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为中滙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18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股票代号0382[1] - 公司是大湾区最大民办高等教育集团,也是教育行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早期先行者[19] - 公司是大湾区最大的民办商科高等教育集团,国内外共运营5所学校[34]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附属公司主要在中国及海外经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机构[12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于2019年7月16日进行首次公开发售并上市[5] - 2019年7月16日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为0382[15] - 新加坡中滙學院于2019年12月被公司收购[3] - 广东华商技工学校自2018年11月2日起不再为集团成员学校[4] - 2019年下半年公司收购新加坡中滙学院扩大新加坡学校网络[15] - 2020年上半年澳大利亚中滙学院获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注册以提供高等教育课程[15] - 2020年下半年华商学院四会校区第一期开始运营[15] - 2020年下半年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第一期开始施工[15] - 2020年公司获纳入MSCI中国全股票小型股指数[15] - 2020年上半年,澳大利亚中汇学院获注册,计划11月开课[34] - 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完成收购新加坡中汇学院[70] - 集团旗下EIA于2020年上半年在澳大利亚获注册,可提供高等教育课程,市场营销本科课程将于2020年11月开课[37] - 深圳办学点于2020年5月投入使用,未来目标发展成为以MBA/EMBA为重点课程的精品商学院[44] 学校运营情况 - 2010年中国运营学校在校总人数达10000+,2018年达32000+[15] - 2017年华商职业学院2016/2017学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8.4%[15] - 2019年华商学院2018/2019学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4%,位居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第1名[15] - 截至2020年8月31日,华商学院在校生24127名,同比增加约6.5%[35] - 华商学院2020/2021学年新生报到7041人,整体报到率95.9%,较去年提升4.1个百分点[35] - 2020/2021学年,华商学院统招本科在广东文科投档分超本科线34分,理科超33分,较去年分别提升3分和5分[35] - 2020/2021学年报考华商学院专插本考生6038人,位列全省独立学院第一[35] - 截至2020年8月31日,集团在校学生总数为35,453人,同比增长7.3%,其中华商职业学院增长11.7%至10,656人,澳洲国际商学院减少25.3%至625人,新加坡中汇学院为45人[41] - 2020/2021学年新生报到人数从去年的4,459人增至6,034人,同比增长约35.3%,报到率为85.2%,较去年提升2.1个百分点[36] - 华商职业学院在报告期内新增医学美容技术等10个专科专业,共提供44个专科专业[36] - 2019/2020学年华商学院及华商职业学院师生比分分别为1:18.2及1:15.7[74] 财务状况 - 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入约8.001亿元,同比增长13.6%;毛利约3.962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约2.915亿元,同比增长31.0%[16][19] - 报告期内,公司在校学生人数达35,453人,同比增长7.3%[19] - 华商学院平均学费同比增长11.4%至24,315元,华商职业学院同比增长3.6%至15,597元[19] - 董事会建议派发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每股4.90港仙,全年分红比率约30%[19] - 报告期内退还学生住宿费约人民币3,500万[38] - 截至2020年8月31日,学费总收入为762,744千元,同比增长17.8%;住宿费及其他收入为37,348千元,同比下降34.5%[39] - 2020年各学校平均学费:华商学院24,315元,同比增长11.4%;华商职业学院15,597元,同比增长3.6%;澳洲国际商学院15,169元,同比增长44.9%;新加坡中汇学院9,022元[42] - 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入约8.001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3.6%,主要因在校学生人数及平均学费上升[50] - 同期,营业成本约4.03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1.6%[51] - 同期,毛利约3.962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5.7%,毛利率为49.5%,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52] - 同期,其他收入约2870万人民币,同比增加28.3%[53] - 同期,投资收入约1950万人民币,同比增加328.1%,主要因短期存款银行利息收入增加[54] - 同期,其他收益及亏损录得净亏损约270万人民币,主要因港元换人民币导致汇兑亏损净额约810万人民币[55] - 同期,销售开支约750万人民币,同比增加4.0%,因加强品牌推广广告开支增加;行政开支约1.102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4.9%,因增聘人员薪资及专业咨询费提高[56] - 同期,融资成本约1610万人民币,较去年约2770万人民币同比减少42.1%,因偿还借款及平均利率降低[57] - 同期,税前利润约3.08亿人民币,同比增加26.6%[58] - 公司预计职业教育板块收入自2020/2021财年开始每年有可观增长,毛利率将超主营业务毛利率(2019/2020财年约49.5%)[46] - 2020年持续经营业务年内利润为2.91487亿元,2019年为2.1505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020年为3.0907亿元,2019年为2.36919亿元[61] - 2020年8月31日物业、厂房及设备较2019年增长约40.7%至约16.602亿元[62] - 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资本开支约5.5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7.1%[65] - 2020年8月31日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约为8810万元,2019年为2.527亿元[66] - 2020年8月31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约11.857亿元,较2019年减少12.3%[67] - 2020年8月31日流动资金约为12.738亿元,2019年为16.549亿元;银行借款约为7.471亿元,2019年为5.56亿元;资本负债比率为21.2%,2019年为17.8%[68] - 截至2020年8月31日公司约有2800名雇员,员工成本约为2.675亿元[73] - 截至2020年8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储备包括约5.561亿元股份溢价和约6130万元保留溢利[135] - 截至2020年8月31日,集团未偿还银行借款约为7.471亿元[136] - 报告期内,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奖励计划受托人购买公司350万股股份,总代价约1710万元[136] - 公司2019年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5.83亿元,截至2020年8月31日,款项拟定用途与招股章程披露一致[137] - 2020年12月4日,董事会决议将“支持在澳大利亚的现有海外业务及海外扩张”未动用所得款项重新分配用于“投资新教育机构或收购其他教育机构”[138] - 建立及开发华商学院四会校区所得款项1.749亿元于2020年8月31日已全数动用[139] - 建设科技中心所得款项4080万元于2020年8月31日已全数动用[139] - 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所得款项1740万元于2020年8月31日已全数动用[139] - 投资新教育机构或收购其他教育机构未动用结馀约1.643亿元将用于支付收购事项代价[139] - 2020年12月4日,公司附属公司订立股权收购协议,总代价7.50000001亿元[140] 公司未来规划 - 公司将在华商学院、华商职业学院全日制学历教育基础上拓展职业教育业务,海外三所学校提供国际化教学服务以配合“内循环”国策[20] - 公司海外三所自办学校自主招生并引入国际学生,让国内学生获国际化教学服务以配合“双循环”国策[20] - 公司未来5年将通过内生+外延,轻资产+重资产,线下+线上结合推动国内外学历教育及职业教育业务发展[20] - 公司预计2020╱2021学年华商学院和华商职业学院新生人数及平均学费有可观增幅,2020年度整体收入将录得两位数百分比增长[20] - 公司计划用首次公开售股所得款项进行扩张项目,寻求英国及新加坡的海外投资机会[75] - 公司打算收购与旗下学院课程互补的教育机构,提升大湾区及泛珠三角地区招生容量,资金来源包括首次公开售股所得款项、内部资源和外部银行借款[75]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董事会由七名董事组成,包括三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22] - 廖榕就先生于2003年12月创办集团,担任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24] - 陈练瑛女士于2014年6月加入集团,现任执行董事[25] - 廖伊曼女士于2006年7月加入集团,现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25] - 廖榕根先生现任非执行董事,曾协助华商学院发展[27] - 徐刚先生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主席及审核委员会成员[28] - 卢志超先生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主席以及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29] - 李加彤先生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以及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30] - 廖伊曼女士于2004年8月获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2006年7月获英国华威大学工程商务管理硕士学位[26] - 徐刚先生于1983年2月自中国人民大学获工业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12月自中国华中科技大学获工业工程学硕士学位[29] - 卢志超先生于1995年11月获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2017年9月获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29] - 董事会负责公司长期表现和整体领导,成立审核、薪酬及提名三个委员会[77]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管理层安排责任险,保险范围每年审查[78] - 年报日期时,董事会包括三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78] - 提名委员会须设有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从多方面考虑董事会多元化[81] - 提名委员会将监督多元化政策执行,评估成效并推荐修订[81] - 公司收到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性年度确认书,认为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均属独立[84] - 董事已按要求向公司披露在公众公司或组织的职务及重大承诺[84] - 公司于2019年7月16日上市,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全体董事接受强调上市公司董事角色、职能及职责的培训以遵守持续专业发展守则要求[86] - 董事会主席为廖榕就先生,首席执行官为廖伊曼女士,董事会包括三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88] - 执行董事廖榕就、陈练瑛、廖伊曼,非执行董事廖榕根均与公司订立自获委任日期起初步为期三年的服务合约;独立非执行董事徐刚、卢志超、李加彤均与公司订立自获委任日期起初步为期三年的委任函[89] - 公司采纳定期、至少每年四次及大致每季度举行董事会会议的惯例,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须至少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核委员会须至少每年举行两次会议[91] - 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已举行5次约按季度间隔之常规会议及4次额外会议[93] - 执行委员会设立于2019年11月5日,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及年报日期,由廖榕就先生(作为主席)及陈练瑛女士以及廖伊曼女士(均为成员)组成[94] - 长期激励委员会设立于2020年1月16日,截至2020年8月31日之年度及年报日期,由廖伊曼女士及黄成满先生(公司秘书及首席财务官)(均为成员)组成[95] - 2020年1月16日董事会会议考虑向17名承授人授出购股权及奖励股份[96] - 2020年报告期内举行6次董事会会议,部分董事出席情况:廖榕就5/6,陈练瑛6/6等[96][97] - 公司采纳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董事确认自上市至报告日期遵守守则[98] - 董事会保留公司主要事项决策权,日常管理等授权高级管理层处理[99] - 董事会将企业管治职责授予审核委员会[100] - 报告期内提名委员会由徐刚、卢志超、李加彤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徐刚为主席[101] - 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提名委员会举行一次会议,2020年11月9日又举行一次会议[102] - 2020年11月9日提名委员会会议成员出席情况:徐刚1/1,卢志超1/1,李加彤1/1[103] - 董事委任根据提名委员会推荐,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104]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候选人考虑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因素[104] - 薪酬委员会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徐刚为主席,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举行两次会议,2020年11月9日举行一次会议[105][106][107] - 高级管理层成员(不包括一名董事)中,薪酬在100.0001万 - 150万港元有1人,150.0001万 - 200万港元有1人[108] - 审核委员会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卢志超为主席,截至2020年8月31日止年度举行两次会议[109][110] - 薪酬委员会职责包括向
中汇集团(00382) - 2020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