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玮医疗-B(06609) - 2021 - 年度财报
06609心玮医疗-B(06609)2022-04-20 16:50

财务表现 - 公司2021年收益为90,089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14,562千元人民币大幅增加517%[9][11] - 公司2021年毛利为54,950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7,087千元人民币显著增长[9] - 公司2021年除税后亏损为197,906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216,183千元人民币有所减少[9] - 公司2021年非流动资产总值为172,324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111,849千元人民币增加[9] - 公司2021年流动资产总值为1,332,324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661,782千元人民币大幅增加[9] - 公司2021年流动负债总额为55,388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36,612千元人民币增加[9] - 公司2021年非流动负债总额为76,709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45,984千元人民币增加[9] - 公司2021年权益总额为1,372,551千元人民币,较2020年的691,035千元人民币大幅增加[9] - 公司2021年收益为人民币90.1百万元,销售网络覆盖国内31个省[17] - 公司2021年收益同比增长517%,从1460万元增至9010万元,主要得益于Captor™取栓器械及ExtraFlex™远端通路导管销售增长[39] - 公司2021年毛利率从49%上升至61%,主要由于产量增加及逐步表现[41] - 公司2021年研发成本从5110万元增加至7630万元,主要用于在研医疗器械的研发[45] - 公司2021年净亏损从2.162亿元收窄至1.979亿元,预计未来将继续录得净亏损[39] - 研发成本总计为763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3%,其中员工成本占比39.7%,第三方承包成本占比26.9%[46] - 行政开支由141.9百万元减少至83.9百万元,主要由于股权结算股份奖励开支减少[47] - 销售及分销开支由14.3百万元增加至51.1百万元,主要由于销售团队扩张导致员工成本增加[48] - 其他开支为25.5百万元,主要与汇兑亏损及慈善捐款2.3百万元有关[49] - 财务成本由1.6百万元增加至2.4百万元,主要由于租赁负债利息增加[50] - 上市开支为32.0百万元,较2020年的11.8百万元大幅增加[51] - 资产负债比率由3.6%下降至3.1%[52]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217.7百万元,较2020年的632.4百万元增加92.6%,主要归因于全球发售所得资金[53]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为1014.8百万港元,其中459.7百万港元计划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营销[5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389名雇员,雇员福利开支总额为114.3百万元,较2020年的157.9百万元减少[60] - 公司2021年度应付外聘核数师的审计费用为约人民币858万元,内部控制审查的非审计服务费用为约人民币45万元[167] - 公司2021年度审计服务费用为3900万元,首次公开发售服务费用为4680万元,非审计服务费用为45万元,总计9030万元[168] 产品与市场 - 公司2021年在中国31个省份的约1,400家医院建立了销售网络[11] - 公司2021年神经血管狭窄治疗产品组合获批并带来收益[11] - 公司共有11款神经介入器械取得NMPA批准,涵盖神经介入手术三大主流术式及神经介入通路器械的全领域覆盖[12] - 公司2款产品获得美国FDA的510K认证,开启国际市场业务发展[12] - 公司拥有约20项新兴的在研产品管线,涵盖心脏介入、肺部介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领域[13] - 公司计划在心脏介入方面构建包括左心耳封堵器与电生理、冠脉介入机器人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13] - 公司上海临港新生产设施已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确保充足、稳定的医疗器械产品供应[17] - 公司有3款神经介入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4款处于注册审评阶段[18] - 公司未来几年将继续提升神经介入市场的品牌竞争力,扩大商业化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14] - 公司计划在神经介入领域推出包括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左心耳封堵器等数十款新产品[12]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领导者,并发展成为中国多款创新医疗器械市场中具竞争力的国产器械公司[14] - 公司核心产品Captor™取栓器械已升级至9种不同长度及直径的支架模型,并正在评估扩大适应症范围及海外市场机会[25] - 公司计划在2022年第二季度取得左心耳封堵器的NMPA批文,并预计在下半年开始销售[30] - 公司已建立覆盖中国31个省1400多家医院的分销网络,销售及营销团队由100多名雇员组成[36] - 公司计划在临港新片区建设更多生产设施,以满足未来产品需求增长[34] 研发与创新 - 公司2021年研发成本从5110万元增加至7630万元,主要用于在研医疗器械的研发[45] - 公司拥有约20项新兴的在研产品管线,涵盖心脏介入、肺部介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领域[13] - 公司计划在心脏介入方面构建包括左心耳封堵器与电生理、冠脉介入机器人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13] - 公司有3款神经介入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4款处于注册审评阶段[18] - 公司核心产品Captor™取栓器械已升级至9种不同长度及直径的支架模型,并正在评估扩大适应症范围及海外市场机会[25] - 公司计划在2022年第二季度取得左心耳封堵器的NMPA批文,并预计在下半年开始销售[30] - 公司拥有50项注册专利,包括13项发明专利,另有124项待决专利申请[32] - 公司计划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制造能力及开发心脏介入器械市场,成为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领导者[38] - 研发成本总计为763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3%,其中员工成本占比39.7%,第三方承包成本占比26.9%[46]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公司董事会由两名执行董事、三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22] -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國輝先生在医疗器械行业拥有丰富经验,负责公司整体管理[116] - 公司已采纳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并计划采用2022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版本[114] - 公司自上市日期起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举行了2次审计委员会会议及2次薪酬委员会会议[115] - 公司董事长计划每年至少与独立非执行董事在无其他董事在场的情况下举行一次会议[120] - 公司全体董事及监事确认自上市日期起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遵守了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121]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已根据上市规则第3.13条发出独立性书面年度确认书[125] - 公司提名委员会将考虑董事候选人个人品格、专业资格、技能、知识及经验等因素[130] - 公司高级管理层成员的薪酬范围为1,000,000至30,000,000人民币元,其中1人薪酬在20,000,000-30,000,000人民币元,1人薪酬在10,000,000-20,000,000人民币元,3人薪酬在1,000,000-10,000,000人民币元[144] - 审计委员会在报告期间审阅了公司2021年中期报告和2021年度审计计划[140] - 薪酬委员会在报告期间举行了2次会议,审阅了2021年H股激励计划及相关授予方案[143] - 提名委员会在报告期间未举行任何会议,但将考虑性别、技能、年龄、专业经验等因素以达成董事会多元化[146] - 公司已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层安排责任保险,保险范围将每年检讨[133] - 全体董事在报告期间定期听取法律、规则及法规的修订或更新简报,以确保合规并提高对良好企业管治常规的认识[135] - 审计委员会由1名非执行董事和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职责包括监督财务申报流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成效[138] - 薪酬委员会由1名执行董事和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薪酬政策、确定具体薪酬待遇及批准基于绩效的薪酬[141] - 提名委员会由1名执行董事和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职责包括检讨董事会架构、人数及组成,并向董事会提出董事委任建议[145] - 公司已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以增加董事会的有效性及维持高标准的企业管治[149] - 公司致力于实现董事会中女性代表占20%的目标,并积极物色具备合适资格的女性候选人[150] - 公司通常与高级管理层成员及其他主要员工订立保密协议和不竞争协议,保密责任在员工离职后持续生效[152][153] - 公司自2021年8月20日上市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共举行6次董事会会议,2次审计委员会会议,2次薪酬委员会会议[158] - 公司董事会成员在2021年期间的所有董事会会议中均全勤出席[160] - 公司于2021年11月1日举行了一次股东特别大会,王國輝先生及丁魁先生出席该会议[162] - 公司董事会确认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综合财务报表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未发现重大不确定因素[166] - 公司股东特别大会的召开程序规定,连续90天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自行召集会议[174] - 公司股东提出议案的程序规定,单独或集体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有权向公司提出临时提案[177] - 公司目前预期保留所有未来收益用于业务运营和扩展,并无在不久的将来宣派或派付任何股息的计划[182] - 公司已修订并重列组织章程细则,于2021年11月1日起生效[183] - 公司董事会确保集团保持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并进行年度审查[184] - 公司内部审核部门负责识别及评估营运各方面的主要风险,并监督纠正内部控制缺陷[185] - 公司为董事、高级管理层及销售雇员提供定期的反腐败和反贿赂合规培训,以增进对适用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合规性[18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内部审核部门审查了主要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未识别出任何重大内部控制系统漏洞[186] - 公司已实施具体措施打击贪污及贿赂,要求雇员遵守合规要求,并设立监督系统接受投诉及举报[189] - 公司董事会认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且足够,资源、员工资历及经验、培训课程及预算充足[190] 公司荣誉与社会责任 - 公司在2021年度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临港园区「科创之星」等多个称号及荣誉[196] - 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与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包括股东/投资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及合作伙伴、政府与监管机构及社区与公众[197] - 公司致力于提高创新型医疗技术的可及性及守护生命健康,研发和生产创新型医疗器械产品,旨在定义新的治疗标准[195] - 公司股票于2021年8月在联交所挂牌上市,未来将更加积极地推动在环境保护、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95] - 公司建立了重要性矩阵,展示对利益相关方及公司具有高重要性的范畴[1] - 重要性评估基于《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所列的环境及社会层面[1] - 自利益相关方收集的信息用于评估业务重要性[1] - 高度重要性议题包括对利[10] - 中度重要性议题包括[6] - 低度重要性议题包括[6] - 对集团的重要性评估为1.2.3[1] 高管与董事会成员 - 公司执行董事王国辉先生拥有近20年医疗器械研发及商业化经验,曾任职于微创医疗等公司[72][73] - 公司执行董事张坤女士拥有逾20年医疗器械研发及商业化经验,曾任职于微创医疗等公司[75][76] - 公司非执行董事丁魁先生拥有逾15年金融及医疗行业经验,曾任职于国金证券及凯利泰[78][79] - 陈刚先生于2020年6月加入公司担任董事,并于2020年11月调任为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提供战略意见及建议[81] - 陈刚先生在金融行业有超过14年经验,曾担任多家医疗和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和监事[82][83][84] - 欧阳翔宇先生于2020年6月加入公司担任董事,并于2020年11月调任为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提供战略意见及建议[84][85] - 欧阳翔宇先生在高科技及金融行业拥有丰富经验,曾创立珠海夏尔巴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5] - 郭少牧先生自2020年11月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提供独立意见[88] - 郭少牧先生在香港投资银行领域拥有逾13年经验,曾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89][90] - 冯向前先生自2020年11月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主要负责提供独立意见[93] - 冯向前先生在金融行业拥有逾14年经验,曾担任多家证券公司的高级职位[93] - 龔平先生自2021年1月11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负责提供独立意见[94] - 周宝磊先生自2021年1月起晋升为上海盛宇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96] - 梅江华先生自2016年6月起担任上海长江国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及投资部总监[97] - 邢庭瑀先生自2019年8月起担任公司营销部总监,负责员工监察[98] - 王国辉先生自2016年6月起担任首席执行官,2020年11月23日起担任董事长[100] - 李志刚博士自2020年11月起担任副总经理,负责研发管理[101] - 韦家威先生自2020年11月23日起担任副总经理,负责销售管理[104] - 张涵先生自2020年11月23日起担任首席财务官,负责战略发展及财务管理[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