妻获奖;一对母女获奖。 最年长的诺贝尔化学奖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时年97岁。他被誉为"锂电池之父",他的研究彻 底改变了手机、电脑以及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2023年6月,古迪纳夫去世,享年100岁。 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情况: 2024年一半授予大卫·贝克,另一半共同授予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分别表彰他们在蛋白质设 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贡献。 20 ...
Nature子刊:超越ADC,中国博后发明ABC药物,重拳出击,精准靶向
生物世界· 2025-09-15 17:30
行业背景与ADC药物现状 - 癌症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 传统疗法难以遏制死亡人数上升趋势 推动新型靶向疗法需求[2] -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通过连接子与化疗药物偶联 已获FDA批准十余种药物 数百种处于临床前/临床开发阶段[2] - ADC药物通过抗体靶向递送化疗药物至肿瘤细胞 降低静脉注射化疗副作用 但药抗比仅2-8(即单个抗体最多连接8个药物分子) 限制强效药物选择范围[2][6] 新技术突破——ABC平台 - MIT团队开发抗体-瓶刷前药偶联物(ABC) 通过模块化合成实现高药抗体比 可搭载低效化疗药物 动物模型表现优于传统ADC[3] - 采用瓶刷状纳米颗粒结构 聚合物主链侧链连接数十至数百个前药分子 支持多药物比例定制[6] - 通过点击化学将1-3个瓶刷聚合物连接至靶向抗体 前药通过可裂解连接子附着 使单个抗体携带数百个前药分子 药抗比提升两个数量级[8][9] 技术优势与应用潜力 - ABC平台支持阿霉素、紫杉醇等低效药物及PROTAC蛋白降解剂 增强药物可定制性与组合多样性[9][11] - 在乳腺癌/卵巢癌小鼠模型中 ABC使用剂量为传统小分子药物1% 仍能消除肿瘤且效果显著优于未靶向前药[13][14] - 表现优于已获批ADC药物T-DXd(德鲁替康)和TDM-1(美坦新) 具备联合不同机制化疗药物及替换抗EGFR等抗体的扩展潜力[14] 行业影响与发展方向 - 现有超过100种已获批单克隆抗体 理论上均可与抗癌药物结合形成新靶向药物 大幅扩展癌症治疗武器库[14] - 研究团队计划探索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组合以增强疗效 同时拓展抗体类型适配多种肿瘤靶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