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空技术与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9月首开“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 瞄准新经济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7-01 12:00
低空经济政策与市场发展 - 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于2024年12月27日正式亮相,标志着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1] - 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以各种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为牵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 [1] - 赛迪顾问预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 [5] 低空经济产业链与人才需求 - 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无人机、低空交通管理、智慧物流等领域,信息技术嵌入各个环节 [5] - 2024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示6所高校申请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北京邮电大学是其中之一 [1] - 北京邮电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将于2024年9月招生,首批计划录取60人,成为全国首批布局低空经济人才培育的专业 [5] 北京邮电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 - 北邮"低空技术与工程"是交叉工程类专业,由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共同建设 [4] - 专业特别强化低空领域无人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研发能力,培养学生在低空信息传输、无人机远程监控等方面技能 [4] - 专业定位为覆盖通信、计算、控制、机械的完整技术生态,培养信息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交叉型复合人才 [4] - 该专业是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急需专业,利用北邮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信息通信技术特色 [4]
高校专业十年变迁, 大“换血”时代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22:34
高校专业调整趋势 - 2025年教育部新增29种本科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战略急需领域,涉及51个布点[1][2][3][5] - 新增专业高度聚焦国家战略(双碳/低空/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和民生需求(老年医学/健康保障)[6][7] - 过去十年全国新增备案19966个本科专业点,工科占比最高,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56个)、人工智能(502个)、智能制造工程(340个)位列前三[7][8][9] 专业撤销动态 - 近十年共撤销6636个专业点,其中2023-2024年撤销3098个,占比达47%[10] - 撤销高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均因就业率连续低于60%或招生困难[12][15] - 部分传统专业以"智能+"形式升级延续,如车辆工程→智慧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智能交互设计[15] 产业匹配度提升 - 低空经济驱动专业超常设置,6所高校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对应2025年1.5万亿市场规模[16][17] - 五省试点专业集群建设,重庆将379种专业对接50余个重点产业,河南布局254个新兴交叉专业[18] - 黑龙江/浙江专业调整比例超29%,未来将重点覆盖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产业[19][20] 就业市场导向 - 专业冷热周期显著:土木建筑从热门跌至冷门,人工智能成为20年代新王者[2][15] - 高校专业设置转向能力型培养,战略新兴产业(AI/生物技术)和民生领域(医疗/养老)成重点方向[6][21] - 就业率成为专业存续关键指标,连续2-3年低于60%即触发撤销机制[15]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北京理工大学2025招生亮点:新增低空技术/智能医工,全员AI教育打造“千人总师”摇篮”
央视网· 2025-06-24 15:41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瑞做客央视网《名校之约》院校系列访 谈,详细介绍北京理工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政策,并深度解读这所知名学府的现代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体 系等内容,助力广大考生读懂大学,了解专业。 红色底蕴 创新引领:北京理工大学的强国担当与跨越式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 校。学校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学校于1949年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是首批进 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 部。 学科高峰:特色专业与国家战略深度链接 北京理工大学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逐步形成了"工理管 文医"协同发展格局。学校现有10个学科门类,35个一级学科。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 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 程等新兴交叉学科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在2024年软科最好中国学科排名中,6个学科进入中国顶尖学 科,20个学科进入中 ...
一觉醒来,专业没了
36氪· 2025-06-20 17:05
以下文章来源于惊蛰研究所 ,作者惊蛰研究所科技组 惊蛰研究所 . 探索发现新经济。 准职场人的"调架构"体验卡。 文 | 娅沁 来源| 惊蛰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 封面来源 | Unsplash ChatGPT,特别是DeepSeek国产AI大模型的问世后,"哪些工作会被AI取代"持续刺痛和冲击着打工人。而在这场AI革命重塑就业市场的同时,高等教育 领域也正在经历一场专业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成为增设热门,部分传统专业陆续在高校消失。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高校共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专业2220个,调整规模远超新增 专业数量。这样的变化不仅关乎千万高考考生的专业选择,也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而在这样的变革之下,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推动这场专业调整的深层因素是什么?被撤销的专业是否意味着相关领域人才需求的消失?还是说,这 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转型升级? 淘汰的专业和尴尬的在校生 高绩 数据 发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新增与撤销分析报告》 显示, 2024年度撤销的学科门类中,工学占比32.8 ...
新专业新在哪?新赛道新机遇在哪?解锁蓄势起飞的未来科技“显眼包”
央视网· 2025-06-12 12:03
高校招生新增专业 - 2025年高校招生新增29种新专业 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人工智能成为趋势 [1] - 新增专业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 具备多技能融合特点 [3]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 低空技术与工程是开设院校最多的新专业 6所高校首批布局 [5][17] - 课程涵盖低空飞行器设计 控制技术 通感遥智能信息处理 人工智能 移动机器人开发 低空交通管理等 [5] - 核心竞争力在于多领域交叉知识体系 丰富应用场景和实践机会 [7] 专业培养模式 - 采用跨学科跨学院机制 整合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 [14][16] - 课程设置结合产业案例 形成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的培养模式 [16] - 各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差异化培养 侧重飞行器制造 空域管控或低空通信等方向 [18] 行业前景与人才需求 -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科技与经济发展新赛道 [11] -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 2035年达3.5万亿元 [16] - 行业应用场景迅猛增长 人才需求缺口逐步加大 [11] 职业发展方向 - 职业方向包括航空航天系统飞行器研发设计测试维护 智慧城市空中交通调度 物流农业环境等领域 [10] - 低空经济辐射行业增多 学生研究就业方向广泛 [13]
低空专业成高校新宠,专访华科大宋建涛:万亿产业缺这几类人才
36氪· 2025-06-11 19:24
随着高考落下帷幕,志愿填报也正式提上日程。对于准大学生来说,填报志愿或关乎着未来的就业方向。 6月10日,西南民族大学官宣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培养适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实际上,在今年新增的本科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伴随低空经济兴起而产生的"风口专业"备受关注,不少学校正扎堆开设此专 业。 去年,在低空经济人才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 理工大学在内的6所"双一流"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今年,该本科新专业进入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即将于9月 招收第一批学生。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催生了庞大的人才需求和一 个全新的本科专业。 作为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究竟如何?人才培养要怎么做?毕业后工作好找吗?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红星教育传媒·橡 树实验室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汉市低空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宋建涛。 华中科技大学航 ...
2025低空技术与工程大会在京开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08 16:47
6月7日,2025低空技术与 工程大会在北京市延庆区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电子学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中关村延庆园投资公司、国彩低空技术产业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主 办。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 ,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 长许心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王文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 理协会会长张连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绿色产业链联盟理事长金书波,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 书记张峰,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樊邦 奎 ,北京市延庆区委书记于波,北京市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 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中心副主任刘法旺,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邹美帅,北京市延庆区委常委、副区长 苏礼华,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王天虹,中国移动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宇红,国彩低空技术产业研究院院 长王玉涛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 成果丰硕 合作签约促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电子学会共同发布《低空技术与工程发展报告》和《低空技术产业创新场景清单》。《报 告》以国家战略视野,解析低空技术与工程如何构建空天地 ...
懂AI会“飞行”,这个专业要培育低空“全能战士”
科技日报· 2025-05-21 05:51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低空技术与工程、时空信 息工程等29种新专业。为此,本报推出"关注新增专业"系列报道,聚焦此次增设的新专业,解析其与科 技发展前沿、产业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②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学生在实验室开展试验。受访单位供图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形成较为完备的低空产业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尤其是 深圳、广州、珠海等地,聚集了一批无人机、航空电子等领域企业,如大疆、亿航、小鹏汇天等。低空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领域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培养工科人才的基地。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设立,正是为了积极响应广 东省构建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该专业与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契 合。"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家祥说。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融合了低空运动体优化设计与综合运用、低空通信与交互智联、复合导航与 自主感知、协同决策与智能控制、低空运行与安全管理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兴专业。该专业聚焦低 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 ...
新增本科专业怎么选 院长手把手带你看懂新专业
环球网· 2025-05-14 11:13
教育部2024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 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强化对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响应[1] - 新增专业包括海洋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健康与医疗保障、低空技术与工程等[1][3][4][6][16]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 - 同济大学整合原有专业设立新专业,培养兼具海洋科学和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3] - 专业注重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强化科学与技术融合,解决海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3][11] - 回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培养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11][12]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 - 重庆邮电大学设立该专业应对产业人才短缺,成渝地区2025年电子信息集群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4][5] - 2025年全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30万,年毕业生仅3万余人,就业率近100%且薪资竞争力强[8][9] - 培养擅长制造技术、精通工艺、掌握设备操作的高素质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5][17][18]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 - 北京科技大学设立国内首个交叉工程类该专业,设置可持续材料和低碳冶金方向[6][13] - 未来5-10年"双碳"人才需求将井喷,仅冶金等行业需求就达百万人量级[9][13] - 实施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毕业生可进入碳交易所、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9][13][14]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 北京理工大学设立该专业服务国家低空经济战略,预计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5][7][16] - 专业涉及飞行器设计、导航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巨大[5][16] - 规划2024-2027年进入国内优势地位,2030-2035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7][16] 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 - 重庆医科大学设立该专业应对老龄化挑战,创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培养模式[6][14] - 融合医学、管理学和保险学,培养懂健康管理、精医疗保障的复合型人才[6][14] - 毕业生可从事医保管理、健康保险核保理赔、政策开发评估等工作[15]
高校专业调整,学生选择应更理性
南方都市报· 2025-05-12 20:42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趋势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达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调整力度前所未有[1] - 教育部首次设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为重点领域开通专业设置"绿色通道"[1] - 专业调整直接呼应国家发展战略,如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响应"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部署,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对接"双碳"目标[2] 市场导向型专业发展 - 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近五年在"双一流"高校新增41个,全国含"智能""智慧"字眼的专业十年新增2146个,其中70%集中在最近五年[2] - 2025年春招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显示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高度联动[2] - 传统文科专业通过交叉转型焕发新生,如"计算金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复合型专业兴起[3] 高等教育生态变革 - 学科边界趋于模糊,高校需打破传统壁垒加强交叉融合,新专业普遍涉及多学科领域[3] - 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实践性增强,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以提升学生实操能力[3] - 高校需避免盲目跟风热门专业,应立足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专业建设[4] 专业选择逻辑重构 - 学生需警惕"热门专业陷阱",历史表明短期热门可能转为长期过剩[4] - 理性决策框架应基于个人兴趣、能力特质与职业规划的三角匹配,而非就业风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