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零售

搜索文档
滔搏关店步伐趋缓,它在上海开出一家专业跑步新店型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13
智通财经记者 | 张蕊 智通财经编辑 | 任雪松 这样的业绩走势,与运动零售行业的整体低迷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其两大核心合作品牌——耐克与阿迪 达斯在华表现的直接牵动。报告期内,这两大品牌的销售额占到总收入的86.3%,但较上年减少了约15 亿元。 其中,耐克在中国市场的疲软被认为是主要压力来源。数据显示,在相近的财季内,耐克大中华区收入 同比下滑15%,品牌方面将原因归结为客流量显著下降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库存清理压力。相比之 下,阿迪达斯则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回暖迹象,其大中华区同期收入实现14.72%的同比增长。 不仅主力品牌承压,滔搏所运营的其他品牌矩阵同样面临挑战,包括彪马、匡威、斯凯奇等在内的十余 个品牌销售额缩水约4亿元。可以看出,滔搏所面临的并非个别品牌的短期波动,而是整个行业所经历 的结构性调整。 面对主力品牌增长放缓与行业整体环境的双重压力,滔搏正将更多目光投向细分垂直赛道,以期开辟新 的增长路径。 滔搏持续拓展品牌合作边界,目前已与超过20个运动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并将跑步与户外品类作为重点 发力方向,这与当前中国运动消费市场日趋专业化、场景化的趋势相吻合。今年以来,滔搏先后获得北 这个月, ...
这一年,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都被卖了丨国庆特别策划③
36氪· 2025-10-04 12:08
品牌并购交易综述 - 2024年资本市场出现密集的品牌易主事件,涵盖百年跨国企业和新兴网红品牌[2] - 交易范围覆盖奢侈品、运动零售、食品饮料、互联网平台等多个行业[2][3] - 所有权更迭反映资本重新配置趋势,体现市场对新商业机会的押注[3] 具体交易案例 - **加拿大鹅**: 控股股东贝恩资本考虑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公司面临增长乏力问题[2][8] - **迪卡侬**: 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业务估值约10-15亿欧元(约100亿元人民币)[7] - **徐福记**: 雀巢收购剩余40%股份实现全资控股,2011年曾以17亿美元收购60%股权[13] - **Peet's Coffee**: 母公司被收购,交易价值达1314亿元[6] - **Grubhub**: 美国外卖平台以6.5亿美元被收购,曾是行业最大平台之一[4] - **OnlyFans**: 全球最大成人网站拟以80亿美元(约570亿元人民币)出售[9][10] - **Rhode美妆**: 成立仅三年的品牌以10亿美元(约72亿元人民币)被elf Beauty收购,年净销售额超2亿美元[11] - **范思哲**: Prada寻求收购,高盛牵头提供25亿欧元融资计划(其中15亿用于收购)[12] - **维达国际**: 以261亿港元被印尼富商陈江和强制收购[15] 行业动态特征 - 平价品牌与高端品牌同时面临所有权变更,如加拿大鹅(高价)与迪卡侬(平价)均出现出售动向[2] - 新兴品牌快速获得高估值,如Rhode凭借唇膏手机壳等爆款产品三年内实现10亿美元交易价值[11] - 跨国企业加强业务控制,如雀巢通过两次收购实现对徐福记的完全控股[13]
不甘再当“耐克阿迪们”的推手,这家港股零售巨头要为自己搭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5:18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过去隐身幕后配合品牌方活动,转变为深度参与甚至主导如“NBA球星中国行”等门店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全流程,旨在让消费者认识并记住公司 [1] - 公司致力于成为品牌和消费者的“超级连接器”,通过独特的零售体验与价值输出,在用户端建立清晰的认知身份 [1] - 品牌角色从“带有logo的店铺”转变为有认知度和影响力的零售品牌,通过涉足电竞等年轻人关注的热点领域传递品牌身份与价值 [9] - 触达逻辑从“等待顾客上门”转变为“在顾客寻找品牌与产品的路上主动出现”,在消费者决策的关键节点进行信息露出和服务展示 [9] 与国际品牌合作关系深化 - 公司与耐克的合作关系超越简单的渠道关系,扩展为共同规划产品、折扣和销售节奏等事务的深度协同关系 [3] - 在中国市场,公司运营的耐克店与耐克直营店在形象、体验和服务上并无区别,双方实质上构成“一体化”的共同体关系 [2] - 公司在创新大店、零售概念项目以及户外系列产品拓展上获得耐克优先合作权,耐克核心球星及运动员资源也优先投入公司门店 [3] - 公司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模式趋向专业化分工,国际品牌聚焦产品研发与全球资源整合,公司负责本土化沟通与互动 [5] 行业趋势与市场变化 - 中国运动零售市场正经历三重变革:渠道多元化、需求专业化和决策数字化 [7] - 线上消费占比较国外更高,消费者购买决策深受大众点评、小红书等本土化平台影响 [5] - 市场需求从“一双鞋走天下”向高度功能化、细分化演变,对健身房、公路跑、户外徒步等不同场景的专业装备需求激增 [7] - 传统零售商的功能定位进化,不再只是货品中转站,而是承担市场洞察、场景运营与用户连接等复合职能,模式更偏向生态运营 [7] 公司业务模式升级与应对 - 公司构建“平台电商+内容电商+私域”的线上矩阵,并拓展与美团闪购、京东秒送等即时零售平台的合作 [8] - 线下门店网络向“精而优”转变,单店角色多元化,承载私域运营、直播带货、即时履约等功能,扩大覆盖半径以提升全域一站式运营能力 [8] - 公司推进“多轨制”品牌策略,在巩固耐克、阿迪达斯等大众市场基本盘的同时,引入norda、Norrna、soar等专业跑步、户外品牌以捕捉消费升级趋势 [8] - 公司将球星到店活动视为集短期销售、品牌体验、用户沉淀和声量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营销项目 [4]
对话滔搏|不甘再当“耐克阿迪们”的推手,这家港股零售巨头要为自己搭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5:13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过去隐身幕后配合品牌方执行活动,转变为深度参与甚至主导如NBA球星中国行等门店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全流程[1][2] - 公司明确战略定位为品牌和消费者的超级连接器,目标是在用户端建立清晰的认知身份,让消费者认识并记住公司[2] - 公司品牌角色从带有logo的店铺转变为有认知度和影响力的零售品牌,触达逻辑从等待顾客上门转变为在顾客寻找品牌与产品的路上主动出现[9] 与国际品牌合作关系深化 - 公司与耐克的合作关系超越简单渠道关系,扩展为共同规划产品、折扣和销售节奏的深度协同,并获得在创新大店和零售概念项目上的优先合作权[3][4] - 耐克将其核心球星、运动员资源优先投入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公司门店[4] - 耐克新任CEO上台后渠道策略调整,公司运营的耐克店与耐克直营店在中国市场构成一体化共同体关系[3] 行业趋势与市场变化 - 中国运动零售市场正经历三重变革:渠道多元化、需求专业化和决策数字化,线上消费占比持续提升[7] - 市场从一双鞋走天下向高度功能化、细分化演变,消费者对健身房、公路跑、户外徒步等不同场景的专业装备需求激增[7] - 中国市场的线上消费占比较国外更高,消费者购买决策深受大众点评、美团、小红书等本土化平台影响[5] 业务模式与运营调整 - 公司构建平台电商+内容电商+私域的线上矩阵,并拓展与美团闪购、京东秒送等即时零售平台的合作[8] - 线下门店网络向精而优转变,单店角色向多元化枢纽转变,承载私域运营、直播带货、即时履约等功能[8] - 公司推进多轨制品牌策略,在巩固耐克、阿迪达斯等大众市场基本盘的同时,引入norda、Norrøna、soar等专业跑步、户外品牌[8] 营销活动价值 - 公司将球星到店活动视为集短期销售、品牌体验、用户沉淀和声量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营销项目[4] - 在NBA球星中国行活动中,公司扮演两种角色:配合品牌方市场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以及在NBA品牌或本土品牌活动中全面主导全流程的角色[4]
英国驻华使/领馆携本土户外品牌走进滔搏 探寻中国市场新蓝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12 16:55
公司业务动态 - 滔搏国际副总裁丁超分享中国运动零售市场趋势、消费人群洞察、渠道生态与运营逻辑以及户外品牌发展机会 [1] - 公司介绍其在中国运动零售市场的布局和发展 包括丰富合作品牌矩阵、覆盖全国渠道网络和成熟全域运营经验 [1] - 滔搏作为英国跑步品牌soar中国区独家运营合作伙伴 全面负责该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 [2] 行业合作与市场拓展 - 英国驻华使/领馆组织多家知名户外品牌与滔搏对话 探讨中国运动消费市场趋势与品牌合作 [1] - 英国品牌方表达进入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 期待通过本土化合作实现品牌在华落地与发展 [1] - 滔搏将持续关注全球潜力运动品牌 通过多样化合作模式助力品牌触达中国消费者 [2] 市场环境与机遇 - 中国户外运动热潮吸引全球户外品牌目光 中国市场被视作生意发展新增长极 [1] - 英国驻华使/领馆牵头活动旨在增进英国品牌对中国市场了解 搭建与潜在合作伙伴对接桥梁 [1] - 公司致力于成为更多合作方在中国市场的全域一站式运营合作伙伴 提供品质货品与专业服务 [2]
当运动消费提出“既要价值又要价格”,迪卡侬找到了解题思路
36氪未来消费· 2025-08-30 16:17
行业趋势分析 - 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 增速环比提升8.3个百分点 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的增速[3] - 运动场景精细化拆分推动专业适配需求爆发 如青少年篮球鞋需针对性缓震支撑 成人瑜伽服需吸湿排汗弹性贴合[4] - 消费观念从看价格向算价值转变 消费者关注面料成本/科技含量/研发投入 追求适配核心科技的专业产品[4] 迪卡侬战略转型 - 全球品牌焕新设立四大专业品牌:VAN RYSEL(公路自行车)/SIMOND(攀岩)/KIPRUN(跑步)/SOLOGNAC(狩猎) 细化九大品牌体系[8] - 门店从郊区进驻市区 增设产品区/体验互动区 提升数字化体验 实现从等着顾客来到到顾客身边去的转变[9] - 核心策略是以大众可接受的价格提供专业级产品 重塑球员合作款定价逻辑[10][11] 产品策略落地 - Canaveral 900篮球鞋采用VFOAM超临界发泡材料 防侧翻支撑片和防滑大底 专业属性对标顶级赛事[11] - 成人短钉足球鞋以599.9元定价提供专业赛事级速度/触球感/轻量化配置[11] - B-FAST NANO泳镜采用纳米级防雾技术 通过国际泳联认证 定价179.9-219.9元覆盖青少年到成人需求[16] 全产业链支撑 - 在30个国家设立生产采购中心 实现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管控[22] - 需求驱动研发模式结合市场反馈与用户体验 避免技术冗余 降低研发成本[21] - 跑鞋KIPRUN 500 CUSHION缓震性能提升20.4% 防滑指数0.56(超五星标准) 定价远低于国际同级别产品[24] 行业影响与启示 - 实现专业普惠理念 打破高端与大众的界限 聚焦用户真实运动安全与体验需求[28] - 全产业链能力是核心护城河 需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管控才能兼顾专业品质与成本优化[28] - 品牌焕新需要勇气 迪卡侬探索为行业提供专业普惠理念普及的范本[28][29]
迪卡侬的“中国棋局”:50年来首次开放股权的战略变奏
新浪证券· 2025-08-20 18:22
交易核心信息 - 迪卡侬计划出售其中国子公司约30%的股权,初步估值区间达10-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1] - 若交易完成,这将成为迪卡侬创立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质性股权转让[1] - 多家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已签署保密协议,但部分机构要求持股比例高于30%,与迪卡侬家族坚持保留控股权的立场形成拉锯[1] 公司财务与运营背景 - 2024年迪卡侬全球营收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5.2%至162亿欧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1] - 2023年中国区营收约100亿元,占全球总营收8.6%[1] - 中国是迪卡侬全球唯一与法国本土并列、实现研发-生产-零售全链条覆盖的海外市场,94.2%的在华销售产品已实现本地生产,公司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00%[1] 战略调整动因 - 应对本土竞争压力:中国运动市场被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重塑,这些品牌凭借国潮设计、数字化营销和渠道下沉不断蚕食份额,迪卡侬传统的大卖场模式和基础款设计面临吸引力下滑[2] - 轻资产转型探针:中国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超210家门店)构成重资产负担,股权交易可获取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同时保留对核心供应链(4个自有工厂、11个采购办公室、3个物流园区)的控制权[3] - 区域战略再平衡:在加码中国的同时,迪卡侬正将供应链向印度倾斜,计划到2030年将印度采购额提升至30亿美元,使印度制造占比从8%升至15%,股权交易所获资金可能支持这一供应链多元化布局[3] 中国市场优势与挑战 - 核心优势在于深度本地化的全产业链,形成高效闭环,能维持极致性价比[4] - 2024年中国区数字化销售占比达25%,高于集团20%的平均水平[4] - 2025年6月28日上海新天地、北京大吉巷、南京百家湖三家新店同日开业,均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北京中海大吉巷店以双层空间打造产品+服务+社群三维模型[4] - 面临结构性挑战:本土品牌挤压导致基础款形象老化风险,消费分层加剧,高端市场被lululemon占据,下沉市场遭本土品牌价格战围剿,体验经济相比本土品牌的营销攻势仍显平淡[5][6] 潜在转型路径与展望 - 若引入产业资本(如本土零售集团或运动品牌),可借力合作伙伴的渠道网络深化市场渗透,并加速产品时尚化转型[7] - 若财务投资者主导,则可能推动更激进的数字化变革,私募股权擅长的效率优化可帮助重构供应链成本[7] - 控股权仍是迪卡侬不可妥协的底线,家族对战略方向的把控依然强势[7] - 股权开放折射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新常态,向本地资本融合+文化认同构建+敏捷响应消费升级进化[8]
高端化转型期 迪卡侬中国“卖股”传闻再起
新京报· 2025-08-20 00:37
核心观点 - 迪卡侬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 初步估值10亿至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84亿元至126亿元)[1] - 公司回应称"不予置评" 但强调长期扎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1] - 迪卡侬中国业务面临业绩增长放缓与盈利能力挑战 2023年营收156亿欧元(增长率仅1.15%) 2024年营收162亿欧元(增长3.8%) 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1][2] 股权出售计划 - 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 估值区间10亿至15亿欧元(人民币84亿至126亿元)[1] - 公司对市场传言统一回应"不予置评" 类似回应曾出现在2024年4月的传闻中[1] 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1994年进入中国 初期以生产采购为主 2003年在上海开设首家线下零售店[1] - 2010年启动自营物流 2015年门店达166家 2017年扩张至约260家[1] - 当前门店数量收缩至200家以上 但仍保持规模化布局[1] 战略转型举措 - 2024年进军高端市场 通过涨价、更换LOGO和业务重组推出四大专业品牌(公路自行车、跑步、攀岩、狩猎)[2] - 中国是除法国外首个拥有全产业链的海外市场 2024年6月28日单日新增三家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门店[2] - 2024年计划新开及焕新门店20至30家 强化本土化布局[2] 财务表现 - 2023年营收156亿欧元 同比增长仅1.15%[1] - 2024年营收162亿欧元 增速3.8%未恢复双位数增长 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2] - 高端品牌转型尚未对业绩产生显著推动作用[2]
业绩承压,迪卡侬也要卖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8:52
股权出售传闻 - 迪卡侬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股权 业务初步估值区间为10亿-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00亿元)[1] - 公司对中国市场传闻回应"不予置评" 并强调始终扎根中国长期发展[1] - 同类出售传闻早在2024年4月已开始流传 当时公司同样采取"不予置评"回应[1] 中国市场战略 - 中国是迪卡侬全球唯一实现"研发-生产-零售"全链条覆盖的海外市场 与法国本土并列[2] - 迪卡侬在华销售产品94.2%由中国生产 公司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00%[2] - 2024年6月28日公司一天连开三店 新开门店均位于上海新天地、北京大吉巷、南京百家湖等城市黄金地段[1] - 2024年计划新开店及老店焕新升级总数达20至30家 进一步夯实本土化布局[1] 财务表现 - 迪卡侬2024财年按固定汇率计算营收同比增长5.2%至162亿欧元[2] - 2024财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5.5%至7.87亿欧元 盈利能力面临挑战[2] 组织架构 - 2024年3月公司任命任职26年的资深高管哈维尔•洛佩兹接替芭芭拉•马丁•科波拉出任全球CEO[2] 中国业务规模 - 迪卡侬在中国拥有4个自有工厂、11个工业采购办公室、3个物流园区、1个品牌中心以及约200家实体门店[2] - 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 从生产采购业务起步 2003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线下零售店[1]
2025年第31周:服装行业周度市场观察
艾瑞咨询· 2025-08-12 08:05
奢侈品行业战略调整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面临历史性低谷,行业加速变革,主要战略调整包括跨界引入商业管理人才(如开云集团从雷诺汽车聘请新CEO,Prada旗下Miu Miu从运动户外集团挖角)[2] - 家族企业与外聘CEO磨合困难,Prada、Ferragamo等外聘高管频繁离职[2] - 创意人才更多在集团内部流动(如LVMH将Loewe设计师调任Dior,开云集团让Balenciaga创意总监执掌Gucci)[2] - 品牌传播职位升级,Chanel、LV设立高级传播官强化形象管理,LVMH新设美洲总裁职位提升美国市场战略地位[2][3] 户外装备市场崛起 - 潮流服饰市场下行,街头潮牌如Supreme、OFF-WHITE等热度减退,部分品牌面临破产或被收购[4] - 户外鞋服品牌如始祖鸟、Salomon迅速崛起成为新潮流象征,凭借机能与时尚并重的设计吸引中产及潮流人群,门店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4] - 疫情加速消费者对健康户外生活方式的追求,推动户外品牌从功能性向时尚生活方式转变,耐克、阿迪等传统运动品牌加码户外产品线[4] 瑞士手表出口数据 - 2025年6月瑞士手表出口额同比下滑5.6%至22亿瑞士法郎,主要受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市场下滑影响[5] - 上半年整体出口额微降0.1%至130亿瑞士法郎,前六大市场(占全球50.5%)出口额下滑7.6%,前30大市场(占93.9%)下滑4.9%[5] - 部分市场如西班牙、印度实现两位数增长,而中国台湾、科威特等大幅下滑[5] 中国时尚产业升级 - 2025中国时尚大会以"时尚为骨、文化为魂、品牌为脉"为主题,推动海宁从皮革产业向全品类时尚中心转型[6] - 海宁依托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创新引擎和生态构建打造"时尚产业全链服务商"[6] - 黄金首饰品牌凭借古法工艺复兴和产品创新吸引年轻及高端客群,头部品牌市值两年增长93%,转向精细化运营提升单店效益[7] 品牌设计趋势 - DIOR、BURBERRY等品牌改用复古标识,LV加入复古元素,对抗此前同质化的无衬线风格[8] - 运动品牌保持原风格,行业整体通过复兴经典设计重塑视觉竞争力[8] 品牌动态与转型 - JW Anderson宣布从服饰品牌转型为生活方式品牌,计划通过陶艺、家居等垂直领域拓展奢侈生活方式市场[11] - PUIG集团2025年上半年香水和时装部门收入16.85亿欧元(占73%),同比增长8.6%,彩妆部门收入3.39亿欧元(占15%)增长2%[12] - 太平鸟将苏绣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国潮服饰,联合苏州刺绣研究所推出联名系列[13] 品牌运营案例 - 拉夏贝尔因过度扩张破产清算后,其商标被贴牌商家在抖音等平台热销,形成"卖标"生意[15] - 加拿大跑步品牌Ciele Athletics与滔搏合作进入中国,依托滔搏7000余家门店和线上渠道拓展市场[16] 奢侈品市场洞察 - 宝珀中国区副总裁廖信嘉指出奢侈品核心在于超越功能的价值,如历史传承、工艺稀缺性及品牌文化[17] - Ralph Lauren CEO强调未来增长重点在女装领域(潜在规模2000亿美元),并探索高尔夫、F1等体育联名机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