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投资
搜索文档
 创新药大反攻!520880,惊现光脚大阳线!释放什么信号?
 新浪基金· 2025-11-02 21:57
10月最后一个交易日(10月31日),沉寂已久的创新药板块突然大爆发,A港同频共振。重仓A股创新 药的药ETF(562050)场内劲涨2.46%,三生国健20CM涨停。港股创新药尽显高弹性,100%创新药研 发标的——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放量上探5.25%!成份股三生制药、映恩生物-B领涨11%。 回到二级市场来看,创新药阶段性调整已持续两个月有余,时间已较为充分,部分龙头品种或已进入绝 对收益区间。后续创新药行情或将逐步过渡到关注"质量因子"的第二阶段,从资金驱动转向基本面驱 动,优质标的的价值将深化,龙头白马有望占优。 【创新药"新势力"——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纯正创新药,聚焦真龙头,港股高弹性】 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被动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该指数完全不含CXO,100%布局 创新药研发类公司,超7成仓位押注大市值创新药龙头,是精准表征创新药硬核力量的纯正创新药指 数。场外投资者可关注其联接基金:025221。 | | | 港股通创新药ETF (520880) 标的指数 | | | --- | --- | --- | --- | | | | 前十成份股 ...
 从单药博弈到系统制胜:创新药投资的“能力锚”与“全球局”
 雪球· 2025-11-01 11:55
 文章核心观点 - 创新药投资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概率游戏,核心从过度关注单一药物管线的“管线崇拜”,转向更重视企业构建的系统能力,系统能力是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放大胜率并实现长期价值的关键[2] - 对于中小型创新药企,其价值核心仍围绕1-2款潜在重磅药的临床推进与商业化验证,属于“单药价值拐点”投资;而对于大型药企及跨国药企(MNC),投资逻辑应升级为聚焦其研发效率、商业化能力和整合能力的“能力拐点”[5][18] - 中国大型药企(如恒瑞医药)的成功范式建立在“低成本研发+强销售”的中国特色能力上,这源于中国的产业红利(如病人资源集中、工程师红利),但其模式在海外市场不完全适用,未来核心竞争力需向“成本优势+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叠加进化,以实现全球化突破[10][12][13]   反“管线崇拜” - 管线估值的精确性意义有限,一款药物从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仅约10%,即使获批,全球多数药物也无法回收研发成本,因此对企业而言,“管线协同性+落地能力”比单药的精确销售额测算更重要[6] - 企业的系统能力是管线的风险对冲工具,大型药企能通过其能力分摊单药失败的风险,例如恒瑞医药的“低成本研发”和“强销售网络”显著提升了管线从临床数据转化为现金流入的效率和成功率[7] - 管线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性而非数量,海外MNC通过持续的BD引进与并购整合来维持管线的新旧交替,避免专利悬崖冲击,这与恒瑞医药依靠管线厚度分摊风险、反哺研发的逻辑异曲同工[8]   中国特色能力 - 恒瑞医药的“低成本研发+强销售”模式本质是中国产业禀赋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国内临床入组速度是欧美的2-3倍,研发人员成本仅为海外的1/3,以及原料药产能占全球28%,这些红利结合本土化销售网络,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强大壁垒[10] - 该模式在海外市场存在明确边界,欧美市场更看重药物的临床价值突破,恒瑞依靠销售放量的模式在FDA严格审查和海外学术推广体系下行不通,中国药企出海必须依靠“临床价值突破+BD授权合作”,百济神州的“中国研发-全球多中心-海外商业化”闭环是成功路径[11] - 未来中国药企的能力需从“成本优势”进化到“创新+整合”,随着工程师红利消退和国内支付能力制约,需通过加大ADC、双抗等前沿领域布局及海外授权,将中国特色能力升级为全球竞争能力[12][13]   全球视野下的大药企逻辑 - 海外MNC的核心逻辑是“资本+销售平台+创新生态”,其优势在于突破性创新和全球销售平台;中国大药企的逻辑是“产业红利+本土化能力+全球化突破”,两者路径不同,但本质都是依靠系统能力替代单药依赖[15][16] - 投资逻辑需因企业类型而异:对海外MNC,关注点在于重磅药的临床进展及BD/并购动作,核心是其创新产出与生态稳定性;对中国大药企,则需同时跟踪管线临床价值、低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及海外突破的可能性[16]   投资框架升级 - 完整投资框架应“阶段适配+能力聚焦”:中小创新药企坚守“单药价值拐点”,重点关注潜在重磅药的临床推进(如II期PoC数据)与商业化验证,无需过度纠结企业能力;大型药企/MNC则聚焦“能力拐点”,跟踪其研发效率、商业化能力及整合能力的信号[18] - 三大增量期权可放大长期投资弹性,包括支付端改善(如医保谈判友好化)、出海价值兑现(如海外授权金额超预期)以及并购整合(如行业集中度提升),这些是可验证的增量信号[19] - 需规避两类投资陷阱:一是仅有大量管线故事但缺乏落地能力、现金流持续恶化的大药企;二是能力边界模糊、无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支撑却宣传出海前景的标的[19]   补充:管线与期权的比喻 - 药物研发管线可被视为看涨期权,其价值是研发成功后的未来现金流折现预测,行权价则是研发成本;若预测价值无法覆盖成本,则期权作废,类似研发中止[23] - 企业的系统能力是“行权钥匙”,即使是对看似普通的Me-too类药物管线,强大的临床和商业化能力也能使其释放超出预期的价值,因此管理期权组合(即管线)的能力是大药企跨越周期的关键[23]
 创新药逆势大涨,调整结束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与广发基金经理联袂解读
 新财富· 2025-10-31 17:49
 中国创新药行业十年发展脉络 - 行业自2015年“722临床数据核查”里程碑事件起,经历了政策引导、集采倒逼、规范调整的完整周期,当前被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 [5] - 中国创新药实现从落后全球十几年到在部分领域跻身世界前沿的跨越,以BD“License-out”(授权出海)为代表的国际化能力成为衡量企业价值与决定未来天花板的关键 [5]   当前板块投资机遇与策略 - 经过近期持续两个月的回调,创新药板块的“赔率”吸引力有所提升 [1][6] - 短期内出现像前期二季度持续暴涨有一定挑战,可结合自身资金风险偏好陆续布局 [6] - 需特别留意明年1月的J P 摩根医疗健康大会,该会议是全球药企发布最新研发进展的关键窗口,有望成为行业新的催化剂 [6] - 创新药投资细分领域多、个股风险高,利用日益丰富的细分领域ETF等指数化工具进行配置,是分散风险、捕捉行业整体增长机会的有效策略 [5]   港股创新药市场前景与优势 - 随着行业进入成果收获期,港股市场凭借汇聚优质标的、受国际资金认可及18A章提供融资便利等独特优势,成为布局前沿创新的重要平台 [9] - 在临床需求提升、支付能力改善及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下,中国创新药市场潜力巨大,有望成长为万亿级赛道 [9] - 港股创新药板块展现出独特波动特征:市场整体反弹时弹性显著,重大学术会议期间催化效应明显,对宏观利率环境变化也较为敏感 [10]   指数化投资工具应用 - 针对板块高成长、高弹性的特点,通过相关ETF等工具进行指数化投资,被视为高效把握行业龙头、分散个股风险的有效策略 [9]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作为市场上流动性最好规模最大的创新药ETF,重点布局生物制品和化学制药等核心领域,相较同类指数创造了显著超额收益,日均成交活跃 [10]   投顾专业价值与配置策略 - 投顾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专业研究、市场信息与投资工具转化为客户账户中的实际收益,配置策略强调“选对赛道、把握时机、精选工具”三者缺一不可 [13] - 通过AI模型分析,仅做赛道配置(择赛)年化超额收益贡献约3 1%,增加择时可提升至5 4%,再结合优秀基金经理的选择(择基)年化超额收益可达8 9% [13] - 投顾的服务闭环是深入研究、赛道选择与时机把握、基金产品优选配置、最终实现客户账户增值 [13]
 限时招募!创·投嘉年华来了!
 投资界· 2025-10-29 15:38
 活动概览 - 活动名称为“第25届中国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并包含“创·投嘉年华”主题活动,将于2025年12月2日至5日在深圳举行 [1][2][3][4]   主要议程与内容 - 论坛首日(12月2日)上午安排包括来宾签到、开场、领导致辞、主办方致辞及《2025中国股权投资发展报告》发布、仪式环节和多个主题演讲 [14] - 首日下午进行“影响力对话:关于未来的不同解题”环节,并安排多场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议题涵盖天使投资人使命、周期博弈、赛道选择得失、退出攻坚战及早期投资的时间复利 [15] - 12月3日上午进行来宾签到、主持人开场、2025VENTURE50榜单发布,随后进行主题演讲、影响力对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并购新棋局)及对话CEO(千亿市值之路) [17] - 12月3日下午安排多场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聚焦CVC产业赋能的崛起与挑战、硬科技投资的窄门与远路、高端装备及向未来赋新生等议题 [17] - 12月3日下午专门设置AI主题板块,包括主题演讲“具身智能,下一代AI的突破点与产业化路径”及多场圆桌派讨论,涉及具身智能突围和商业化、AI Agent临界点、AI+产业在汽车能源制造中的价值点以及2025年AI投资攻守道 [19] - 12月4日下午举行创新药与生命科技峰会,主题为“Alpha狩猎”,包括主题演讲“解读‘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大科学计划”及多场圆桌派讨论,议题涵盖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下一站、AI制药的价值验证、创新药的全球突围、医疗器械的新航海时代以及创新药投资2.0 [21] - 活动期间(12月3日至4日)设置“创·投 Talk”环节,为专注前沿科技、创投趋势的思想者提供表达平台 [7][22]   特别活动与招募 - 活动设置多项特别活动,包括12月2日的主题座谈会和清科25周年晚宴,12月3日的投资界奇妙夜,以及12月4日的CEO早餐会、“X-Day”海外消费电子项目专场路演等 [24][26] - 12月5日及14日安排体育及交流活动,包括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创投跑团、投资界羽毛球友谊赛、走进深圳“模力营”AI生态社区及环西丽湖碧道徒步和漫谈 [26] - 活动面向产业代信人、参展企业(聚焦AI、消费等领域)、运动能力者等进行公开招募,鼓励参与半程马拉松、羽毛球赛、徒步等 [5][8][9][10]
 恒生创新药ETF(159316)今日获超2000万份净申购,关注创新药指数回调后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10-23 19:02
截至收盘,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下跌1.9%,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下跌1.3%,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下跌0.8%,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下跌0.6%, 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上涨0.1%,恒生创新药ETF(159316)全天获超2000万份净申购。 该指数聚焦A股生物科技龙 该指数自20. 该指数 & H 头,由不超过50只业务涉 发布以来估值 该指数涨跌跌 滚动市盘率 及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 液制品及其它人体生物科技 60.2倍 -0.6% 的公司股票组成。 医药ETF ONLY 跟踪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 该指数聚焦A股医药卫生行 业龙头,由沪深300指数样 本中属于医药卫生行业的公 司股票组成,全面覆盖化学 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 等未来健康产业细分环节。 该指数自20 该指数 �日 该指数涨跌 发布以来估1 滚动市盈率 0.1% 31.8倍 52.2% 同樣的指數中班- 该指数聚焦A股创新药龙头, 由不超过50只主营业务涉 及创新药研发的公司股票 组成,汇聚A股创新药主力 军。 | �日 | 该指数 | 该指数自20. | | --- | --- | --- | | 该指数涨跌 | 滚动市盈率 | ...
 这些投资女神,今年带人赚翻了
 盐财经· 2025-10-22 17:50
 文章核心观点 - 创新药行业在2025年迎来强势回归,政策、资本与技术的三重共振驱动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6][35] - 专注于创新药投资的女性基金经理(“医药女神”)业绩领跑市场,但其投资策略和基金规模出现显著分化 [3][5][19] - 尽管投资路径不同,但基金经理们普遍认为创新药是未来几年的核心投资主线 [32]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汇添富张韡管理的香港优势精选(QDII)A年内收益率一度达176.96%,最新收益率为142.74%,领跑全市场 [3][11] - 长城基金谭小兵的长城大健康混合A年内最高收益率达93.64% [15] - 工银瑞信赵蓓在管的10只产品中,有5只近一年回报在20%至80%之间 [16] - 中欧基金葛兰的中欧医疗创新股票C最高回报超过70% [17] - 张韡管理基金总规模超167亿元,其股票仓位中医药生物行业占比高达90.83%,较上期增加28.55个百分点 [11][15]   基金规模分化现象 - 部分医药基金出现“业绩强、规模弱”的背离现象,例如鹏华医药科技A年内收益超80%,但规模从21.42亿元缩水至19.87亿元,减少近7% [19] - 安信医药健康A二季度末规模为4.42亿元,较一季度末的5.88亿元缩水超过两成 [19] - 鹏华创新医药因资产净值连续2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而触及清盘预警线 [20] - 规模分化反映投资者行为更趋理性,倾向于获利了结,同时ETF等指数基金也分流了部分资金 [22]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 张韡代表“前沿哨兵派”,敢于为未来定价,持仓高度集中于港股-B类公司,看好中国创新药企的全球竞争力 [25] - 葛兰注重跨国合作与临床预期,积极参与定增以获取安全边际,其参与百利天恒定增已实现19.4%的浮盈 [26][28] - 赵蓓风格稳健,持仓相对分散,兼顾创新药和出现经营拐点的传统药企,其第一大重仓股恒瑞医药持仓占比达9.51% [29][31] - A股与港股作为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双引擎”,优势互补,港股因流动性更敏感、估值修复弹性更大,成为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方式 [25]   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层面迎来暖风,国家医保局等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创新药划出清晰的政策安全边界 [35][36][38] - 出海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达72笔,总金额较2024年全年高出16% [39][40] - 中国药企在全球License合作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从过去的0.8个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近五个 [40] - 行业业绩显著改善,39家港股创新药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520.61亿元(同比增长7.66%),归母净利润282.66亿元(同比大增54.37%) [41]
 创新药板块止跌回暖,关注创新药ETF易方达和恒生创新药ETF(159316)等投资价值
 搜狐财经· 2025-10-15 19:43
 板块表现 - 创新药板块今日止跌回暖 [1]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上涨2.8% [1] - 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上涨2.7% [1][8]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2.5% [1] - 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上涨2.1% [1][13] - 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上涨1.8% [1][15]   资金流向 - 创新药ETF易方达(516080)连续4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1] - 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连续5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1]   指数构成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由50只医疗器械、生物药品、化学药及其它医药卫生行业的港股通股票组成 [3] - 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聚焦A股创新药龙头,由不超过50只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公司股票组成 [6] - 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聚焦A股生物科技龙头,由不超过50只业务涉及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液制品及其它人体生物科技的公司股票组成 [11] - 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聚焦A股医药卫生行业龙头,由沪深300指数样本中属于医药卫生行业的公司股票组成,覆盖化学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细分环节 [15]
 长城基金梁福睿:创新药静待风偏转好或行业利好刺激
 新浪基金· 2025-10-15 16:04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14日创新药板块整体表现疲软,板块内多数个股下跌,部分龙头品种跌幅较大 [1] - 板块未能有效跟随TACO交易形成正反馈,体现资本市场当前风险偏好有所压制 [1]   基金经理对板块的观点 - 对创新药中长期投资价值保持相对乐观,认为股价由估值和基本面决定 [1] - 创新药基本面依旧向好,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摘要公布的数据亮眼,更重磅的口头报告及ACR美国风湿病学会等行业大会将陆续到来 [1] - 创新药全球竞争力逐渐加强的趋势基本确立 [1]   产业周期分析 - 中国创新药在某些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无可置疑,今年起势的基础是BD不断落地带来海外市场预期 [1] - 短期上市公司BD看似不多,但并非行业趋势扭转或中国创新药无法出海,而是资本市场急迫与产业实际节奏的预期差异 [1] - 目前很多BD依旧在快速推进,股价已跌去很多BD预期,在供需角度无变化的背景下行业趋势依旧向好 [1]   公司成长周期分析 - 诸多公司基本面向好,账上资金充裕,管线加速推进,BD在洽谈中 [1] - 今年医保谈判可能带来价格上的利好,有利于创新药公司未来成长稳定性 [1] - 创新药的成长在整个医药行业内表现很好 [1]   资本市场周期分析 - 当前整个A/H风险资产估值在收敛,短期避险情绪导致许多投资者割肉离场 [1] - 回顾今年4月,若当时离场可能错失后续阶段收益,当前市场预期回落过程中估值也有所回落 [1] - 在市场强预期下高风险偏好资产反弹速度可能很快,当前割肉并不明智 [1]   未来展望与策略 - 若市场后续整体表现一般,持仓个股有利好仍会有正向反馈,但难以重现年中随便暴涨赚钱的状态 [2] - 建议静待风险偏好转好或行业利好刺激 [2] - 在当下时代背景,能靠自身研发创新熬出来的行业不多,创新药是其中之一,对其未来保持信心 [2]
 机构乐看创新药板块四季度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10-13 08:09
 行业近期表现与市场观点 - 创新药板块近期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1] - 多家私募认为短期调整不影响创新药板块中长期投资价值 [1] - 四季度创新药行业将迎来密集催化期 [1]   具备竞争优势的细分领域 - 小核酸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 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 TCE靶向化学治疗药物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 双抗领域具备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1]   四季度行业催化因素 - 创新药的BD交易将在四季度密集落地 [1] - 10月中旬将举行2025年欧洲肿瘤学年会ESMO [1] - 12月将进行美国血液学年会ASH [1] - 11月可能进行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 [1]
 投资10亿还会打水漂,中国创新药出现回调,自主研发为啥这么难?
 搜狐财经· 2025-10-09 19:46
 行业风险分析 - 创新药行业机遇与风险并存,A股及港股板块在三月市场低迷时逆势上涨,但七月后表现不及科技板块[2] - 新药研发面临“十年时间、十亿美金”的高投入,但最终结果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4] - 研发风险贯穿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前研究至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每个环节,任何阶段失败都可能导致前期投入付诸东流[4][6] - 资金与时间风险体现在药企需在长达十年的研发周期内持续投入,涵盖实验室设备、科研人员薪酬及临床试验费用等巨额开支[6] - 融资环境收紧(如一级市场资金热情降温或二级市场股价低迷导致融资困难)对中小药企构成生死考验,去年已有数家小型创新药企因现金流断裂而暂停核心管线研发[6][8] - 商业化风险表现为新药上市后可能因医保谈判强调“性价比”而难以进入医保目录,或专利到期后仿制药涌入导致价格暴跌,影响企业盈利[8]   企业风险应对策略 - 海外成熟药企通过管线分散布局来应对风险,同时覆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多个领域,并在同一领域内兼顾不同靶点和适应症,以确保单个管线失败不影响企业基本盘[10] - 中国创新药企采用海外BD授权与全球协作模式,在临床I、II期将管线海外权益授权出去,以获取可观首付款及后续销售提成,缓解现金流压力并反哺国内其他管线研发[10][12] - 合作模式演进包括“合资公司”形式,通过共同投入研发、推进临床试验并共享收益,不仅分摊风险还能借助海外药企商业化渠道加速进入欧美市场[12]   投资参与方式 - 普通投资者参与创新药投资应优先选择ETF而非个股,以规避个股因临床结果、医保谈判或专利到期等事件带来的巨大波动风险[14] - ETF优势在于分散风险,将几十家创新药企或医药产业链公司打包,使投资者 exposure 从单一药物成败转为整个行业成长[14] - 宽基医药ETF覆盖范围包括生物医药、创业板医药等,不仅限于创新药,还涵盖CRO(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及医疗器械公司[17] - 创新药主题ETF如沪港深创新药ETF和科创创新药ETF,成分股主要为科创板创新药企,这些公司研发投入高、成长空间大、弹性强,适合能承受短期波动并追求长期高收益的投资者[17]   行业长期前景 - 今年创新药板块短期回调属于正常“估值消化”,源于三月至七月涨幅过大后部分资金获利了结以及科技板块分流[19] - 长期来看,只要中国创新药研发质量与商业化通路保持,行业向上趋势不变,投资者可趁回调分批布局创新药ETF以分享行业红利[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