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折叠水杯
icon
搜索文档
迪卡侬的“中国棋局”:50年来首次开放股权的战略变奏
新浪证券· 2025-08-20 18:22
交易核心信息 - 迪卡侬计划出售其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区间达10-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1] - 若交易完成,这将成为迪卡侬创立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质性股权转让[1] - 多家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已签署保密协议,但部分机构要求持股比例高于30%,与迪卡侬家族坚持保留控股权的立场形成拉锯[1] 公司财务与运营背景 - 2024年迪卡侬全球营收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5.2%至162亿欧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1] - 2023年中国区营收约100亿元,占全球总营收8.6%[1] - 中国是迪卡侬全球唯一与法国本土并列、实现研发-生产-零售全链条覆盖的海外市场,94.2%的在华销售产品已实现本地生产,公司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00%[1] 战略调整动因 - 应对本土竞争压力:中国运动市场被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重塑,这些品牌凭借国潮设计、数字化营销和渠道下沉不断蚕食份额,迪卡侬传统的大卖场模式和基础款设计面临吸引力下滑[2] - 轻资产转型探针:中国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超210家门店)构成重资产负担,股权交易可获取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同时保留对核心供应链(4个自有工厂、11个采购办公室、3个物流园区)的控制权[3] - 区域战略再平衡:在加码中国的同时,迪卡侬正将供应链向印度倾斜,计划到2030年将印度采购额提升至30亿美元,使印度制造占比从8%升至15%,股权交易所获资金可能支持这一供应链多元化布局[3] 中国市场优势与挑战 - 核心优势在于深度本地化的全产业链,形成高效闭环,能维持极致性价比[4] - 2024年中国区数字化销售占比达25%,高于集团20%的平均水平[4] - 2025年6月28日上海新天地、北京大吉巷、南京百家湖三家新店同日开业,均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北京中海大吉巷店以双层空间打造产品+服务+社群三维模型[4] - 面临结构性挑战:本土品牌挤压导致基础款形象老化风险,消费分层加剧,高端市场被lululemon占据,下沉市场遭本土品牌价格战围剿,体验经济相比本土品牌的营销攻势仍显平淡[5][6] 潜在转型路径与展望 - 若引入产业资本(如本土零售集团或运动品牌),可借力合作伙伴的渠道网络深化市场渗透,并加速产品时尚化转型[7] - 若财务投资者主导,则可能推动更激进的数字化变革,私募股权擅长的效率优化可帮助重构供应链成本[7] - 控股权仍是迪卡侬不可妥协的底线,家族对战略方向的把控依然强势[7] - 股权开放折射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新常态,向本地资本融合+文化认同构建+敏捷响应消费升级进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