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elanese(CE) - 2022 Q1 - Quarterly Report
CECelanese(CE)2022-04-29 00:00

公司收购事项 - 2022年2月17日,公司签署最终协议收购杜邦公司移动与材料业务的多数股权[133] - 2022年2月17日,公司签署协议以110亿美元现金收购杜邦移动与材料业务大部分股权[162]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25.38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17.98亿美元增加7.4亿美元,增幅41%[134] - 2022年第一季度毛利润为7.45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4.85亿美元增加2.6亿美元[134] - 2022年第一季度销售、一般和行政费用为1.74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1.37亿美元增加3700万美元,增幅27%[134][138] - 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5.31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3.26亿美元增加2.05亿美元,增幅63%[134][138] - 2022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05亿美元,较2021年的5.36亿美元增加[135] -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有效所得税税率为18%,低于2021年同期的21%[138] - 2022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主要因产品提价和销量增加,部分被不利汇率影响抵消[147] - 2022年第一季度运营利润相比2021年同期减少,主要因原材料成本、采购成本、能源成本和支出增加[148]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高级无抵押循环信贷安排下有14.5亿美元可用于借款,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6.05亿美元[161] - 截至2022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2021年12月31日增加6900万美元至6.05亿美元[169] - 2022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提供的净现金较2021年同期增加2亿美元至3.16亿美元[170] - 贸易营运资金不利影响为1.33亿美元,主要因应付账款减少和应收账款增加,部分被库存减少抵消[172] - 2022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使用的净现金增加2.47亿美元至1.49亿美元,主要因有价证券出售所得减少2亿美元和资本支出增加4500万美元[173] - 2022年第一季度融资活动使用的净现金减少2.76亿美元至9500万美元,主要因普通股回购减少2.5亿美元和短期债务净借款增加7200万美元,部分被支付给美国银行的4400万美元费用抵消[174] - 截至2022年3月31日,美国应收账款购买协议下,公司分别在第一季度和2021年全年终止确认2.62亿美元和11亿美元应收账款,并收回相同金额[180] - 2022年第一季度和2021年全年,欧洲和新加坡的保理协议下,公司分别终止确认6900万美元和2.3亿美元应收账款,并分别收回1亿美元和1.85亿美元[181] - 2022年第一季度和2021年全年,新加坡的贴现协议下,公司分别终止确认1300万美元和7000万美元应收账款[182] - 2022年4月19日,公司宣布普通股季度现金股息为每股0.68美元,总计7400万美元[192]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第一季度,工程材料业务净销售额为9.1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6.45亿美元增加2.65亿美元,增幅41.1%[145] - 2022年第一季度,工程材料业务营业利润为1.24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1.3亿美元减少600万美元,降幅4.6%[145] - 各业务板块净销售额增长受销量、价格、货币等因素影响,如工程材料业务销量增长20%、价格增长25%、货币影响为 - 4%,总增长41%[137][145] - 醋酸丝束业务2022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1.25亿美元,同比增长5%,运营利润为400万美元,同比下降75%[150] - 乙酰链业务2022年第一季度净销售额为15.38亿美元,同比增长45.6%,运营利润为4.99亿美元,同比增长98.8%[155] - 其他业务2022年第一季度运营亏损为9600万美元,同比增加35.2%,非运营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员工福利收入为2400万美元,同比下降36.8%[159] 公司信贷协议事项 - 2022年3月18日,公司签订定期贷款信贷协议,获得5亿美元364天延迟提取定期贷款和10亿美元5年延迟提取定期贷款,减少了过桥贷款安排下的承诺金额[175] - 2022年3月18日,公司签订新的循环信贷协议,获得17.5亿美元高级无抵押循环信贷额度,用3.65亿美元借款偿还并终止现有循环信贷额度[176] 公司成本与支出预期 - 公司预计2022年资本支出约为5.5亿美元,主要用于增长机会和生产率改进投资[166] - 2022年公司持续面临原材料、能源、物流和劳动力成本通胀、供应中断问题,预计全年采购成本和通胀压力仍将显著[194][196]