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肿瘤免疫分子

搜索文档
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数据捕手”,富国基金王超如何用长期主义擒获牛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18:37
行业前景与投资策略 - 创新药行业在2025年迎来强势复苏,中证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近30%,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上涨17% [1] - 投资创新药需选择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直击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企业 [1] - 中国创新药已迈入"质变"拐点,国际顶级会议上中国学者发言增多,海外药企频繁通过BD交易认可国内产品 [12] 基金经理投资方法论 - 投资框架强调"选对上行赛道",认为在贝塔基础上捕捉阿尔法才能形成正向共振 [11] - 筛选标准聚焦三类方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管线、现金流改善型Biotech、政策免疫+技术壁垒的器械机会 [14] - 将创新药企业分为三类:"快攻手"(研发速度全球领先)、"最优解"(疗效最佳)、"无人区"(全新靶点机制) [15] 组合构建与风险管理 - 持仓高度集中,前十大重仓股占比60%-70%,通过深度研究挖掘长期标的 [3] - 严控高风险项目初始仓位,对标的进行"极端测试"评估核心管线失败影响 [17] - 组合平衡配置高增长潜力股与成熟企业,pharma和biopharma占一定比例 [17] 中国创新药发展机遇 - 看好三大突围方向:组合式创新(ADC占比达35%)、小分子fast follow(如KRAS靶点)、新药物范式(小核酸/细胞治疗) [21] - 行业优势在于研发投入持续、成本控制高效、数据质量提升及全球BD能力增强 [20] - 政策支持形成全链条助力,叠加全球市场需求,行业具备长期估值溢价空间 [20] 基金经理背景与案例 - 具备"医药研发+咨询+投研"复合背景,曾任职恒瑞医药并参与头部药企市值飙升研究 [5][6][7] - 典型案例:通过跟踪二代肿瘤免疫分子临床数据,提前布局后验证BD合作带来的股价涨幅 [16] - 另一成功案例:长期跟踪某制药公司核心产品数据,伴随临床进展获得超额回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