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调整

搜索文档
高校密集调整院系专业设置,近五年撤销本科专业TOP5都有谁
第一财经· 2025-08-09 17:18
高校专业调整背景 - 高校专业设置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增加新专业同时裁撤不适应专业非常重要[1]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专业设置[4] 高校专业调整动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度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4个新专业,申请撤销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6个已停招专业[2] - 湘潭大学2024年申报运动训练专业,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预备案电子信息材料专业[2] - 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度拟撤销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拟新申报数据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3] 新增专业趋势 - 2025年申报增设数量排名靠前的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拟增设数量均超过10个[3] - 多所"双一流"高校密集成立新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空天技术、量子科技、AI+、信息传播等领域[3] - 教育部支持高校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相关专业[4] 撤销专业情况 - 2020-2024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前五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0个)、公共事业管理(138个)、信息与计算科学(123个)、市场营销(104个)、产品设计(93个)[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渐行渐远,部分学校选择停办该专业并单独开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5] 专业调整影响与应对 - 高校需加快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把有限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和高精尖人才培养上[6] - 专业被撤销后教师分流方式包括:分流到相近专业、讲授公共基础课、转岗行政或教辅岗位、跳槽到其他学校[6][7] - 部分高校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建立保障措施帮助相关教师完成教职转换[7]
「史上最难填报季」终于过去,填完不后悔的专业真的存在吗?
36氪· 2025-07-18 23:48
高考志愿填报行业分析 -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近10年扩大7倍 从2016年1.3亿元增长至2026年9.5亿元 [38] - 头部机构服务价格达17999元/11999元 2025年所有省份服务名额提前售罄 [38] - 行业企业数量达1800余家 超6成成立不足5年 30余家曾因虚假宣传被处罚 [38] 教育咨询行业格局 - 官方渠道占据绝对信任优势 教育部门/招生办信息信任度达59.95% [30] - 教育咨询机构建议信任度53.13% 与家长亲友经验(44.21%)构成权威信息三角 [30] - 高校官网信任度仅31.83% 反映考生更关注宏观规则而非院校细节 [30] 高校专业调整趋势 - 本科专业撤销数量5年增长5倍 从2020年518个增至2024年1428个 [51][52] - 2024年新增专业1839个 停招220个专业点 反映高校专业动态调整加速 [52] - 工科专业持续吃香 2024年热门专业TOP5中4个为工科 计算机科学长期稳居TOP1 [53][54] 高校招生与就业关联 - 世界500强企业集中度影响选择 北京49家/上海深圳紧随其后 [49] - 核心城市招聘月薪差异显著 上海13544元居首 北上广深杭包揽前五 [49] - 双一流高校持续扩招 2025年在去年1.6万人基础上再扩2万人 [61] 考生决策偏好 - 超四成考生将学校社会认可度作为硬通货 名校光环被视为发展关键 [43][44] - 专业选择决定性因素中 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断层领先 家庭决策仅占14.41% [47] - 六成以上考生倾向经济发达城市 反映就业起点与薪资水平的现实考量 [47]
「史上最难填报季」终于过去,填完不后悔的专业真的存在吗?
后浪研究所· 2025-07-16 17:01
高考志愿填报现状与痛点 - 2024年山东考生花费5499元请规划师却遭遇96个本科志愿全滑档事件引发热议[1] - 志愿填报数量激增:四川院校+专业组模式最多达270种组合 辽宁专业+院校模式可填112个志愿[14] - 考生准备情况:86%会提前做规划 仅13.97%完全不做准备[15] - 信息关注度断层:70.74%关注全省排名 63.76%研究批次规则 但仅30.13%查阅招生章程[17] 志愿填报历史演变 - 1950-1990年代实行考前盲填 仅3-5个志愿且依赖估分[4] - 1990年代改为考后估分填报 仍存在高分低录风险[5] - 2002年湖南首创平行志愿 2008年全国推广 实现知分精准匹配[8][10][11] 考生决策行为分析 - 学校认可度成硬通货:超40%优先考虑985/211 74%将综合排名列为首要因素[30][31] - 专业选择动机: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双主导 家庭意见仅占14.41%[33] - 城市选择偏好:59.8%倾向经济发达地区 北京上海深圳聚集49家世界500强[34] 高校专业调整趋势 - 专业撤销量五年增5倍:2020年518个 2024年1428个 涉及广播电视学等传统热门[36][37] - 工科持续领跑:计算机科学5年4次登顶 2024年前五中占4席(含人工智能、电气工程)[39] - 文科边缘化:仅法学稳居前三 英语/汉语言文学跌出前十[40] 志愿填报服务市场 - 市场规模十年扩7倍:从2016年1.3亿增至2026年9.5亿[27] - 头部机构收费达17999元 2025年名额提前售罄 行业现存1800余家企业[27] 高校招生新动态 - 2024年高考人数1335万 7年来首降 双一流高校扩招2万人[45] - 地域热度变迁:东部高校崛起 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成新晋热门[42][43]
高校专业十年变迁, 大“换血”时代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22:34
高校专业调整趋势 - 2025年教育部新增29种本科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战略急需领域,涉及51个布点[1][2][3][5] - 新增专业高度聚焦国家战略(双碳/低空/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和民生需求(老年医学/健康保障)[6][7] - 过去十年全国新增备案19966个本科专业点,工科占比最高,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56个)、人工智能(502个)、智能制造工程(340个)位列前三[7][8][9] 专业撤销动态 - 近十年共撤销6636个专业点,其中2023-2024年撤销3098个,占比达47%[10] - 撤销高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均因就业率连续低于60%或招生困难[12][15] - 部分传统专业以"智能+"形式升级延续,如车辆工程→智慧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智能交互设计[15] 产业匹配度提升 - 低空经济驱动专业超常设置,6所高校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对应2025年1.5万亿市场规模[16][17] - 五省试点专业集群建设,重庆将379种专业对接50余个重点产业,河南布局254个新兴交叉专业[18] - 黑龙江/浙江专业调整比例超29%,未来将重点覆盖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产业[19][20] 就业市场导向 - 专业冷热周期显著:土木建筑从热门跌至冷门,人工智能成为20年代新王者[2][15] - 高校专业设置转向能力型培养,战略新兴产业(AI/生物技术)和民生领域(医疗/养老)成重点方向[6][21] - 就业率成为专业存续关键指标,连续2-3年低于60%即触发撤销机制[15]
一觉醒来,专业没了
36氪· 2025-06-20 17:05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趋势 - 2024年度全国高校共撤销专业点1428个,停招专业2220个,调整规模远超新增专业数量[4] - 撤销学科门类中工学占比32.84%,管理学18.73%,理学13.99%,艺术学12.67%,文学9.26%[6] - 2020-2024年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撤销160个居首,公共事业管理撤销138个次之[8] 传统专业困境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公务员岗位多专业开放、企业需求专业化而失去竞争力[14] - 建筑学、土木工程专业因基建完成导致需求萎缩,出现"985本硕月薪三千"现象[16][17]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被诟病"编程不如计算机,管理不如商学院"[8] 新兴专业崛起 - 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成为高校增设热门[16] - 部分高校新增"老年医学与健康管理""国际邮轮管理""咖啡科学与工程"等垂直领域专业[23] - 文科专业通过添加"智能+""数字+"实现升级转型[16]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 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毕业生40%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5] - 产品设计专业演变为UI/UX设计、CMF设计等细分方向[18] - 算法研究等AI核心岗位普遍要求研究生学历但人才供需比偏低[16] 就业市场变化特征 - AI催生AI训练师、AI咨询顾问等新岗位但企业面临用工荒[14] - 产品设计毕业生实际从事游戏主播、平面设计等跨领域工作比例高[21] - 建筑行业出现大规模转行潮,从业者转向新媒体、教育培训等领域[17]
优化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体系
证券时报· 2025-05-09 02:1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2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1222万,同比增长43万,连续三年超千万规模 [1] - 高考人数预计超1400万,增量趋势将持续至2035年 [1] - 当前大学生就业率不理想,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1]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 - 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现象,反映供需结构性错配 [2] - 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但高技能人才仅6000万,钳工、焊工等一线技工短缺 [2] - 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科设置滞后于技术变革 [2] 教育体系改革措施 - 教育部自2003年起推动高校专业调整,2022年建立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制度 [3] - 推进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AI分析岗位需求与专业匹配关系 [3] -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反馈"闭环调节体系,就业指标决定学科专业存废 [4] 政策创新与支持体系 - 将就业质量纳入高校评估及"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5] - 完善生涯教育课程标准,推动就业指导成为必修课 [5] - 拓宽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路径,纳入职称评审并建立培训基地 [5] 数据驱动的人才培养 - 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开展产业链与人才链大数据比对分析 [3] - 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动态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结构 [3] - 组织高校论证新设专业需求,评估存量专业就业状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